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凭什么是影史第一?

2022-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书影小驿

“我刚看见有乘坐火箭的不明生物降临地球,并引起了超过40人的死亡,尸体一片烧焦痕迹,难以分辨!”在1938年10月30日,从广播剧《宇宙大战》中传出这样的声音。

当时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真的以为邪恶的火星人入侵地球而四处逃窜,这个闹剧的始作俑者,年仅23岁的广播剧演员也因此臭名昭著,照片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而就是这么一个混不吝的坏小子,在之后却做出了被评为影史第一的电影,他本人也经常被选为最佳导演,他就是奥逊.威尔斯,而这部电影就是众人皆知的《公民凯恩》。

恐怕任何对《公民凯恩》的赞美之词都是多余的。

几乎在每个影史的十大影片中,《公民凯恩》都无一例外的被选中,而且多数高居第一,斯皮尔伯格将其称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博尔豪斯将公民凯恩称作一座没有中心的迷宫,好莱坞著名导演怀斯说,奥逊.威尔斯是他一生中所见过的人中最接近于神一样的存在,他被当时影响力极大的剧评人约翰梅森布朗宣传其为天才之作。

一个得到公认的说法是,这部电影当中包含了有声电影十数年来的全部技巧,电影学者戴锦华如此评价道:这部电影与其说是那个时代电影史 个总结之作,不如说它是一个开启之作,它为世界电影此后的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提供了一个基本方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可能,甚至今天,人们还在这部电影当中索取灵感。

玫瑰花蕾

在影片的第一幕,昏暗的灯光下忽然出现一块写着禁止入内的牌子,若隐若现,密不透风的类似监狱一般的铁丝网既明确表明了空间对于外者的隔离也暗示了对自我的囚禁。

这些都在观众的心理上构成了一个禁区,而当观众的目光伴随着摄影机的上升逐渐穿过这个禁区,似乎迟疑着是否要继续推进时,其实已经暗中设置了一个偷窥的视点。我们在音乐师 伯纳德 赫曼借由的低音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所营造的紧张音乐中不由自主地认可了观众作为偷窥者的存在。

而只有当摄影机“化身”为叙事人,也就是“我”的目光时,它才可能成为“电影的”自知视点 ,我们经由这个角色的存在去打开每个人内心最隐蔽的角落,窥视着本应不为外人知的隐秘场景。

这一幕同样寓意着摄影机突破物质世界,突破重重的表象和虚假,开始向内心世界,向着人类不可测的深渊进发的重要时刻,同时,这成为了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开始朝向人类内心,朝向潜意识进发的时刻。

而这片禁区的主人,这座豪华宫殿的拥有者,美国报业大亨凯恩却即将不久于人世,在弥留之际,他抓攥着的玻璃球手逐渐松开,小球掉下去,顺着地毯的床脚滑落,玻璃球中的雪花和一座精致的农舍不停地翻滚着,最终磕碰到坚硬的大理石地面,摔成了碎片。

在死前,他喃喃自语道:玫瑰花蕾。

而调查记者汤普森经由对熟知他的五个人的采访回忆,成为观众的化身,试图揭开这位富可敌国的报业大亨遗言背后的秘密,在此过程中,凯恩的形象也从一个画面的阴影变得立体生动起来。

玫瑰花蕾是什么?

那么,这个让这个传奇大亨念念不忘的玫瑰花瓣到底是什么呢?

影片直到最后才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两个工人正用铁铲铲起各种看起来被废弃的东西向火炉中扔,而这堆东西中就有一副凯恩小时候玩耍用的滑雪板,镜头移动: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赫然出现了玫瑰花蕾的图样,下面是几个已经被磨灭掉一半的字:玫瑰花蕾。

是的,凯恩最后念念不忘的就是这副廉价小雪橇的商标名,按照威尔斯的说法,玫瑰花蕾,在他强行离开母亲那天所玩耍的小雪橇,代表着简朴舒适,尤其是无忧无虑的家乡生活,同时他也象征着凯恩念念不忘的母爱。

这份失落的母爱使他一直没有完成弗洛伊德口中俄狄浦斯情节时期过渡到后俄狄浦斯情结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在他同母亲分手的那一刻就停止成长了。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男孩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一个俄底浦斯阶段,具体表现为儿子的父亲为占有母亲而展开竞争,如果他无法战胜这种愿望,其人格发展就会遭到扭曲和阻断,弗洛伊德称之为“固置”,最终导致某种程度的心理病态,只在俄狄浦斯情结的完成阶段,儿童通过压抑性本能来与同性父母认同,将自己的欲望由母亲转向其他女人,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位父亲,形成人格结构中的超我,接受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完成性角色和人格身份的确立,而若不能完成解决俄迪普斯情结,儿童的人格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在威尔斯的自述中就写到:还在儿童时期,他就被强行从母亲的怀抱中夺走,他的父母就是银行,从心理学家看来,我的主人公根本就没有完成母亲所谓的移情。

