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合肥90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
这次集体辞职事件的根本原因,就是合肥研究院新任院长刘建国与其研究院旗下的核能所吴宜灿院士的权力之争。
吴宜灿院士还挺牛掰的,而合肥研究院刘院长的业务能力与其相比就普通了点。
刘建国院长一共发表了17篇文章,中英文都有,有几篇SCI,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而吴宜灿院士累计发表了200篇文章,100篇SCI,4篇ESI高被引文章,30多项专利,10几套软件,能评上院士,肯定还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打底,所以吴院士的科研实力明显强过刘院长(研究员)。
吴院士是中科院等离子所出身的博士,能自立门户成为中科院系统唯一有核工经验的团队,又能突破层层阻力,拿到核相关资质,在合肥研究院搭建了一个中子源,这件事办成了,就是吴院士的过人之处,这个性质应该跟施一公搞的冷冻电镜是一个性质,是一片科研富矿,足够科研人员不断探索。
另外吴院士搞的另一块创新,是核电宝,等于是小型核反应堆发电,兆瓦级移动式先进核能系统,提供小型高功率、长寿命能源。这东西如果真的能实现,不管用于军用还是民用,吴院士都能称得上国士之一了吧?
最后是中子源相关,吴院士除了突破障碍,搞出了中子源之外,还带着团队做出了一套超级蒙卡算法,可以把中子学计算模型结果直接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突破了美国垄断的MCNP中子学计算程序,在现在的中美形势下,算不算是大功一件?
而刘建国院长的成果,在合肥院人事处的信息,只有「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关键技术与系统」、「大气细粒子和超细粒子的快速在线监测技术」、「先进环境监测设备」、「灰霾监测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制」,跟吴院士的贡献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
http://sourcedb.hf.cas.cn/rjc/ch/201601/t20160119_4520270.html
所以我觉得吴院士有科研成果,有产业化能力,有团队管理能力,真的是大神一名,实力是要高过刘建国院长的。
换了是你,在这个情况下,到底是服从刘院长的收权呢,还是奋力一搏将人一军呢?其实和平共处才是最好的选择,对抗下来,对双方都不是好结果。
6月15日,合肥研究院强行给核所更换门禁和保安团队;
这件事又成了90多人集体辞职的导火索;
中科院集体离职引发社会关注;
舆论热度又引来了中科院领导的调查组,事情后续会如何发展,怕是谁都想不到了。
刘建国院长(52岁)管理不善,刚刚履新就收权,激化矛盾导致「集体辞职」,考评肯定好不了;
吴宜灿院士(56岁)管理瑕疵太多,中科凤麒股权的事,中科超安改名的事,还有把核安全所实质性独立的事,如果细究起来,没准也够喝一壶的。
在科研事业里,同样存在领导权的争夺,无论中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科研机构到底是让业务大牛领军,还是让管理干部牵头?
管理干部如果镇不住业务大牛,反而从人权和财权上限制业务大牛,那怎么办?业务大牛如果想拉起一支队伍,又不想被人掣肘,是不是也只能向吴院士学习?管理干部和业务大牛斗起来,又怎么办?
最后我想说,开公司真的挺难的,专业的创始人如李国庆都要闹个抢公章的一出;院士又要做研究又要开公司,一个不留神就会出纰漏,风险也不少。
还是希望吴院士能安然过关,毕竟我们百姓默认接受「能者居上,达者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