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ing Warren Buffett
短短88分钟的纪录片讲述了巴菲特一生中重要的人和事。让他觉得最幸运的父亲,在他眼中父亲最好的贤内助-母亲,塑造并改变他的妻子Susie,帮其建立完整投资体系的本杰明…… 看了三遍,感触最深的不是他的投资规则,不是2016年的慷慨捐赠,也不是他的投资规则,可能是这些自己之前就有所了解。感触最深的是他每天读5—6小时的书,是他对前妻的支持,是他对待死亡的达观态度。
关于死亡
导演问他:Do you fear death?
他回答:No, I don’t.
I‘ve had a terrific life. I feel—you know,
it’s (death) gonna happen, and I have no idea what happens after it.
I’m an agnostic, so I—you know, it may be terribly interesting. It may not be interest at all. We will find out.
他这极致的、活得透透的一生,让我想起了保尔柯察金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让我想起了《When Breath Becomes Air》的作者最后和妻子说的那句话,“l'm ready.” (to die ) 死亡的话题虽然沉重,但又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结局。巴菲特以游戏的态度对之,让我发自心底的佩服。因为活得很极致、很精彩,没有什么遗憾,所以,对于死亡他十分淡然甚至觉得很有趣。
前几天,很亲的妹妹问我“姐,你怕死吗?”“不怕”我几乎脱口而出。她说,“我也不怕”。我们相视大笑。在我们看来,死亡似乎没那么了不起。可是,我们害怕死亡后带给父母的伤痛和孤独,所以我们都不敢死。不怕死,但又不敢死,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得活,而且要活得快乐和精彩。
关于妻子
关于Susie,他说“ Therewas two turning points in my life. Once when I came out of the womb, and once when I met Susie, basically.”
1977年,Susie离开巴哈马去了旧金山,学着要自己生活,寻找自己的身份。
她说对巴菲特说“I’m not leaving you, because I’ll be wherever you want me when you want me”.
当他去旧金山看Susie时,他说:旧金山是你的城市。
她请自己的好朋友去照顾他。
他说”We are two different individuals. Love is a very strange thing. You can’t get rid of it.If you try to give it out, you get more back. If you try to hang on it, you lose it.

他告诉我爱是彼此放手和成全,站在远处望着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Susie,拥有平常心、简单、善良的女子,那个塑造巴菲特、改变巴菲特的女子。
关于读书
他说,I really like to read a lot.
If I get interested in something, I get really interested.
If I get interested in a new subject, I want to read about it.
I want to talk about it, and I want to meet people that are involved in it.

巴菲特7岁时,收到姑妈送的一本书《The World Almanac》。12岁,从图书馆借了《A Thousand Ways to Make a $1000》,他在父亲的图书馆读了第一本关于投资的书,他每天花5—6小时阅读。他说,”Everybody can read what I read. It’s a level playing field.” 很多优秀的人都有很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每天读一本书,比尔盖茨每周读一本书……我始终认为阅读带给人的影响是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所以,我们完全学习巴菲特的主题读书法,读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记得趁早创始人王潇曾说过,钱够时间够的时候,就旅行,不够,就先读书。灵魂与肉体,至少要有一个在路上,在别处。否则,人若是在一漂死水里溺得太久,就枯萎了。
我们无法成为巴菲特,这是必然。但是我们可以靠近巴菲特,通过读书、通过影视,慢慢的也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