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与配置(六)
第五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
一、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概念
人力资源配置是指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企业内各个部门实际投入和占有的劳动力总量。
分类:1.配置的方式:空间配置和时间配置;2.配置的性质:数量分配和质量分配;3.配置的成分:总量配置和结构配置;4.配置的范围:个体配置和整体配置。
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要求老看,不但要构建一个以科学合理的劳动分工与协作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即实现人力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同时,还要依据“能位匹配”的基本原理,研究并解决好员工个人素质和整体素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从数量和质量上,确保企业人力资源与其他物质资源实现最优化的动态配置。
二、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意义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归宿,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员工何岗位的优化配置,不断提升组织的整体效能。
三、企业员工个体素质的构成
1.年龄
2.性别
3.体制。人员体制是指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4.性格。性格是人体对外界的人和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心里特点。
气质的类型:1.急躁型;2.活泼型;3.稳重型;4.胶滞型。
5.智力。
6.品德。亦称道德品质,从企业员工的角度看,只要是指员工的职业道德。
四、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结构的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结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以及生理心理素质结构。
五、企业各类人员比例关系的分析
1.生产人员与非生产人员的比例;
2.生产人员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
3.企业男女两性员工的比例关系;
4.技术与管理人员及其内部各类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
5.其他的比例关系。
六、人力资源个体与整体配置的方法
1.劳动定额配置法。
劳动定额是以劳动量可以直接计量的生产人员为对象,采用工时定额、定量定额、看管定额、服务定额等多种形式,对企业生产人员的劳动活动进行全面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评价、协调、控制的过程。
2.企业定员配置法
(1)按劳动效率定员法。根据生产任务和人员的劳动效率,以及出勤率来计算定员人员。适用于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
(2)按设备定员法。根据设备需要开动的台数和开动的班次、员工看管定额以及出勤率来计算定员人员,适用于机械操作为主,使用同类型设备,采用多机床看管的工种。
(3)按岗位定员法。根据岗位的多少,以及岗位的工作量大小来计算定员人数。
(4)按比例定员法。按照与企业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的比例,来确定某种人的定员人数,适用于从事服务业或者辅助性岗位的非直接生产人员的定员。
(5)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法。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
3.岗位分析配置法。
工作岗位分析方法的步骤:(1)在完成岗位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首先要对岗位存在的时间、空间范围作出科学的界定,然后再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2)在界定的岗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后,应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本岗位员工所应具备的,诸如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心理品质、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格和条件。(3)将上述岗位分析的结果,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达,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
七、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
劳动生产率作为企业生产率测定的基本指标,是研究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状况的基本依据之一。
1.产量表示法
实际生产率=实际产品产量(或总产值、净产值)/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工时或工日)
2.时间表示法
劳动生产率=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工日或工时)/实际产品产量(或总产值、净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