凯恩的人生转折点就出现在或母亲分别的那一刻,在之前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在此后的一生中,他都在和象征着暴力,掌控欲的父权抗争,以及在母亲的缺席下导致的俄狄浦斯情结所匮乏的安全感和斗争。

他要求所有人爱他,其实也正是由于安全感不足所表现的自恋的表征,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将自恋看作可能是外在环境不安全,所以除了活下来所需要的最小需求之外,不敢冒险向外界寻求任何事情,也可能因为贫困潦倒,所以自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于是形成分裂,自我提供了我从分裂的另一边想要的。

在之后的雪景场面中,和母亲别离的痛苦以及来自父权的威胁清晰可见,这场戏中,弱小的凯恩和母亲依偎在一块,苦苦哀求着不要离开母亲,而母亲,则为了凯恩的未来免受父亲的暴力,含痛将他送离自己的身边。

父亲的形象则分裂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对立面,但这两面对于凯恩来说都意味着威胁,亲身父亲为了得到每月5万的助养金威胁着要对凯恩进行肉体暴力,他的寄养委托人或称假想父亲则威胁要他和母亲分开。

而结果就是,成年后的凯恩被困在自我所塑造的想象体系之中,他的内心缺失了一角,最终只能依靠外界的物质依赖来达成自己的内心平衡,无法自拔,而这些的表现形式就是基本的象征物:金钱,权力,对他人的掌控以及困在笼子里的金丝鸟:苏珊。

当他开始逐渐失去对外界的掌控时,自我形象的构建受到了来自他者的威胁,他逃避般选择了遁世,对他来说只有两条退路:死亡和子宫,这座被禁锢的宫殿就是子宫,在这座宫殿里,他赢得了他在外部世界遍寻不见的显赫权贵和独裁地位,这是只属于他的领地,也是他禁锢自我的监狱。

就广义而言,玫瑰花瓣可作为失落的象征,是现代人被迫离开精神母亲,割舍和迷失自我的象征寓言。

前半段可以说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美国白日梦的最好体现,一个来自偏远地区的穷小子,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影响世界的一个角色,迎娶美国总统的侄女,成功卖出走向白宫的第一步。

他的同事们打趣道:

在他年轻时强调公有的观念,迷人而具魅力,他对撒切尔所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不屑一顾,对一切权威都秉持尖刻的态度 。

他撰写了报社的原则宣言:绝不允许消息报道的确凿性受到任何人的干预,我将成为为他们的公民权和人权而不懈斗争的战士(有趣的是,凯恩在签字时整个脸是浸入在黑暗中的,也为他之后的出尔反尔埋下了伏笔)/他认同普通的劳工大众和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通过自己报纸去揭露资本主义的既得利益。

而当凯恩的声望到达顶峰,他以独立参选人的身份竞选纽约州州长,每个人都认为他会最终入主白宫,成为了一个名垂青史的总统时,一次艳史的丑闻却将他拉下了神坛,扭转了故事的发展方向,他竞选州长的失利也标志着这个由盛转衰的故事的开始,

当逐渐迈向中年,他不再接受其他人的意见,不再顾虑手段是否正当合理,他的政治观念也愈发倾向个人化和独裁,他理所应当般要求人们顺从与他,甚至无条件地爱他。

他为了竞选州长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讽刺官僚主义的做派和腐败的发生,威胁着要将对方送入监狱,却忘了自己也逐渐被权力所腐化,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他离权利的中心越近,也就离自己最初的信念越远,利兰德代表全篇的道德良知,也是凯恩理想的自我,所以当他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时候,他第一步就是要向利兰德驱逐出去,也是驱逐自我的隐喻。

或许利兰德所言,凯恩一直在公共社会中追求的,是一种爱的回望,他希望自己付出的爱能得到所有人的爱,而当竞选失败后,他“理所应当”地以为自己的选民背叛他,从而心灰意冷,转而走向自己的伊甸园。

到了老年他就是屡战屡败却傲慢自大的老人,他费尽心思为苏珊建造的歌剧院以及聘请最出色的指导老师来教导苏珊的歌唱技巧但无奈自身天赋有限,本身也并不具备唱歌剧的音乐素养。

