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邛之笔

2019-03-10  本文已影响52人  焦桐响
临邛之笔

每次经过南河之滨,都会望一望文笔塔。一旦照片里没有框进文笔塔,南河之滨就不完整了,像丢了魂。如果把临邛大城比作一张古风今韵的画图,那么文笔塔便是画图左上角的一支神笔。

很多人说过,文笔塔是临邛文脉的起源地,古城千年以来文风昌盛可以在文笔山找到缘起。很久以前,我就想去文笔山做一次田野调查,但终未成行。

临邛之笔

抓着周末午后的时光,我骑着单车朝文笔山进发。这时节,春天的色彩开始一团团涂满南河两岸。文笔塔越来越近了,我却找不到通向山顶的道路。看到旁边一男子正在田间劳作,我上前问路。没想到这人认识我,还考我认识他不。我说你是平乐人嘛。他很高兴,说在城郊租地种蔬菜。按照他指的方向,我骑到山脚下的村落,没路了。文笔塔还高高在上,莫非他初来乍到,并不认识路?

我悻悻然退出来,走上另外一条路,却走进了一户人家的庭院。再问,主人指的还是同一条路,说路太荒,不好走。我骑车到竹林时水泥路变成了碎石路,还被野草覆盖了。有母女俩正在菜地摘菜,热情告诉我就沿这条山路推车上山。

临邛之笔

我有些奇怪,不是说山上还有笔山庙吗,历史上每年三月笔山老爷生日时,还有庙会,秀才们会从四面八方赶到文笔山烧香磕头祈求高中,不可能就这条路吧。我怀疑还有另外一条朝山路。

不过,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来说,这样崎岖的山路也算不了什么。我想我应该是第一个骑哈罗单车上文笔山的。拐了两个弯,我便到达了文笔塔塔底。以前都是遥望文笔塔,现在终于置身面前。平地上才栽上柑桔,大概是当下流行的粑粑柑,每株树下都堆着牛粪,我艰难地绕着七层高塔走了一周,没看到一点文字,也不知塔的建造年代。

临邛之笔

山顶有条三四米宽的水泥路,但我不知通向哪里。骑车走不远,便听到了阵阵梵音,随即看到了寺届的红墙,这应该就是久仰的笔山寺了。一个年轻小伙子正在庙门口的观音菩萨面前虔诚地烧香磕头。

临邛之笔

山门旁边一石碑刻着“文星”,还注明“苏轼字”,显然是集字。站在文星台,凭栏而望,临邛古城尽收眼底,南河自西向东远去,蔚为大观。这应该是可以鸟瞰全城最近的地方了。有人建议过,文笔山或可像重庆三棵树那样,打造成一个气势恢宏的观景台。

临邛之笔

穿过山门,是正殿,也就是大雄宝殿,庭院中间,一株大树刚有一枝开始发芽,我以为是麻柳,守寺的居士说是槐树,看上去至少百年了,从侧面证明了笔山寺历史的悠久。只不过,现在看到的都是居士集资建设的。笔山老爷和笔山娘娘被供奉在侧殿上,娘娘还戴着一副眼镜,造像工匠真是与时俱进。

临邛之笔

山门外隔着长长的围墙,我问居士围的什么。他答公墓,顺便叹了一句这是文脉所在啊。我突然想起一位老师说,最好不要在下午去文笔塔,很阴森。我一下子寒从脚下生。

临邛之笔

我决定马上离开,但是又犯了难,下山方向只有弯弯曲曲的水泥梯步。我只有原路返回,骑车绕文笔山转了很大一圈,才看到笔山寺正门,对联写的不错,“朝登笔山观崃岭,夕望澜塔听渔歌”。只见层层叠叠台阶铺到山顶,幸好没有听居士的,把单车从山上扛下来,倒是平乐乡亲给我指了一条捷径。

临邛之笔

2019年3月1O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