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什么样的内容才不容易被替代?(下)
01 什么内容会越来越有价值?
拿着「人」这个线索,其实就更容易看见,什么样的内容会更有价值了。
1)真实的经历和深刻的洞察
你们有特别喜欢的vlog视频么?就是博主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片段还有自己的成长故事拼接起来,或是配上音乐,或是配上解说。
我一开始看到各种vlog,都会有一个疑惑,觉得这样的内容可以带来什么价值呢?为什么在很多平台上,它都会收获很好的流量,而且很多人表示很有收获?
在那个时候,我头脑里对于价值的判断,还是偏向于「功能价值」的,直到后来发现这个时代更稀缺的是「情绪价值」,才理解为什么vlog会有很强的传播力,以及为什么会带来很大的共鸣和触动。
你会发现,vlog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是博主自己的真实经历串起来的故事。有的时候可能会加入一些自己的感悟,有的时候就是纯粹的故事,而「情绪价值」往往在这样的内容里才会被充分地发挥。
哪怕是主要想提供「功能价值」的知识型内容,也会因为有了你自己的亲身经历,让这个知识变得有血有肉,更多的人可以在其中获得心理能量。
而真实的经历,往往也会带出深刻的洞察。
是你在一个阶段里,真实地感受到了痛苦,发现了这个痛苦背后隐藏着什么;是你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发现有哪些地方是很难跨越的,同时也是大多数人的卡点、难点。
因为AI是没有肉身的,他们不可能获得「体感」,也就不太可能获得这样的洞察。
2)鲜明的观点和深度的剖析
有了真实的经历和深刻的洞察,才会有鲜明的观点,这个观点不只是“我认为”,而是“我感受到”,或是“我用行动投票的”。
就像前面提到,我问AI“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自己没有创作灵感”,它只能把相关的原因都罗列出来,每个原因之间是一样的权重。而当我问哪一个最重要时,它虽然也能回答“缺乏自信心”是最重要的,但这是个空洞的观点,只是计算出来的结果。
让它进一步解释,就只会像套娃一下,又把缺乏自信心相关的原因拆解了一遍。
人和AI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有情绪,有体感,这会给我们带来限制,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生命力,带来多元的视角,产生与众不同的观点。
当我自己经历过丧失表达欲,每天都为没有创作灵感而苦恼,走出这段经历,才深刻体会到那段时间缺失的是对自己的觉察,对世界的觉知。
这时我就会提出一个观点——缺少创作灵感,是因为尚未激活对内外世界的觉察。
不是说这个观点就是对的,也不是说其他原因就不存在,而是它会成为一个走进他人内心的突破口,当我分享自己的经历时,会让有类似经历的人产生共鸣,这个观点就会带来更强的驱动力,让人行动起来。
而因为我经历过,非常清楚这个过程中颗粒度非常细致的每一步是怎么过来的,就可以做到深度的剖析,包括心理层面的,行动层面的。
这些,都是AI做不到的,哪怕未来它能搜集到这方面的信息,也永远没法像本人说出来那样有能量。
3)场景化细致化的方法
AI可以替代的,是对于自媒体平台来说0到60分的内容,比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就像前面提到的,要有创作灵感就提升自信心,这只是正确的废话。
而60到80分的内容或是受到部分影响,或是因为AI而做得更好,可能是本来有一套方法了,但是还有部分场景不能用,通过AI的提醒发现了新方法,完善了整个方法论。
至于本来就是80到100分的内容,无论继续保持原状,还是把AI当做辅助,都会继续有生命力。
而这部分内容,往往都是对用户有非常精准的了解,给出的方法也都是非常场景化的。
他们往往在自己有经历的基础上,还拿这些方法帮助过用户,并且细致地了解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状态,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卡点……
他们往往不会分享“职场新人要注意什么”,而是会分享“大专毕业的职场新人,想进初创公司提升综合能力,需要注意什么”。
换句话说,这里不仅考验到“答题能力”,更考验“出题能力”。
“怎么提出一个击中用户需求的问题”,是一个前置的能力,也是更重要的能力,满足了这个,才到“给出场景化细致化方法”的能力。
02 好的内容,是活出来的
虽然我们是从“AI时代”这个点引入的,但其实这些变化一直都在进行,人们对于更「人性化」「真实」「真诚」的内容,需求越来越大。
而GPT的出现,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觉察到这些变化。
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大多数的产品,包括自媒体上面的内容,在「功能价值」上面的需求已经被基本满足,人们更多地转向「情绪价值」。大家的好评逐渐从“干货满满”,变成了“很有触动”、“很有能量”。
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个领域越趋向于成熟,就会有越多标准化的流程出现,这也让产品、内容变得没有个性,差异化越来越小。但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独特性的需求,所以更多“原生态”、“纯手工”的产品就会更容易受到喜爱。这大概也是拍农村生活的张同学会爆火的原因之一。
而我们跟人工智能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我们是个人,我们有血肉之躯带来的体感,我们有大量细致丰富的情感,这些“信息”的量,可能远远超过机器能承载的范围,也是目前人工智能所不能理解和解读的。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写作文时会因为写了“流水账”而被否定,可能确实因为在表述上会有些无趣,但它背后的情感,可能远比后来我们被驯化之后写的内容要真挚。
想起前阵子看到一篇“零分作文”,一名小学生详细描写了自己在旅游大巴上放的一个屁,细致地刻画了大家捂鼻子扇风的动作,还有他自己的心理活动,从心虚到爸妈为自己打掩护的欣喜,一切都特别真实。
如果对于考试来说,这样的内容是零分,那到了工作中,到了真实世界里,这种考试标准才是个屁。
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懂得如何写出有价值的内容,只需要回归最本真的自己,创作那些让你有真情实感的内容。
好的内容,是活出来的。
03 享受随机
写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我意识到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是在我头脑里涌现出来的,出现得有点随机,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它们适合放在什么地方。
但就是这样的“随机漫步”,才更符合人的特点,不像AI是规规矩矩地,你问了它才答,没有任何随机创作的空间。
过去的我很喜欢来一句金句结尾,这篇文就更随意一点吧,就像乔布斯演讲总喜欢来个“One More Thing”。
这个时代的我们呀,真的可以多创作些自己衷心喜欢的内容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