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对我们最好的人,可我们是合格的孩子吗?
或许因为我的心思太过细腻,即使是一些微小的细节都能深深触动敏感的神经。在旁人看来甚至有一点“神经质”或者难以理解。
比如,看一个有关毕业的视频,也会默默地掉眼泪,而胸口那种沉闷的感觉却难以言表。一本书读到震撼人心的地方,早已被作者牵动了心,不知不觉就被感动,感叹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强烈的情感表达,这也是一种力量啊。单曲循环一首歌,脑海中就会浮现曾经的一个个片段……而生活中的小事,或者不经意的一句话,也会在我的心中激荡起滚滚巨浪。
两天的时间,纳新终于结束。虽然我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纳新的工作中,但是还是有意无意体会到了,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初入大学的新生,而于我而言,则是离毕业又近了一步……有点惶恐,惶恐不经意间大学生活已过半,而我觉得我过的并不充实;有点激动,不久的将来即将走出校园,眼前有太多未知;但更多的是迷茫,大学是人生最后一个“庇护所”(如果不打算考研的话),毕业,就意味着,你要单枪匹马面对这个世界了,它才不管你准没准备好,即使你没有配妥剑,也身在江湖了;意味着你需要独立处理各种社会问题,你需要学习并掌握更多的技能;意味着你有责任也有义务努力工作,为了自己,更为了亲人……
这两天见过了太多的家长陪着自己的孩子来学校报到,小电车上,孩子背着书包,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等一系列证件,家长一手拎着行李,一手拎着大袋子,目光一个劲地向窗外探寻,偶尔和旁边的其他家长聊几句话,眼角眉间都是喜悦和自豪,时不时的还问乘务员姐姐,“请问还有多久能到啊?”乘务员姐姐总是耐心地说:“最后一站,最后一站就是了。”然后我就问了一句,“您孩子是哪个学院的?”他孩子说:“xxxx”“噢好,那您下车以后走那边就可以啦!”“噢好好好,谢谢你啊!”“没什么的,不客气”。
尽管不知道这些远方来的孩子和家长,坐了多久的车,行了多少里路,也不知他们大清早的就来报到,有没有吃早饭,而且手中的行李肯定不轻,但是从他们的状态可以看出,丝毫没有疲惫之感,反而是一种“满血”状态。
是啊,自己的孩子终于考上了大学,这是太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大部分家庭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还要大摆宴席,请亲朋好友前来庆祝一番。现在,终于等到了报到的日子,少则父母陪同孩子,多则一大家子都来了。搬行李,去超市,买零食,逛校园,吃食堂,一样都不能少。
整个公寓楼顿时热闹起来,父亲把床垫抱上楼,母亲负责铺床,只剩下孩子竟然一时间不知道做什么了,傻傻地打开了行李箱,把自己的东西一件一件拿了出来,放到了桌子上。心里想着,从此以后,你们就在这安家了。一切都安置好了,父母就陪着在屋子里待一会,不知道他们在谈着什么。
我也只是从他们房间走过,看到所发生的。想着,可能,父母只是想多陪陪孩子,尽管进来的时候宿管阿姨说尽量快点下来,人太多比较乱。但是想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就见不到自己的孩子,想到回家再也不能一下子就看到孩子的身影,只留下一个冷清的书房,一个空荡荡的卧室,想到空气中少了那个吵吵闹闹的声音,想到即将把孩子一个人扔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太多舍不得吧……可是此时此刻太多的话凝聚胸口又说不出口了,就只能是替孩子收拾好了一切,安安静静地再陪着坐一会,目光温柔地看着她/他,本来想“煽情”的,结果出口却又成了在家中就絮叨千万遍的那些话。
“这几天早晚凉,中午还是热的,多喝水,千万别上火,我们不在身边,以后要自己注意天气预报了,随时增减衣物”,“没钱了就和老爸说,老爸给你打钱”,“在学校,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别太苦了自己,啊?”,“同学之间,好好相处哈”,“上课认真听讲啊,别总是玩手机,对眼睛也不好的”,“没事的时候,记得给家里来个电话”……
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可能我是想到了两年前,我妈妈和我唠叨的这些了。虽然我考的大学在本地,但是听她说这磨茧子的话,鼻子还是酸了,所以赶紧就应付着,“嗯嗯嗯,知道啦,行啦,我这么近,还不是想回家就回去了,两个小时就到家啦,您怎么还这么多话啊,那人家那么远的怎么办啊!行啦,我们去食堂看看吧,我都饿坏了”。大概就是这样,我才把话题岔开,省的自己不争气地掉眼泪……
而这两天,食堂的景象早就预料到的,我和室友都是下课买回去吃的。食堂不光有新生,还有家长们,每一张桌子都满了,桌子上的食物也是丰富,好像想一下子把食堂都品尝一番,食过,仍旧在食堂歇息,聊天,整个食堂除了窗口阿姨同学点菜声音还有新生和家长们畅聊的声音,简直热闹非凡。曾经我也和室友们持相同的态度,“又来了一帮新生以及七大姑八大姨来占食堂位置,也不早点过来,下课还要排这么长的队……”
可是今天,我错过饭点去食堂,瞬间目睹另外一番景象:太多的家长,就趴在了食堂的桌子上休息。食堂并没有开空调啊,只凭借那屈指可数的电扇,摇摇晃晃的带动闷热的空气,还有各种饭菜混合在一起的特有食堂味,就构成了一个简单歇脚的场所……一切只是为了,可以趁着孩子没开学,没有什么学习安排,再多陪陪他们吧,甚至晚上全家人出去转转,看一看周边风景……
我仍旧买饭带回宿舍,我觉得我可能很难在那样一种环境下咽下去,只感受到了心酸和不易。
