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

中日版《解忧杂货店》电影对比,你该看哪一部?

2018-08-05  本文已影响0人  Untitled_y

2012年,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在日本发行。这本小说和东野素来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没有紧张的案情,也没有逻辑缜密的推理,诚如其中文版的宣传语所说:“不是推理小说,却更扣人心弦。”看完后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暖、动人、又处处充满着力量。 

2014年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行以来,更是连续四年上榜亚马逊中国最畅销图书。

终于,在2017年,这本小说不负众望,中日两国又相继将其拍成电影,使余兴尚存的读者能够一饱眼福。

作为原著粉,并没有在电影上映的第一时间去影院观看,而是在最近,心血来潮,抱着电脑,一口气看完了中日两版。

日版《浪矢解忧杂货店》,不论是剧情,还是在视觉上,都完成了对原著的高度还原。演员的演技、颜值通通在线的同时,又不会让人觉得太过华丽而不真实,尤其是看到西田敏行扮演的浪矢爷爷时,会有“哇,这就是浪矢爷爷呀!”欣喜又兴奋的感觉。没有刻意地扮老,实实在在的散发出了一种温暖又慈祥的气场。

总之,日版整体上非常的流畅自然,小说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电影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也毫不逊色的,甚至更加生动、立体的表现了出来。如果没有时间看书的话,只看这部电影也是足够的。

看完日版,紧接着看中版,作为一个拥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果然还是没忍住想要对比,结果,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如果没有日版的衬托,可能还看不出中版是那么的啰嗦加尴尬!

首先,来说说为何“啰嗦”?

众所周知,《解忧杂货店》中有个重要的情节是就是读信和回信了。每一封信中都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电影中必定会用影像展现出来,那安排看信的人去读信的必要还有吗?当然有,毕竟要先通过信去引出故事。但是,信的内容到底有没有必要全部读出来?这点,日版做的很好了,能用画面讲清楚的,就绝不会多一句旁白。

然而,在中版中,你会忍不住吐槽,这么宝贵的一个小时五十分钟,为何一封信还要读两遍……第一个故事,小城音乐人投来的信,彤彤(迪丽热巴 饰)已经在电影刚开始8分钟时完整读了一遍,这还没完,小城音乐人的故事又是以读这封一模一样的信开始,开始没全读,中间愣是穿插着把这封信读完了……读完了……整整两遍!乍看是为了合理的述说剧情,但即使是小说,一封信也不会出现两遍,何况这还是电影,电影我们要看的是画面啊!并不是听明星来读书。尤其是你在看完日版再来看,就会觉得到此为止,电影的结构都太拖沓了,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解忧杂货店》中的故事是围绕着无名杂货店和彩虹之家孤儿院展开的。无名杂货店和彩虹之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最根本的联系要数无名杂货店的爷爷和彩虹之家的创始人张妈妈年轻的时候是恋人,私奔未果,无名爷爷终生未娶,张妈妈一生未嫁。这条暗线,在中日两版的电影中分别是如何演绎出来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对比一下。

先来说日版:浪矢爷爷最后一次回到杂货店,接连不断地收到了来自未来的信,爷爷走到卷闸门处取信,取完信,扭回头来就看见坐在客厅的晓子,一位年轻、漂亮又优雅的姑娘。在俩人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们得知——啊!原来这是爷爷年轻时候的恋人呀。爷爷跟晓子道歉,晓子说不怪爷爷,是她主动提出的私奔。当然,这是爷爷的幻想没错了,但这段本身就具有时空穿越的奇妙感,让晓子阿姨在这里“正式”登场,也是合情合理。孤儿院着火后,田村晴美,也就是迷途的幼犬,来孤儿院帮忙,于是院长跟她讲起了这所孤儿院创办的故事,院长的姐姐皆月晓子,年轻时和家里的仆人私奔,结果由于身份阶级差异太大,男方主动结束了这段关系,后来晓子创办了这家孤儿院。院长给晴美看了姐姐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和影片中出现的晓子,服装、造型一模一样,这个时候,这条埋藏在故事中的无形的线,毫无痕迹的彻底明朗化。

再来看中版: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没有什么伏笔,除了那只怀表。张晴美,也即迷途的汪汪,知道彩虹之家要被拆除后,主动接手彩虹之家,交接时,张妈妈的侄女在交代张妈妈生前遗物时,讲出了张妈妈年轻时和一名男子的一段往事,这名男子给张妈妈写过一封信,张晴美在读信时,看到落款处的“无名”,略有犹疑。紧接着,在张晴美的一段旁白中,我们确定:无名爷爷确实和张妈妈有一段“爱情往事”。这个展现方式,可以说很直接了。

电影作为集视觉与听觉为一体的现代艺术,这样大量的旁白,完全失去了电影所应有的意境。好的电影改编,应该保留原著的气和魂,用视听语言,再加之电影特有的蒙太奇手法将其呈现出来。而不是大量旁白或者人物对白的堆积,将一部艺术之作变成故事梗概。而这只是我在这里举出的一个例子,看完这部电影,你就会发现,有太多的情节是用演员之间毫无表情的对白去展现的。

其次,这部电影真的是从头尬到尾!

