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做了8个岗位,我的阿里故事刚刚开始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你干了多久?
一份来自行业机构的报告说,70 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超过 4 年,80 后是 3 年半,90 后骤减到 19 个月,95 后则平均在 7 个月后就选择了辞职。
有网友吐槽:7 个月?哈哈,太长了吧……
橙子有个 80 后的同事,无辜地眨巴着眼睛说:我干了 16 年零 3 个月。
这位同学在 2002 年加入阿里巴巴,第二年,淘宝和支付宝从杭州西湖边的一间居民楼里诞生,她也在那里。
去年三月,阿里全资收购大麦,她又响应组织号召,第一批奔赴现场娱乐事业部,这是过去的 16 年间她在阿里工作的第 8 个岗位。
为什么阿里人总爱说“拥抱变化”?橙子默默递上话筒。
21 岁以后,我成了淘宝“双儿”
我是双儿,淘宝第一批拥有花名的员工之一,但这名字不是我自己起的,而是组织安排的。
在我被送入湖畔花园前,马老师就对“小宝”(真名柴栋,淘宝网创始人之一)慨然许诺:来了女孩,无论如何先把你的七个老婆凑够。于是我就成了双儿,《鹿鼎记》里韦小宝的大老婆。
双儿何许人也?忠肝义胆、温婉亲厚,每当韦小宝遇危难,双儿总奋力相救——乃是韦小宝心头第一等要紧之人。
我可不敢担待这么个人设。在进入“淘宝”、成为“双儿”之前,用我同学的话说,我就是人群里特别不起眼,没主见、随大流的那种姑娘。
不成想,日后大家回忆起这段“赐名”的缘分,都议论说:你还真的挺像双儿的啊!
语嫣姐姐曾给过一句评价:双儿此人,危急时能上战场、能扛事儿、能有结果。
好吧,我本不是“双儿”,也许花名会让人越来越想成为那个人。
从法学生到销售小二,谁说我把专业丢了?
2002 年 7 月 8 日,我揣着大学毕业证来阿里巴巴销售部报道,当时好多同学、老师不理解:你一个学法律的,为什么不参加司考,进公司还不是做法务,这是彻底把专业丢掉了?
当时 MM(戴珊)是我的面试官,她也问了我同样的问题,现在想想,回答得还不赖:法律就是一种规则,商业世界也需要游戏规则。
此后十多年,我的工作始终和梳理规则、建立流程有关。
刚到淘宝时,我负责制定会员认证规则。第一批“淘宝先锋”只有 861 个人,我们那会儿用的还是传真身份证认证,就这样还抓到了一个骗子。
那时候谁都不知道这事情能做成什么样子,能做到多大。当时我们想发布一个东西很容易,老板认可了,就特别有成就感地发上去了。
等到 2005 年,淘宝的商品数超过易趣,成为国内最大的 C2C 网站,整个行业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扩张,事情完全不一样了。
淘宝上一个规则微小的改动,动辄影响的就是几十万人。几个亿、十几个亿的商品涌入平台后,“万能的淘宝”名声打响了,我们的管理能力也必须跟上,当时我所在的部门,淘宝规则的职责陡然重了许多。
在淘宝规则,我们也有“众议院”、“参议院”,从数据分析反馈、需求讨论、审核,到外部意见征集、公示、普法……一套规则的出台需要经过十多个环节的验证和打磨。
但即使这样,规则上线一两个月后,再推翻,从头重来也是常态。在不断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人皮实了,心淡定了。天猫 DSR 动态评分、大促规则全覆盖、商盟体系都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建立的。
当看到自己努力的工作成果,在真切地影响着这个商业世界的运转——自豪,也惶恐。
商业创造美好生活,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三次转岗四次调派,在阿里“持续创业”
阿里有句土话说,刚工作几年比谁更踏实,再过几年比谁更激情。
毕业至今我只干过一家公司,却像是做了好几家公司,跳了好多次槽,在阿里内部“跳槽”。
16 年我做过 8 个岗位,老实说,这在阿里属于“一般操作”。
这样“持续创业”的职业路径,既和个人性格有关,也因为在这样裂变生长的环境里,实在是很容易找到机会来做一些事情,做一些改变。
做了 8 年淘宝运营后,我或转岗或被调派到口碑、阿里云、聚划算、淘宝规则、现场娱乐,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作为一个老淘系人,不断把自己摔进新兴业务里。
一个业务做久了以后,很容易滋生本位主义,换个业务可以换换脑子,也有助于“卸力”。一次次重新出发是归零,是挑战,有时候也是一剂良药。
双儿(中间)和小伙伴们阿里不分老人新人,来了都是阿里人
阿里有保留员工工号的传统,哪怕只工作过半个小时,这些离职员工的号码也会被永久留存。马老师说:阿里巴巴的每一名员工都是独一无二的。
许多刚来阿里的新同学,看到我三位数的员工号都会“吓一跳”,觉得我是“故事里的人”。
我也会给他们讲过去的“老故事”,笑眯眯地看着他们听完故事意犹未尽的样子。
“怎么样?感触不深吧,没啥代入感吧?”
因为,这是我的故事,不是你们的呀。待个几年,你们也会有自己的故事,而且更精彩!
因为,精彩才刚刚开始:)
本文作者:橙子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阿里味儿”,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