父母总是把最好的给我们,他们自己却承受着所有上生活的艰辛。有些我们能看到,有些我们却看不到,而我们能够看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吧。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麻烦,压力,烦恼,我们可能很少过问,亦或是我们从来就不了解父母的工作环境,不知道他们每天是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工作的(勾心斗角?遭到排挤?还是受到“小人”谗言?)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发作,情绪不好的时候?(尽管他们尽力压抑,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里,但是或多或少还是从他们的面部表情中流露出一丝疲惫)……我们不知道,这些我们都不清楚。我们只知道,“老妈今天火气怎么这么大,怎么和吃了枪药似的,更年期吗?”;我们只知道,“老爸怎么总是喜欢喝酒啊,那有什么好喝的,一股子浓郁的酒精味”,“老妈,你说说他,让他戒烟他怎么就不听呢,太难闻了这,再说了,他吸烟,我们还吸二手烟呢,烦死啦!”;我们只知道,向父母提要求“我喜欢这个,能不能给我买啊”,“同学们都有这个了,可是我还没有呢”,好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了理所应当;我们只知道,当我们的意见和父母产生分歧,有时候甚至会和他们吵得不可开交……
我们好像很少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过问题,想着他们是四五十的中年人,正承担着来自整个家庭的压力,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孩子要抚养,他们是家里的支柱……我们很少替他们考虑过,每天起早贪黑的上班工作挣来的工资真的不容易,我们却拿来毫无感恩之心的任意取用……我们甚至从来没有顾及他们的感受,当我们和他们争吵地面红耳赤时,他们心里有没有在流泪,有没有感觉心凉……
我知道,这些现象并不代表所有人,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不懂事,但是网络视频中却随时可以翻阅出类似的情形:母亲不给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伸手打母亲……周围的同学都有最新的苹果手机,自己也要逼着父亲买一部……又或者嫌弃自己的父母,不让他们见自己的同学,甚至不让他们来学校找他,只装作陌生人……
近几年来,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一方面是自身价值观的扭曲:明明是学习的年纪,精力却不放在学习上,而是盲目攀比。或者认为,父母达不到心中所想就是不爱自己,更有甚者,一哭二闹三上吊。另一方面是这个孩子做人方面的缺失:他不懂得感恩,他不知道父母给他的已是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反而埋怨、嫌弃自己的父母,甚至逼迫父母。动物尚有反哺之心,何况是人。父母养育每一个孩子都不易,又怎能嫌贫爱富装作陌生人?
另外,还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养育我们,他们在慢慢变老啊,不知什么时候父亲的背不再像曾经一样笔直,肩膀不再宽广有力,不知道哪天开始母亲的眼角多了几丝皱纹,鬓角又多了些许银丝……而我们却在一日日长大,身体越发健壮,站起来也成了堂堂七尺男儿……
我们是不是要想一想自己肩上的责任,想到终有一天,父母不能再给我们撑起一片天时,我们能不能像他们对待我们一样好好的照顾他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曾经犯下的错误,仅仅是因为某件事情产生了分歧就和他们弄得唇齿相逼……在学校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他们,而不是每次打电话都是伸手要钱……
我在想,我们每个人身体年龄变化的同时,希望心理年龄也成长起来。我们都是20多岁的成年人了,应该有责任感,有义务,有能力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价值,而不是还在等待着父母的“援助”。我也承认,其实我现在也刚刚找到一个小小的兼职,也并没有完全做到经济独立。但是我仍旧在努力着,一边努力提高自己,一边减少不必要开支。因为我觉得我每次开口再向父母要钱时候,心里不再坦然。我觉得我都这么大了,为什么我不能靠自己劳动所得呢?
我,心里一直想着,一切都是时间的问题,终有一天,我会拿着自己的工资,请他们吃饭,买老妈喜欢的衣服,买老爸喜欢吃的东西……
……
我听人说过“父母欠孩子的所以这辈子是来还债的”。这种说法我目前不敢苟同,但是父母会给孩子毫无保留的爱确实不可否认的,那我们作为子女有没有尽到我们的义务有没有成为合格的孩子却值得深思。尚且不说我们是否做到经济独立,是否给家庭减少负担,只说我们能否多多地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些而不是三言两语就嫌他们烦?我们能否体谅一下他们,在家的时候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劳动?遇到代沟的时候,能否心平气和的就把问题解决?能否多听听他们给我们的意见而不是站起来直接走人,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