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真的好吗?
读书究竟哪里好,让世人为之倾倒,写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句子。
俗话说,一怕穷,二怕懒,三怕不读书。可见“读书”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让我们一起来倾听,关于读书名人是怎么说的?
黄永玉,著名画家。他是画家里面最会写的,也是作家里面最会画的。
他说:“文学在乐器里面像是钢琴,它全面,表现什么都可以。小提琴也好听,也表现很多技巧,但表现很多东西,没有钢琴这么丰富。对于文学来讲呢,形式这么多样,这么有意思,这么细致,就像跟好朋友聊天一样的,包括聊的最私密的话,都可以写。”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
我们知道读书一定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当你真正能够把书读进去的时候,真正获得这种精神享受的时候,你才知道读书的这个乐趣。我们人生有两种乐趣,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物质的乐趣呢,很容易满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是有边界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边界在哪。
白岩松,著名主持人。
当我们只读有用的书,有可能就会把读书变成一番苦役。要知道在真正很多“无用”的书里,却真正有“大用”!这个民族要向更大的梦想去前进的时候,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多读一些仿佛“无用”的书,在“无用”的书里头有思想,有哲学,更重要的是有乐趣。
蒋勋,台湾知名作家、诗人、画家。
《红楼梦》这本书是一个情的功课,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情的功课要做。可是,今天以学校读书、考试的教育模式,是很难做好情的功课的。所以我常同情这样的人-读名牌大学,成绩优异,然而在情感世界里受到挫折后竟把情敌杀害。每当看到相关的报道,我都会难过地想:如果早一点读《红楼梦》,早点受到《红楼梦》中“情的功课”的熏陶,他会明白情的纠缠不应该成为一个过激行为产生的原因。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读书是一件伴随人一生的事情。读书的多少和质量关乎人的命运,也关乎人的情趣和品质、追求和理想。对于读书,因人而异,人们各有不同的方法,因事而异,各有不同的目标。
林清玄,台湾知名散文家。
什么叫智慧,很多人不知道,智慧跟知识最大的不同,首先就是智下面有一个太阳,太阳的特质是光明,可以自己发光照亮别人,所以把知识用在自己身上,然后发光照亮别人那就是智;其次什么是慧,上面两颗书,下面是一颗心,会生长的心叫慧,这个人很聪慧,因为他的心不断在生长。如果一个人懂得爱,懂得美,又不断追寻智慧,我们说这个人就是真正的人。
王立群,中国古典文献博士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
其实历史就是一本教科书,我们经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为了什么?读书的目的达到的最现实的目的,其实是阅人,阅人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去读史的时候,读史就是阅人,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东西,是历史告诉我们的。
严歌芩,知名作家。
当我回想起自己这么多年读书的经历,感慨良多。一个人把书读进去,和让书伴随自己成长,此时再审视世界,观照自己,所获得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完全不同的。这和“一分钟学问家”是完全不同的。
朱伟,资深媒体人。
我一直倡导坚硬阅读,因为消遣阅读是不静心的,这样很难成为一种积累。所以我不倡导年轻人消遣阅读,而提倡坚硬阅读,这往往需要集中注意力,把心带到书里去。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寻找答案,就像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自己特别熟悉的环境,不用费劲,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每个细节都要力图掌握,自然掌握的东西就多。
九位名人关于读书的看法,各抒己见。每个人的感悟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通他们都爱读书。
其实,我以前的阅读多以网文为主,属于消遣阅读,真的没什么积累收获。读了《书香似故人》这本书,我对读书的领悟更为深刻一点。原来读书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久去践行的一个积累过程。读书,其实是阅人,当你读的数越多,阅的人也就更多,随着经验智慧的积累,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试着静下心来,把一本书真正读进去,你会发掘出很多未知的美好。
古人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的确便地黄金,可看见这些黄金是需要你一双慧眼识别出来的,你若不好好读书(不好好阅人),又怎能炼就一副火眼金睛呢?孙悟空还需要在火炉烧上七七四十九天,才熏出一眼识破妖精真容的本事。相信你自己,如果我们普通人读上一万本书,你不是圣也是贤了,你的“火眼金睛”也会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