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随想

道不可道

2019-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做自己的思想家

昨日吃饭聚会,遇到老领导询问近况,老领导喜爱儒学《论语》,一直知道我偏好老子《道德经》,然后询问我能否分享道德经的一些观点,我欲言又止,其实也不知道如何说起,说些什么,道家的东西真的就像他自述一般:“道可道非常道”,如果真的能说的话就不是道了,而且我也初学不久,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所以不说也罢。

      真是感慨现在对于生活的理解,真是中了孔子的那句话:“四十不惑”,人真的是要到这个年纪才会慢慢明白,那些年纪轻轻就明白许多道理超越自己生理年龄的那种成熟真是让我很是羡慕,我一直都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不聪明,也不如别人勤奋,只是一直在苦苦探索人生活着的道理,直到我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经》,其实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道教文化的国家,我不偏颇道家的理论体系与儒家和佛家的孰优孰劣,其实三家都非常优秀,都是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在攀登一座真理的高山,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攀爬所看到的风景是不同的,但是山顶的景观却是一样的“荡胸生层云”“会当凌绝顶”,很多人知道我喜欢道家的文化之后总是喜欢问我一些奇怪的问题,包括道家是不是崇尚长生不老,道家是不是喜欢升仙之术,茅山道士驱鬼是不是真的,道家是不是超自然的一种理论学说,道家是不是统治阶级的工具等等等等。其实这些问题都只不过是一种文化后期的衍生物,我相信老子的《道德经》是永恒的经典,而他当时写这部的初衷我虽然不得而知,但是通过这部经典的学习理解,我开始进入其中,虽然还只是在门口观望,但我开始理解了一些老子写这些文字的意思,其实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理解和解释都能行得通,这也是道家学说伟大的地方,其实说到底我也是在凭借自己的理解在读这部经,这难道还不够神奇吗?所以这部经书其实阐述的只是一直大道的标准原则论,不必怀有执念去理解或者去争辩对错,这个世间没有绝对的对错是非,甚至不同时期都可能颠倒黑白,所以学习道德经既要进入,同时又要懂得“出离”,否则进入太深就会形成“执念”,认为自己的理解就是正确的,要不怎么有庄子的那句:“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的说法呢?越是认为自己理解了,就离道越远了。

        有些同事和朋友也会经常问我,道德经这么好,你能不能背两句你觉得最好的听听?这个问题可是难倒我了,我自觉记性不是很好,一直都记不住东西,现在每天强迫自己背诵古诗来训练自己的记忆,但还是觉得自己记不住,况且我也觉得每句都非常的经典,我都非常的喜爱,所以一时语噻,也不知道那句最好了。不过我道德经虽然我不能脱口而出的背诵经典,但是起码在做事遇到问题的某一个瞬间我会感觉到,这个可能就是读书的作用吧,我自己的话说叫做:“冥冥之中自有相助”。我也许也是一直用这种方式安慰自己的懒惰无知吧。真的有时候非常羡慕那些出口成章的人,对很多的经典能倒背如流,这些人真的可能是内化于心了,不过道为体,德为用,关键在实践,如果真的在具体事务中能按照标准做到,这个就非常好了,道家其实对说的文化也不怎么推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哈哈,这是不是又是我掩盖自己缺陷的另一个托词和借口呢?

        总之我是认为道不可道,我已经过了那个想要每时每刻想要彰显自己的年纪,我比较喜欢老子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么简单的事情却不容易做到,道其实没有那么高深莫测,我开始感悟到了这个真理,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时间中都在“悟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道就藏于我们的生活细节中,藏于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中,他可能细到你打扫卫生的一件非常不起眼的小事,也可以是大到国家安危的一件大事,总之事事有道,人人都能悟道,悟道就是过好人自己的一生,不分地位高低,身份高贵与卑微,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穷人过得充实快乐而富人过得空虚而痛苦的人生悖论,期间的差别就是谁悟懂了人生之道,而这一切都“存乎一心”,不可道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