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祈祷

2021-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昆悠

存在有重重密意,你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感受到怎样的存在。有一个帝王死了几百年还像活人一样,因为他口里含了一颗稀世宝珠。有个盗墓贼把宝珠偷去了,这个帝王立刻就腐朽了。所谓修炼就是这个道理,只要你心中有法宝,你就不朽。你不需要知道这个宝贝叫什么名字什么来历,你只要使用它就可以了。

心碎了却还活着就一定会有新的认知,这个认知就一定高于过去的。向神灵奉献自我,这样就丧失了自我,这样就获得了另一个自我,就在这样的修法中实现了自我转化。必须与神灵血脉相连。大脑固有的定式被破坏了就会重新组合,新的形态就出现了。上古有神兽,专食负面的阴暗的罪恶的东西,吃的越多自己就越强大,它有这样的消化能力。

有一个佛学家谈起佛理总是令人折服。后来他生了一场怪病,病好了却把佛理给全忘了,而且再也提不起兴趣了。有一股精神力进入了他的心中,摄持了他,他就安住于其中,对那些佛理就毫无兴趣了。所有的理论都是脆弱的,一旦热情消退了,也就变成了影子,书斋里的浮士德是苦闷的。只有一股真实的精神力量才是有用的,其他的都只是空谈。岂止对佛理丧失了兴趣,对一切学理皆不复有兴趣。之所以如此并非懒惰,恰是因为过去对学理的长时研究与如今所持的密咒两相比较,便显示出密咒的力量,对比之下学理就是非常无力的,所以就完全转向了密咒。完全不再牵涉学理,在现实中也是如此,如果有一个办法果然能让人长命百岁,那么就会有无数人趋之若鹜,不会以四大皆空而回绝,也不会以不究竟而漠不关心。仅仅在世间延年益寿便能如此令人重视,因为这是非常实际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学理。如果不实际又有什么用呢?为什么脑子里总会想到那些学理呢?这都是过去的习惯,长期被误导所致。实实在在的走一步远胜于空想万里。

为什么不能心外求法呢?这都是被理论所误。那些理论告诉你心外求法是如何如何错误的,但那只是某些教派的说法,为什么就要将此当做唯一的衡量标准呢?如果心外求法能有所得那就是很好的。如果抱着所谓的心,实际上却是一片茫然,那实在不如勤奋的去心外求法。不必再纠缠于这些名词概念,不要让理论控制了大脑,一切皆以实践为准。经院派的人往往隔绝于世俗生活,所以就会沉溺于不切实际的理论中而不觉其非。尘世的生活阅历就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让你看清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那些口口声声说空说唯心唯识的人,应该至少先一天不吃不喝然后再开口高论。

这里面有因缘的问题,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法缘。不能专心修法只是糊涂,以为尘世间的人物可以一直存在,似乎忘了这一切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抓住一切空余时间,哪怕一分钟也用在修法上,这就是一个明白人。要知道世间一切都是趋向死亡的。这辈子能有多长呢?允许自己自私一点,理论就留给别人去研究吧,我放弃了,我只是念念不忘于法。修法的时候就遗忘了世间,遗忘了一切理论,只有能量伴随着密咒在心中不断生起。这就是人生的正途,其他的,虚妄,想清楚了就知道非常的虚妄。有的偶然特别重要。如果不是因为偶然而获得密咒,我可能就会继续年复一年的琢磨理论,就一直玩理论的游戏。也有可能玩久了便索然无味,就放弃了,就放任自流了。一个偶然就会完全改变人生的轨迹,这是起初自己也不曾预料的,这是不是就是命运的力量呢?

爱阅读是一种病,这年代信息大爆炸,过去是没什么可阅读的,现在是多得看不完。但人的寿命并没有翻几倍,阅读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也就是消耗生命。回报呢?经济利益的不必议论,精神上的呢?意义有多大呢?心态变好了,想不通的事情想通了,格局更大,眼界更高,这就是阅读的好处。但这应该也是有个上限的吧?为了阅读的好处就应该不断的阅读下去,至死方休吗?这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吗?有没有比阅读更高尚的事情呢?阅读难道不是一种寻找吗?寻找难道就没有尽头吗?是不是找到了需要的就应该停下来呢?为什么要那么贪心呢?

名义上是热爱学习,实际上就是贪婪。为什么贪婪呢?就是没有得到真正的东西,所以内在无法满足。阅读绝不是人生的必须,如果你能够找到那个真正的东西,你就不需要阅读。如果找不到,那你可以借助阅读,在阅读中寻觅,寻找那个属于你的秘籍,找到了那就应该停下来,终生找不到,那就是悲剧。这就是阅读唯一的意义。阅读只是为了寻找,记住这一点才不会迷路。所以在我这里,阅读这件事的目的性是非常强的,并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就是为了解开存在的奥秘,只为这一件事而阅读。所以当我找到了这把钥匙,我就立刻放下了阅读,阅读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不要为了猎奇,为了打发无聊而阅读,就像我是一个不喜欢聊天的人一样,因为我的目的性非常强,只要跟存在或者说解脱无关的事情,我都不怎么感兴趣。我不会遗忘这个目的,所以我对那些吸引人的书籍期刊没有兴趣,不会谁送我一年免费阅读某电子书刊APP的会员,我就会如饥似渴的阅读。那也太没有定力了,好像都忘记了几十年内这血肉之躯就要化作灰烬。读那么多书拯救得了自己吗?既然找到了这把钥匙,那阅读的目的就达到了,那就把门打开,一路走下去便是。为什么还要对阅读抱有如此浓厚的兴趣,那真是病的不轻。人最终是要无依无靠的,只有无依无靠的人才能解脱。

