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家访,感触多! ———给留守儿童一抹希望

2018-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尝试遗忘

      依然记得幼小的时侯,我的老师家访到我家时的情景,那时候我幼小的心灵是那么的复杂。时至今日,当我也初为人师,家访到孩子家里时才会多几分体会。

初次家访,感触多! ———给留守儿童一抹希望

      我现在就职的学校是一所村级学校,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以前只是听说孩子们上学都比较不容易——上学路远,回家里没有人照顾,有的甚至自己还要一边上学一边监护弟弟妹妹上学。10月1日,当我自己亲自去远远近近的学生家里看过后,我心里的很多不解都找到了答案。

初次家访,感触多! ———给留守儿童一抹希望 初次家访,感触多! ———给留守儿童一抹希望

        我们是中午10点从学校出发,同行的一共四个老师:1个在本地教学多年的徐校长带着我们其他3个新来的教师。我们是乘车去的,走到最远的一个村,车要绕40多分钟的山路之后才有三分之二的路程,老徐说:“接下来,步行。让我们感受一下孩子们的上学路的艰辛。”我们下车后,开启了步行之旅。初秋的山上很荒凉,枯黄的树木和一座高过一座的山头是映入眼帘最多的景象。沿途的人家很少,也很少见到一两个人。

      在路上,徐校长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这个地方的事情,特别是介绍了这里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小孩子的上学情况。据她介绍,这里的人们主要靠外出打工挣钱为生,和中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一样。中、青年人一般都在外地打工,在家里基本只有孩子或者老人,也有少部分家里全家都在外面。经她这么一讲,我就理解了为什么在这里很少看见有人在家里。

初次家访,感触多! ———给留守儿童一抹希望

      我们去了很多家,有的家里只有孩子和爸爸在家,有的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家里,也有的家里只有小孩子和自己兄弟姐妹在家.......学习基本只能靠自己,因为家长大多数知识不多,而且他们有永远都做不完的农活和家务等着他们去做,他们哪有时间和心力去教孩子呢?

初次家访,感触多! ———给留守儿童一抹希望

        在农村,孩子在家里是干活的好帮手,有很多家长巴不得孩子在家里好好劳动。他们又哪有闲心来陪陪孩子学习呢?以前在学校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甚至宁愿去扫地,去做出力活,但就是对学习避而不谈。从今天家访看了一圈回来,我渐渐的懂得了其中的原因。

初次家访,感触多! ———给留守儿童一抹希望

        或许,从小他们的父母虽然重视他们的教育,但教育的方法不正确只会对孩子大呼大叫。或许,从小他们就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以便早日培养自己的干活好帮手。当然,这不是说不可以让小孩子做家务或者农活,只是要适可而止,否则恐怕本末倒置。毕竟,学校学习的时间和培养学习习惯的时机比较有限,错过了,恐怕是学生和家长终生的遗憾吧。孩子在小的时候,培养知识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比集中锻炼干农活家务更有意义吧。

        我也总算明白为什么很多学生那么的害怕提到家和爸爸妈妈。因为,他们的家是只有宽大的房子的家,他们的爸爸妈妈是只有几年才可以见一面的爸爸妈妈。房子只能避风挡雨,却没有家的其乐融融;爸爸妈妈只能是定时“给钱救济”,却失去了骨肉间的亲和爱。所以听有的学生说不喜欢回家,我想他们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想回没有“温暖和爱”的家。谁是不爱家的呢?只是迫于无奈罢了。

初次家访,感触多! ———给留守儿童一抹希望

        或许,就是因为这些,他们才那么喜欢和同学老师在一起,他们才那么急于在老师面前表现,尽管有时候他们表现的方式很拙劣,但是那的确是一个纯真孩子渴望被注意、被关爱的心。可是,此时此刻,我似乎能对他们有一点点理解了。一群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爱的归属的人,又哪里来的学习动力呢?所以他们爱学校,却不怎么爱学习。喜欢有很多人好玩的环境,却讨厌学习负担。

初次家访,感触多! ———给留守儿童一抹希望

        如今,我就体会到现在这些小孩子学习不是很好,根本原因不是他们的智商,不是什么基础差,更不是环境艰苦,而是他们太缺少希望和奋斗的目标了。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孩子们构建人生的新希望灯塔,给他们生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当然,要完成这个非常艰难的任务,必须是家长、学校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革命的路途艰险又长远,只能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初次家访,感触多! ———给留守儿童一抹希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