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美文简友广场凡人日记

向经典标题学习

2023-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东方一任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说的都是标题的重要。网络时代,一个好标题,绝对是吸引读者的阅读神器。办报之人,大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编报、上夜班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这两种状态。,一般题多了,而生动、精彩的标题少了,甚至没了。标题要适文而作,有些稿件因内容、题材等因素限制,确实做不出精彩、动人之题。但大多数稿件还是可以做出好标题的。关键在于编辑要有锲而不舍、兢兢业业的精神状态,认真琢磨,勤于思索。胡乔木同志曾说:“有时候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的精力的三分之一。”邓拓也曾恳切不无诙谐地说过:“谁要是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这些话语,应成为报纸编辑制作标题时采取的态度。要培养一种苦吟的精神,不要让那种“勉强凑合”、“时冷时热”的状态缠身。

仰首忆往昔含笑看今朝(引题)主席铜像巍然立韶山(主题)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对报纸的标题历来十分重视。他痛感报纸上一般化标题太多,在值夜班时不得不把大量时间用在改标题上。有一篇稿子的标题是“毛主席铜像揭幕仪式昨日举行”。他觉得这个题目不好,便绞尽脑汁制作了这个标题。“忆往昔”“看今朝”都是毛主席诗词里的语言,标题既缅怀了主席,又表达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这个标题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阔别多年的“夫妻老婆店”终于盼来了(引题)有客半夜至  窗口送方便(主题)本市家庭承包烟杂小店正以多种形式发展(副题)

一些报社的老编辑对标题制作也是精益求精。有一次,《文汇报》头版头条新闻的标题是“夜半忽闻客敲门,小窗口边送方便”(主题),副题是“家庭承包经营烟杂小店多多益善”。这个标题已作过两次推敲,还算可以。但在大样上,老编辑蒋定本同志继续作了一番推敲,挥笔改成这样。这样一改,引题口语化,标出了消费者的心声;主题一下子短了四个字,“跳”出来了。第二天编前会上,这道标题被评为好标题。像这样精雕细刻作标题的事例还有许多。在这些老报人的身上,确实体现了“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精神,很值得年青一代编辑们认真学习。精雕细刻作标题,需要编辑尽力摆脱那种“时冷时热”、“勉强凑合”的精神状态。

捐赠劣质桌椅是“瓷”善而非慈善

依据内容巧用替代词做标题,能起到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好效果。《中国纪检监察报》的标题别有新意,用“瓷”善替代“慈善”,给人印象深刻。

民国时期的老报人对标题制作非常重视,有不少神来之笔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辛辣有力。

丰子恺画画不要脸

20世纪30年代的一天早晨,丰子恺翻开上海的《新闻报》,一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赫然入目。他不禁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素来与人无冤无仇,何以对他这样破口大骂?因而怒不可遏。待他看完全文,却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有人在针对丰先生的《乡村学校的音乐课》一画进行评论,画中的孩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跟着拉二胡的先生唱歌。虽然画面上的人物没有眼睛和鼻子,但读者从他们扬着头、张着嘴的神态中,仍能体会到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沉浸于全身心地投入唱歌而带来的欢乐之中。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这样称赞过丰子恺的这种画法:“用寥寥几笔,写出人物个性。脸上没有眼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看什么;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在听什么,高度艺术所表现的境地,就是这样。”这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说出了丰子恺画画的特点:人物脸部虽然没有眼睛鼻子,却惟妙惟肖。

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

在标题制作方面最有成就的当属数老报人张友鸾。张友鸾生于1904年,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1953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时人评价,张友鸾“熟知民国史事及掌故轶闻,夜间编务之暇,一烟在手,濡笔为文”“情韵连绵”“妙语如珠”。他记事怀人,文章虽小,却“令人忍俊不禁,于笑声中每有所得”。张友鸾在近30年的报界从业经历中,设计标题历来是以用心、精致著称。即使一则普通气象新闻,他所取标题也别有趣味。一次,南京连日阴雨,张友鸾听完气象预报,提笔写出新闻标题:“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令许多人过目难忘。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新民报》抗战期间刊发了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生活腐化的新闻,张友鸾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因其构思奇巧,语意生动,一针见血,以至于轰动了整个山城,迄今仍使人记忆犹新。

国府门前钟声鸣,声声请出兵等标题

在《新民报》任总编辑时,张友鸾对社会新闻、大小消息都十分在意。“九一八”事变后,群众要求政府抗日,他拟标题为“国府门前钟声鸣,声声请出兵”。政府为士兵募集冬衣,他拟题为“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而报道贫富差距,他又取标题叫“难民不能求一饱,银耳参茸大畅销”。

川大出路成问题

1943年,张友鸾在成都《新民报》主编社会新闻,当时成都各大、中学校毕业生大都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青年学子们深感出路问题严重,怨声载道。《新民报》社会新闻版“学府风光”一栏登载了四川大学通讯员写的一则消息,说该校厕所管道堵塞,不能使用。张友鸾当即挥笔制作了耐人寻味的标题:川大出路成问题。一语双关,警策动人,犀利无比,读者大为称赞。川大校长系国民党省党部主任黄季陆,他阅报后大怒,但又无法发作,只能悻悻作罢。

