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人生可以重来
前几天惊闻一位作家姐姐去世,想起她搬到西南之前我们相处的点滴,觉得既突然又心痛。人生的各种意外往往猝不及防,面对临终那一刻,谁能说自己做好了一切的准备?
心情潦草,无意间翻到一本书,看了似有所悟,很多时候我们换个角度,逆向看问题,也许就会少留些遗憾。亦即终局思维——教导我们站在终点回看过来的路或者问题。
以前觉得终点离自己很远,甚至是一个没有方向的终点。而运用终局思维,能让我们比较清晰地看到可预测的结果,于是,反过来,选择就不再困难。
书作者长期在临终关怀所工作,怀着极大的善意和热诚,了解这些临终之人的心愿或者憾事,记下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提醒读者人生不能重来,更清晰看到那些“最重要的事”,才会减少生命的遗憾。
第一件:我希望能过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按照他人的期望生活。
当生命即将结束,过往一生会如回放的电影呈现在脑子里,这时,最遗憾的事就出现了:我还有很多梦想没实现,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没完成,可是生命之灯即将熄灭,一切都已经来不及。所以,回看这一幕往往都提示我们,造成这一切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一路以来的选择。
梦想一般都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想要实现必须冒险,这时不如给自己一点冒险的勇气,去尝试心中的梦想。尤其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时候,努力去追求心中的所想、所爱吧,让自己的生命更加饱满和拥有温度。
第二件:我希望自己没有那么拼命的工作。
这一点,在现实中往往非常矛盾。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是满足我们的生存需要,二是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包括被他人需要、肯定和赞美,与社会周边契合度较高。但过于投入工作,也会让我们失去很多:享受与家人、爱人相处的时光。临终者的遗憾说明,拼命工作所获得的远不如与家人在一起重要。看清楚这一点,关键时候就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第三件:我希望更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里面其实包含一个成长的陷阱,很多时候我们在各种规则和道德约束下,在与他人相处时,极力压抑自己的感情,想说的话不敢说或者不能说或者不会说,感觉人际关系在这种努力维系下是健康和谐的,自己是人人称颂的“好人”,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交之道,然而这种压抑将导致人的情绪无法外泄只能内发,结果就是心理性疾病患者大幅增多。
也许这是一个机会,说出你认为会伤害别人的话,恰好是他人需要的一个观点或者一个视角,如果对方懂你那么关系会更加健康,如果对方不懂或者假装不懂,也可以借此过滤掉“非朋友”的关系,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无悔。
第四件:我希望和更多的朋友保持联系。
人具有与他人交往的社会属性,终其一生可能都会伴随始终无法排解的孤独和寂寞,这种感觉会在临终之时特别明显,对于朋友的思念尤其让人觉得遗憾。
直到弥留之际,很多人才明白,和多少金钱、权势、地位比起来,最需要的是“爱和关怀”。所以,在自己有能力爱和关怀他人时,及时行动吧,别让一切成为永久的遗憾。
第五件:我希望能让自己过得更开心。
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常常觉得取悦他人很重要,但临终人的反思是取悦自己更重要。所以,在选择践踏自己的快乐赢取他人的认同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有更清晰的方向。
回看书中展示的五大憾事,我很庆幸自己还有机会去修正,看清和努力,时间给予每个人的都不多不少,我们给予自己的临终关怀又有多少?多反思这个问题,就能不断修正人生路上所做的选择。
这个人叫布罗妮·瓦尔,是一名专业照顾临终人士的护士,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她写了一本书,即《人在弥留之际的五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