这就是顿悟,就是刹那之间超出一切对待,并意识到这就是存在的本来面目。不要解释。解释就会产生内容,那就是阅读的对象,那就处在对待之中,所以人终究是要抛弃阅读才能获得自由的。那些自作聪明的蠢人都是读过几本书的人,他们已经死在了概念里面。凡是把现实看做无比真实的人都是蠢得要死的人,然后他们还会说我很偏激,我走火入魔了,以此挽回自己的颜面,证明自己不是蠢得要死,相反还要比我聪明一万倍。

那我就要义无反顾的宣布,阅读就是蠢人的坟墓。这样所有的书商以及内容制造者看到这番言说都要恨得切齿。当整个世界都处在信息的潮流之中,当广义上的阅读成为人类的被动行为的时候,谁能穿透这一切,即刻看到这其中生生不息的玄机呢?

一个人爱读书,就是因为内在有所不足,不能安于闲适,不读书就会感觉无聊。一个人一旦出现了无聊的感觉,那他的境界就是有限的。书是后来出现的,原始社会就无书可读,但绝不能说原始人的智慧就不如我们。读书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分享别人的体验,就是对外有所依赖。有的人一天不读书就心慌慌,那可病得不轻。我一辈子不读书都不会难受。不读书一点都不可耻,喜欢读书才可耻。

        老子说绝学无忧,绝圣弃智。这话说得太棒了。在这样一个时代,要敢于不读书,这就是灵性复苏的开始。在上古时代是没有书籍的,学问的传授都是通过口头交流进行的,所以产生了很多伟大的人物。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都没有自己写书,阅读过的书籍比今天的大学生要少很多,所以他们自己的成就很大,也培养出了很多杰出人物。后世书籍越来越多,这研究生博士生也不知要读多少书,反而没几个有远见卓识的,其实就是读书读傻了。一个研究生跟导师闹了矛盾,感到压力大就跳楼自杀,这样的读书人越来越多。读书绝非人生的必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遗毒实在太深了。读书现在的意义就是功利的,不是为了功利,那完全没有必要读书,目不识丁都没关系。我们太迷信读书,过于夸大读书的功能。现在很多人弘扬道家文化,但道家首先就是反文化的,道家是不主张读书学习的,道家是否定道的,因为道是一个概念,不是真实的。

        一个人心中只要有了概念,就一定会被局限。不知廉耻很好,知道廉耻那就是一种阻碍。我说这话是不是走火入魔了?你有走火入魔的概念那你的境界就很低。所以道家的宗旨没有多少人能领悟,一个人都不敢抛弃概念,那还悟什么道呢?一个人都不敢抛弃书籍,那还谈什么抛弃概念呢?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自作聪明。悟道是不需要智商的,否则北大清华出来的都能够大彻大悟了。就看有没有力量从内在立刻放下一切,只有完全放下后显现的那个才是不死的,其他一切都是生灭无常。就怕心里面有个见解,那就会形成阻碍,而所有的书籍都是见解。道不是得到,没有什么可以得到,执着一个悟境,那还是没有出意识境界。必须绝对放弃一切是非善恶的观念,做到一尘不染,任何观念都是尘埃。就跟个傻子似的,这就是无住生心,就是佛经道典上描述的最高境界。

        怎样才能不死?忘生死者必定不死。所以不要以为我天天在动脑子写文章,我早忘了这回事。入道就是自动化的,只要你能悟道,后面的功夫并不需要你来做,一切会自动演化,就跟你把树苗栽好,它就自己长大一样。书籍算得了什么呢?道的境界与知识的境界不可同日而语。那个没有善恶是非,没有任何主见,不知今夕是何夕,像行云流水一样洒脱的境界,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何况书籍呢?

闲来无事最难耐,还好有一个手机,就在浏览信息中消耗时间,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所谓汲取知识的成就感只是虚妄。即使修道的书看得再多,也不过是深刻了自己的思想,这是非常不可靠的。知识是没有穷尽的,故事也没有结束的时候,但人生却是有限的。错误的认识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好像必须阅读很多了解很多才行,或者认为这样就是有什么好处。在上古时代完全不是这样的,人们不崇尚知识,修道就是修道,没有那么多名堂。修道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领悟一个道法的奥妙,然后专心致志去修这个道法,如此而已。没有其他乱七八糟的想法说法,一辈子修好一个法都不容易,也足够了,何必无事生非呢?就是因为能领悟一个道法奥妙的人非常稀少,大部分人都是翻翻书,然后觉得自己懂很多,就非常喜欢谈论,因为他觉得谈论比修炼有意思,因为修炼他根本就入不入门。现在这样的人充斥网络。所谓道法入心就是天地之至精进入心灵,那就修炼这个,令其不断强大,不必介入是是非非之中,离群索居好好修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