戴笠精神不死

解放前《大公报》主要标题一定要留给总编辑张季鸾亲自标,以后徐铸成做了总编辑也是这样。用他自己的话说“绕室彷徨,搜索枯肠”。在制作标题上他像张季鸾一样颦首蹙额,惨淡经营。一次,有位编辑把一条“中央社”的稿子扔在纸篓里,徐铸成拣起一看,原来是国民党军方人员公祭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消息。他一琢磨,拟了一个标题“戴笠精神不死”发下去,并把它拼在国民党压制工潮和绑架学生等新闻旁边。使国民党官员们看了哭笑不得。

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

20世纪30年代,湖南省一位姓何的代省长清明节去岳麓山扫墓。当时据官方统一要求,各报必须及时配发新闻,指令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不料,翌日某报却把标题改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虽然字数、题意与原标题毫无二致,且更加通俗易懂,但“他妈的”三个字却是一句国骂,既完成规定动作,又让读者忍俊不禁,讽刺意义很浓。

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陪都重庆,物价暴涨、产品偷工减料,连烧饼、油条也纷纷涨价。《新民报》编辑程大千将一条物价飞涨的新闻框了一个花边,仿宋词佳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拟了一个标题:《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瘦了油条》。标题见报后,读者纷纷叫绝。

余汉无谋吴铁失城曾养离甫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东省政府主席吴铁城、广州市长曾养甫、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均不战而逃,广州沦陷。香港某报愤慨地将失地事件与三人名字巧妙地嵌在标题之中,即成:“余汉无谋吴铁失城曾养离甫”。此嵌名标题讽刺辛辣,使国民党军政要员的投降嘴脸暴露无遗。

豫灾实录与看重庆念中原

1942年冬,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大公报》派遣年仅25岁的记者张高峰到中原地区采访。他从重庆经西安到达洛阳,看到处处流浪的灾民,鸠形鹄面,沿街乞讨,悲惨的号救之声,随处可以听到。随即他又到豫西、豫东、淮阳等地采访,目睹到灾民流离失所、遍地饿殍的惨景,而国民党当局有意掩盖灾情,不使外泄。1943年1月17日,张高峰从河南省叶县向《大公报》重庆馆寄出一篇题为“饥饿的河南”的6000字长篇通讯。《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看到这篇通讯后深感事关重大,改题为“豫灾实录”发表于2月1日的《大公报》重庆版上,通讯的内容只字未动。通讯中写道:“记者首先告诉读者,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上万的人正以树皮(树叶吃光了)与野草维持那可怜的生命。‘兵役第一’的光荣再没有人提起,‘哀鸿遍野’不过是吃饱穿暖了的人们形容豫灾的凄楚字眼……”报道详尽记述了河南水、旱、蝗、风、雹等天灾,也揭露了当局向灾民征兵、征粮等人祸,惊叹灾民的悲惨生活,质问当局为何不救灾!王芸生读后气愤异常,他对比重庆纸醉金迷的现状,提笔写了一篇社评,标题只有振聋发聩的六个字:看重庆念中原。这篇社评发表的当天晚上,新闻检查所派员送来了国民党当局限令《大公报》停刊三天的决定,以示“惩戒”。《大公报》遵令于2月3日、4日、5日停刊了三天,造成了西南大后方轰动一时的“《大公报》停刊事件”。《大公报》停刊三天后,发行数由6万份增至10万份。发行数的增长,无疑是读者对停刊处罚的回击。

公教人员不是东西(主题)是东西也应当涨价!(副题)

1947年,金圆券大贬值,民不聊生,工薪阶层苦不堪言。武汉《大刚报》曾在头版头条刊出大字标题。标题巧妙利用“东西”这一双关语以诙谐幽默的口气,为广大公教人员的生存发出了一声呐喊。

匪首贺龙昨又被活捉枪毙

解放战争时期,湖南、湖北一带的国民党报纸常刊登贺龙已被活捉枪毙的消息。一次,某日报纸又受命刊登这一“新闻”。原标题为“匪首贺龙昨被活捉枪毙”。一位编辑实在无奈,便在编排时有意在“被”字的前面加了个“又”字,出版时,变成“匪首贺龙昨又被活捉枪毙”。仅仅一个“又”字,使谣言不攻自破。

战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国民党统治区有一家报纸,对蒋介石频繁打内战深为不满,于是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战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个标题是套用《论语》开头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文章发表后,该报在一周内竟然被停刊两次。另一家报纸对此愤愤不平,特意发消息以声援同行,并加上这样的标题:“报而时停之,不亦乐乎!”对此绝妙标题,老百姓读之,不亦乐乎!

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

1948年,美国驻中国特使马歇尔奉命回国,被派到南京接替马歇尔职务的是华莱士。当时南京某大报纸以“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作标题报道了这条新闻。此标题运用“回文”手法,正读反读都一样,巧妙至极,至今为报界称道。

经典标题永远是经典,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世界会发生很大变化、不变的是经典。这里收录的是我学习新闻标题制作的一些资料,分享给需要的人也是很有意义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