寒假记事⑥七姑二三事
寒假记事⑥七姑二三事
从市区开车到七姑村,10几公里的路程,不到20分钟,小时候记忆中的偏远乡村,已经升级为城郊。
城市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重新定义了什么是距离。
叔叔和婶婶在城里有房子,但还是习惯住在七姑,因为这里有他们的产业。
这些产业来自这里的山,这里的田。
多元化经营思维,在现代化的农村建设中早就展开了。
叔叔和婶婶即保留了传统也跟上了时代。
原来的水稻田,变成了葡萄园种植基地,几年的种植,他们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果农,亩产上万元,这可是原来种植水稻难以想象的。增收增效,这是时代的脚步,他们可不落后。
婶婶还保留着到山上采野菇的传统,只是现在的这些山珍极少,以前还能干化后少量供应市场,现在成了家珍,只在正月里,招待拜年的小辈们。
正月初二,自家的,叔伯家的孩子和孙侄辈都来了。
那座坐立于山头,靠近省道的老房子,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
大家中,叔叔和婶婶在锅灶前忙碌着;做客的大人,聊着天,畅谈国事、家事、天下事;孩子辈沉浸于自己的手机世界里。
餐后临时起意,来一次后际村农场的旅行,才把大家的注意力都抓在了一起。
后际是隶属于七姑的自然村,目前只有几户人家,要不是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没有人会把这里开发为养羊的基地。
仅有一车宽度的山路,不仅考验司机的技术还有胆量。开车的小弟行伍出身,这样的路况对他而言却不值一提。
农场如同一块盆地,四周山林环绕,一条清澈的溪水,平缓处,淙淙流动;起伏处,瀑响声声。
一处竹木结合的建筑,位于水源上头,架构为两层,一层低二层高。
大家走近,发现一层的底下落满了羊粪,羊粪呈颗粒状。当大家说似奶茶里的珍珠时,瞬间让一些孩子反了胃。
二楼有羊十余只,有人来,“咩咩咩“的叫个不停。其中一只脖子上寄着铃铛的领头羊,围着那群或站或趴的羊群转动着,对这些不速之客,似在提醒又似在保护。
羊比兔子还温顺,不是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吗。尽管羊长着犄角,但似乎更多是和同伴打招呼,或者挠痒痒用的。
一只走出羊圈的小羊,被孩子们围在一起,它不躲不跑,只顾自己吃着草,当抱起它时,它原本咩咩的叫声,在放大之后,特别像在喊妈妈。
都说羊有跪乳之恩,或者正是因为它的叫声,让人类对母爱有了更深的理解。
几乎每年都会去一趟七姑,这是亲情维系的一种方式。
有时对于时光有一种矛盾,希望它慢下来,又盼着它快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