但凯恩并不理会,执意让苏珊上台演出,并运用自己强大的媒体影响力来为苏珊造势和正名,而这一切,就如皇帝的新衣般,自然逃不过观众的法眼,他们在台下议论纷纷,指指点点,此时,台上的苏珊就像一个小丑一般被众人所耻笑,当苏珊苦苦哀求,不愿再上台表演时

他冷峻地说道:你要继续唱,我不打算让自己成为笑柄。

这些都直接导致了苏珊最后的离去,在他眼里,苏珊的名誉,自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向世人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报纸上打着双引号的歌手深深刺痛了他,他要让苏珊成为一名真正的歌手从而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并且一向如此。

他对苏珊的感情很难说是爱,而是一种夹杂了占有欲和为了填补与母亲分离后留下来的空白,它建立起与凯恩残缺的过去之间的联系

一个有力证据就是,象征着母爱的玻璃球第一次出现就是在苏珊和凯恩初识的夜晚,飘扬的雪花覆盖在精致的小木屋上,仿佛从母亲身旁离去还只是昨天的事,自此之后,苏珊的形象就和凯恩的母亲的形象牢牢捆绑在一起,他把苏珊紧紧的抓在手里,一刻也不肯放松,仿佛它是一件珍贵物品,可以弥补自己内心的伤痕。

权利和财富成就了凯恩,但最终也吞没了他自己,就像在威尔斯自传中所言:我扮演的角色多半是浮士德的不同翻版,那全是些出卖灵魂而迷失的角色。

而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美国梦的正反面,它阐述美国梦积极的一面: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同时反思它所带来的无法弥补的伤痛:最后得到的只不过是一具塞满了权力和欲望的空壳。

最后一幕中数量众多的收藏品活像是一座奇异的现代都市的形象,这些未被使用甚至还未拆分奇珍异宝仅仅是为了满足宫殿主人童年所缺失的安全感,这或许也预示着现代社会的残缺不全的寓言:占有本身取代了使用,观看取代了欣赏,人们在物欲中狂欢,也在物欲所塑造的迷宫中迷失。

最后排放的黑烟不仅是销毁的物品最后遗留在人世间的痕迹,也是那些因为现代社会而陷入一种过度的无节制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超越中,一个个不停自我剥削并认为这是出于自己意志的个体,消化后排放的残渣。

而凯恩之死,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体认着孤立主义的宿命,当时的美国离珍珠港事件还有七个月之遥,国内关于避世和旁观的言论甚嚣尘上,努力将自己放置在世界大战之外。

凯恩最后死在巨大的宫殿之中,孑然一身,身旁却没有一个值得信赖和诉说的人,华丽而阴森的宫殿就像一座永远无法逃离的迷宫般将他死死困在这里,而他的身旁,充斥着欧洲文明的遗留和碎屑,似乎都隐隐暗示了孤立主义之后的命运写照。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所提供的多元视角和叙事结构,有些甚至是矛盾和冲突的,除了过世的撒切尔以自传的形式提供信息以外,其他人都仅仅是在他们的生命片段中的理解去解释凯恩的行为和发表他们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常常互相矛盾,夹杂着自我的偏见和误解

换而言之,故事中的凯恩的形象是分裂的,而分裂则是我们看到多元重复分裂的意象。

比如透过重重镜子,我们看到它的影像无限延伸,而这些全都是凯恩,意味着他形象的分裂,拼图游戏,每个叙事者提供的只是大拼图的一小块。

通过这些人的碎片化叙述,也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破碎且不一定真实的凯恩形象,也进一步表明了我们认知的主观性,世界的不确定性。

而在之后继承这个精神以及在影片叙述技巧上发扬创新的是黑泽明的《罗生门》,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立场,情感倾向,偏好特征等等物有意无意之间歪曲事件本来的面貌,或许,世界上唯一的真相就是没有真相本身。

为什么是影史第一?

如此种种,恐怕已经就可以让我们相信《公民凯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它的前瞻性和充分的母题表达都足以让其在电影史上获得一席之地,但且慢,让我们再多问一个问题,它真的配得上“影史第一”这个王冠吗?

