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就忘?是因为你的阅读深度不够
董卿说:除了吃饭,我们还需要别的东西来滋养我们,让自己成长壮大,变得更加得完美。
而这样东西,就是读书。
白岩松说:不读书,你拿什么和别人拼?财富还是智慧?经验还是人脉?这些你都有吗?
读书,就是去远方的路,看不到路,如何走得更远。
股神巴菲特的最佳拍档查理·芒格也酷爱读书,他在他的著作《穷查理宝典》中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我们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也在努力地去多读书,可是,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虽然读了很多书,却好像什么也没记住?
我最近读完的一本书,让我找到了走出这一困境的方法。
这本书就是《深阅读》。
《深阅读》的作者斋藤孝,是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的教授。他的专业很特别,为教育学、身体论、交流论,虽然我也不知道身体论和交流论是什么,但是他有一本比较著名的作品你可能读过,或者至少是听说过,叫做《学会学习》。另外他还著有《提问力》《规划力》等书。
那么,这本《深阅读》又讲了些什么呢?
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干货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习惯”和“十个技法”。
一、“五个习惯
“五个习惯”指的是帮助你有效读书的五个好习惯:
这五个习惯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构建有效读书的框架。我们之所以读完就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读书的方法不对,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呢?
1 .带着“问题”读,在读的时候“自问自答”。
让问题成为你阅读的向导,带领你去读书、去思考、去进步。在读书的时候,边提问题边阅读,不仅能提升你的阅读兴趣,还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吸收书中的内容。
2.重新审视“朗读”的好处。
我们在孩童时代刚开始学习阅读的时候,先是从听父母朗读的睡前故事开始,再到读小学每日朗读课文,朗读在我们的读书经历中可以说是第一步。但是在长大成人后,我们不再朗读,一些速读的书籍也告诉我们,要提高阅读速度,就要改掉音读(读出声或是在心里默读)的习惯,朗读对我们阅读的效果逐渐被我们忽略了。
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朗读者”可能让我们很多人都重新认识了朗读的魅力,朗读可以激起更多的情感共鸣,可以带给听者更鲜明的想象。各类音频读书节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正是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正在越来越被大家重视。
所以,不妨再去品味一下朗读的好处吧,给你的孩子读读绘本,听听专业人士的有声作品,或者大声诵读一下你爱的诗词,相信你一定会得到别样的体验。
3.用书架促进自己阅读。
给自己买一个书架吧,把你的书分门别类摆放进去。书架就像一个记忆装置,一旦你站在书架前面,目前掠过一本本书的书脊,你就会自动回忆起书中的内容、阅读的体验,甚至是买书时的情形,你甚至还会突然想到,这本书虽然买了很久了但是到现在都还没有读完呀,这时候你可能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那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虽然现在电子书很风行,但是一些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或是对你有巨大影响的作品,一定要买纸质书。你自己做过笔记的纸质书,就像一位了解你过去的老朋友,每次重读,可以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4.尝试“一天读一本书”。
这一条不是告诉你,读书越快越好,而是在强调,要掌握读书的节奏,要根据不同的书来改变阅读的速度。也就是说,就像开车一样,读书也要会“换挡”。对于一些简单易读的内容,大可以“略读”的方式用一晚上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读完,我们读书的目的在于获取书中信息,只要得到了你所需的信息,不用确保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字读到,对于一些难懂又不需要的内容大可以放心“跳读”。
还有一点要特别提醒,当你读书的时候,关闭网络,不要玩手机,不要玩手机,不要玩手机。做到以上几点,你会发现,“一天一本”的阅读速度,你也可以轻松达到。
5.用“输出”检验阅读效果。
我们之所以会有“读完一本书,却什么也没记住”的体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只是读书,读完了就完了,没有进行“输出”。
那么什么是输出呢?最简单的输出就是,你可以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让没读过这本书的人也能了解到书的内容。如果没有这样的讲述对象,你不可以写书评、写博客,与更多读过这本书的人进行线上交流。还有一种很好的形式是“读书会”,你可以尝试参加或者举办这样的“读书会”,与其他共读这本书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这将帮助你更深一步地加强对书的理解。
二、十个技法
“十个技法”指的是十倍增强读书力的技法,如果你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地使用这些技巧,你的读书效果一定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
1 .培养你的“复眼”。
所谓复眼,其实就是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经验联结起来,尝试用作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我们拥有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
这与查理·芒格提倡的多元化的思维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处。芒格指出,很多人习惯用一种思维模型来处理生活中不同的问题(如经济学思维),但是单一的思维模型并不能帮助你处理好所有事情。
而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模型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
2.在输出时增加自己的想法。
叔本华说,光是不停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
对我而言,写书评是实践这一条的一个最好方法。因为这个过程会迫使你重新梳理整本书的脉络,总结出概要,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写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我的经历也确实证明了,那些我在阅读之后写了书评的书,往往印象更加深刻、吸收效果也更好。
在读完一系列相关的书籍后,还可以写书单,这个过程可以把不同的书联系起来,形成更大的思维网络,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实践的方法。
写书评和书单还可以增加与其他读书的交流,共同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3.“师事”阅读。
这一技巧指的是,可以围绕一位优秀人物阅读。比如系统地阅读该人物的作品,也包括与其相关的其他作品,从而系统地了解这位优秀人物,在阅读世界中找到一位自己的“师父”。
在历史长河中,有着非常多优秀、不凡的人物,仅仅是这些人,就已经足够我们学习和跟随了。喜欢哲学的,可以读尼采,喜欢投资的,可以读巴菲特,喜欢心理学的,可以读卡耐基,喜欢推理的,可以读阿加莎·克里斯蒂......
