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错觉》之媒体
【摘录】
一、现在有的可靠研究证据显示,创伤事件的记忆远远没有普通的日程记忆容易被遗忘。
二、即使是这样的人群,也极易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也极易受误导性的记忆回溯技巧影响,从而想象出一些事物,并把这些想象误当作真实的经历。
三、用语言重复描述某事物非但不能加强记忆,反而会削弱记忆。
四、任务转换对我们的工作生产率、批判性思维、专注的能力都没有益处,而且会使我们更容易犯错误。任务转换的不良影响并不仅限于削弱我们完成手头工作的能力——它也会对我们记忆并回忆事物的能力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五、我们在讲述某事件的时候,会把源自他处的信息也融合进去,所以我们的讲述很有可能既有准确细节,又有不准确细节。
六、所谓交互记忆,像我们网上的互动一样,是一种共同形成、共同更新、(最重要的是)共同储存的群体性记忆。
七、创伤性记忆也很有可能把我们经历的——或者以为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某事件的大量错误信息整合在一起,即便是高度情绪化的记忆也有可能是完全错误的,虚假的。
八、从一般情况来看,单靠展示照片或者问几个特殊的问题就能在我们的记忆中植入虚假的细节,甚至还能植入令人难以置信的情感事件。
九、大脑并没有给情感记忆(或情绪记忆)提供什么特别的保护,它们跟其他所有类型的记忆所受的待遇都是一样的。
十、需要用到照片的时候我们只选最美的照片,这就使得我们落入了自我美化的圈套,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辨认出自己真实的长相。
十一、社交媒体也在按照大众的喜好有选择地强化我们的某些记忆,使某些记忆显得比其本质上更“有意义”、更“值得纪念”——这些都会扭曲我们的“个人现实”。
十二、把信息存储功能“外包”出去,无异于使我们自己更容易受到前文提到过的“错误事件后信息”效应的影响,但是这样做也可以腾出更多空间给我们的认知资源,以及那些很难在其他地方查询到的信息。
【感想】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什么我用这章来开启感想呢,因为现在的媒体都是在播报谁谁谁结婚了,离婚了,出轨了。好多15岁16岁的孩子为了出名,网络直播。还有明星挣钱容易,媒体一直播报,让青少年觉得明星这个行业真好,不想学习,就想着出名。这个社会风气特别不好。所以媒体应该多播报一些正能量的科学家事迹,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更多福报。
媒体的力量是很大的,舆论的力量也是很大的,请给我们一个干净的社会风气,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