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回到当时的社会语境中,当时的莱坞习惯于线性叙事和单线索戏剧性逐渐递进的结构方法

但在《公民凯恩》中,却采用了非线性的多元叙事结构,它同时开创了许多新的视听语言手段,《认识电影》的作者 路易斯贾内梯将威尔斯称作电影诗人:他风格上的迷人在于那些华美的画面,炫目的推移镜头,内容丰富的声音,万花筒般的剪辑,破碎的叙事以及繁复的象征母题,全篇技术的大胆让人耳目一新。

《认知电影》

它的一些技术手段可能在现在看来不算什么,甚至司空见惯,但是在当时的好莱坞,可以说是向习以为常而不引入注意的古典形式发出的革命性挑战,从而成了现代电影开端的标杆和旗帜。

用影评人詹姆斯,纳雷摩尔的话来说:只是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把技术堆叠的,有如此应有尽有的七层大蛋糕。

在之前的描述中已经有过对一些镜头的分析了,限于篇幅,在这里只是挑取几张比较有代表性的画面进行补充。

首先一个不得不提到的是,威尔斯对于深焦镜头开创性的使用以及娴熟的展示方式,他摒弃反打镜头和镜头交切而改用深焦镜头,所谓深焦镜头就是画面的前景、中景、近景同时发生事件,而每个事件在同时表意。

电影研究者巴赞也十分同意使用深焦镜头,他认为浅焦镜头本身把非常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而《公民凯恩》则是运用深焦镜头的一个典型案例。

拿一个镜头举例:

在木屋中,撒切尔同凯恩夫人同处于画面的右边,两人似乎更加分享着私密性的关系,而凯恩先生出现在画面的左边的边缘位置,在一旁显得焦躁不安,似乎都表明这个男人此时更像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幼年凯恩则被束缚在一层层的由门框,窗框形成的封闭空间中,暗示着他对于命运的无能为力,仅仅一张构图中,就展现了三个近乎隔绝般不可理解的平行世界的存在。

公民凯恩中的剪辑手法也值得称道,对于时间的拼接和挪用简直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但又能通过剧情的衔接将不适感降到最低。

在这一幕中,前一刻还是儿童的凯恩下一秒就到了成年时刻,中间几十年的时间跨度被缩短了几帧的画面。

故事中的凯恩夫妇从蜜月期的甜言蜜语,互相依偎,到之后很快就变得不耐烦,逐渐疏远和不理解,再后来就是互相恼怒哀怨,责备对方的不近人情,最后索性就各坐餐桌一边,看着不同立场的报纸,互不理睬,天花板的拱形结构也增加了二人的疏离感,而这个漫长的心路历程在电影中仅仅依靠几个镜头闪回和切换完成。

为了强调凯恩的强势和主导地位,导演开创性的使用了超低角度的仰角摄影,这在当时适应了平视视点的好莱坞也是前所未闻的,为了实现这种犹如巨人般的仰角视点,当时甚至需要将地板都拆了,改装摄影机来完成。

在和利兰德的这段谈话中,看似处于失败者地位的凯恩却一直占据着绝对的视点高位,他永远处于靠近摄影机的一侧,显得高大威猛,咄咄逼人,而稍显远处的利兰德则处于弱势,在话语权上也显得被动。

在光影的运营上,威尔斯也将黑白片所能赋予的情绪张力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运用到了极致,在照明中,经常有一束高反差对比的灯光打在凯恩脸上,反应他内心的矛盾和扭曲的挣扎。

在和苏珊的恋情被发现后,他先是站在幕后的阴影中,仿佛仍在纠结是否要公布这段恋情,而当他做好决定后,就赫然出现在了光线之下,也象征了这段恋情将从地下转为地上,光线阴影的交织也暗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它同时成为了凯恩人生转折点的开始。

有时他的脸被一分为二,一边亮一边暗,仿佛天使和魔鬼在其中并存

或许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公民凯恩》可能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导演可以几乎不受限地随性发挥的电影,雷电华公司(公民凯恩的投资方和制作方)给了当时年仅24岁的威尔斯一个前所未有的合约条件:片场除了开明派的老板乔治谢弗可以对他的制作流程提出建议外,导演威尔斯拥有自治,自导,自编,自演以及全部的艺术掌控权和封闭式的拍摄环境,在当时,可以说是羡煞旁人了。

其他的更不用说,有天花板的镜头,侧光角度,背光,大胆的构图设计,特效的运用,音乐的融入,闪回等等,如同一次电影的自我宣泄般,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夺目的光辉。

《公民凯恩》从摄影,场面调度,运动,剪辑,声音表演,故事情节,编剧测划,母题解析,都开创性地且无一例外地达到了顶峰,它彻底改变了电影历史的进程,并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从广义而言,它的诞生代表了文字媒介的没落和以电影为代表的图像媒介的取缔和崛起,或许,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公民凯恩》能获得如此殊荣的原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