无论你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你都能在书籍的海洋里找到自己的老师。书籍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
4.“吐槽”阅读。
“吐槽”阅读是与“师事”阅读恰恰相反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技巧非常有趣,它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怀着一种唱反调的心态,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书中的观点严加追问。
这样的阅读过程里,我们不仅记住了书中的内容,也记住了当时的情绪,因而印象会更加深刻。
5.“一生一遇”阅读。
相信人与书的缘分,就像你相信人与人的缘分那样。
如果刚好有人向你推荐了一本书,那就找来阅读吧,就算是无聊的书,最多也只是浪费一点时间,但是你会有很大几率遇到非常好、而你又不太可能主动发现的书。
6.“安定剂阅读”和“兴奋剂阅读”。
“安定剂阅读”指的是,把你已经知道的再重新确认一遍,如阅读占卜书籍。
而“兴奋剂阅读”则正好相反,是指导阅读那些让你进入异常世界,体验震惊、兴奋等刺激情绪的书。
斋藤孝推荐了两本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书,分别是《禁闭岛》和《卡拉马佐夫兄弟》。
7.“标签阅读”。
很多出版社出版的书籍都会分成系列, 比如我曾经以中国妇女出版社的“亦舒新经典”系统为指引,阅读了亦舒的一系统小说,这套丛书共有23册,包括 《禁足》《艳阳天》《爱情慢慢杀死你》《伤城记》《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 等。
这些分成系列的书,是出版社经过精挑细选,彼此有一定相关性的书,以出版社的这个书单来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省去很多选书的时间。
8.“据点阅读”。
所谓“据点阅读”,就是指以某本书为圆点,去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
比如有些书太深奥难懂,我们就可以从入门书籍读起。假如你读不进《圣经》,你可以先读赛珍珠的《圣经故事》。
关于这一点,我个人有一本书要推荐一下:木心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读起来确实比较有难度,因为它涵盖的内容太广,而且里面写的又都是木心对各个不同时期文学的个人观点,我个人认为,如果能把这本书作为自己阅读文学书籍的导读,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9.长篇小说的“快速阅读”法。
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长篇小说时,都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在阅读完前几十页后就读不下去了,特别是当我们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时候,常常在阅读其中的环境描写部分的时候就神游天外了。
针对这种情况,斋滕孝推荐了一种方法:只读人物对话部分。跳过一些不重要的细节描写。当读到需要“停车”的地方的时候,再停下来阅读相关的其他内容。这种阅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地阅读难以阅读的长篇小说。
你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重读一下你一直没有读完的那本《安娜·卡列尼娜》。
10.学会“跳读”。
可能会有人说,“跳读”不是一种严肃的阅读方式,但问题是,很多三四百甚至更多页的书,我们如果想一页一页地精读,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大的,但这些内容却并不一定全是我们需要的。
我们阅读的目的应该是“获取需要的信息”,因此,有目的地进行跳读,反而可以使我们的阅读效率更高。
尽管各种娱乐节目、音乐和影视作品迎合着年轻人的喜好,大量地生产和制作“廉价、肤浅”的作品,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赚取年轻人的眼泪、笑声,还有时间。但是也有一批年轻人,开始回归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喜欢阅读的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有效”阅读方法。
在《深阅读》一书中,作者还讲到我们应该怎样读“好书”不读“坏书”,分析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如果你对这些内容也感兴趣,不妨也“深阅读”一下这本《深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