我们能够从《解忧杂货店》这本书中感知到的情感,如前所说,应该是:温暖、动人又充满力量的。这一点,日版很感激的并没有让人失望,不管是电影画面的色调还是情节的选择与安排,处处充满着平和与感动。而中版,就让人有些意味不明了。开篇就是三个年轻人在一片黑暗的豪宅中“帅气”地打、砸、抢!然后坐在顺来的敞篷宝马车上,听着广播,开心地喊着:“新年快乐!”不知道这一段到底想传达什么。充满现代感、声势浩大的动作片吗?尴尬~~~

(此处若是有张动图就好了......)

无名爷爷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的场景是这样的:爷爷从杂货店出来,两个小男孩从店门口经过,边跑着边问爷爷:“爷爷,爷爷,怎样运动会才能得第一名呀?”爷爷回答:“你呀,办一个人的运动会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很想去问下这两个小男孩,你们是在逗爷爷吗……姑且不论爷爷不假思索的回答水平如何,只是不明白出现这样的一个情节意义何在。

而在日版中,恰好也有个类似的情节,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写信问浪矢爷爷:“如何每次在考试中都拿满分?”爷爷并没有轻视这样一个小孩子无厘头的问题,而是认真回答了他,这个回答,也在多年之后发生了作用,一百分小子长大后成为了小学老师,后来还当了校长。一个有头有尾、简单、不起眼的小插曲,因为平凡让人多出一份感动,多出一点对浪矢爷爷的喜欢。

无名爷爷在面对调皮的孩子时,是慈祥与温和的。一群孩子在爷爷的墙上乱画,爷爷微笑着赶他们走,说:“要画就好好画。”爷爷确实很善良,但这样浓墨重彩的仅表现爷爷的善良,未免有些肤浅。原著中的爷爷绝不仅仅是一位“老好人”。

小男孩跑过去之后,新闻记者立马登场,连续发问:“请问您写烦恼信的初衷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您一直帮助了那么多的人呢?”、“面对那种搞恶作剧的小孩,您是怎么看的呢?”记者的出现,让人不禁瞠目结舌。用意何在?或许是想通过这“间接“的一笔,告诉观众——爷爷帮助了很多人吧!

而整部影片最让人出戏的角色,私以为莫过于无名爷爷的侄子了。初一登场,就劝爷爷别把给人回信太当回事,整个神态、语气、表演可能都太“接地气”,仿佛看到了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们,又来左右夹攻了——“老大不小了,还不赶紧考个公务员,结婚生子,瞎晃悠什么呀!”是的,你不该有什么独特的想法,更不应该有异于常人的行为,在这个社会,你想做自己,真的太难了。就像其出品人韩寒所说:“我们做了比较多的改编,无论是里面的歌曲、人物的表演,还是人物的设定,更接近中国社会这几十年的社会变迁。”或许是吧,一部本该让人感到温暖与力量的电影,给更多年轻人带来的却可能是不快,也是让人不知所以然。

最后,我们来看下最尴尬的结尾。天亮了,解忧通道也已关闭,信是不会再来了,于是小波(王俊凯 饰)、彤彤(迪丽热巴 饰)、阿杰(董子健 饰)准备离开,就在这时,得知张晴美就是迷途的汪汪,三个人似乎有所触动,感叹几句后,彤彤下定决心,宣布自己要去参加“梦想女生”的选拔,其他俩人对未来仍不清楚,提议先去找张晴美吧,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她能够原谅。不慌不忙,走到门口,看到牛奶箱中无名爷爷对那封空白信的回复,读完信,电影就完了。

对此,我想说两点。第一,开头大张旗鼓的砸坏人家的豪宅,把人也绑了,开走宝马,结果全然不提自首、忏悔,好像只是不小心在路上绊倒了别人,反应过来之后,去道个歉吧,反正也没什么大事。而且小波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希望能得到张晴美的原谅,还没道歉,也似乎从没意识到自己已经犯罪了。如此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让人哑然。且不上升到影片在价值观上的传递,只从故事的结构与逻辑性上来讲,不得不怀疑编剧是不是编着编着编累了,只想匆匆结尾了事……让人不敢恭维。第二、对于彤彤决定报名参加“梦想女生”,不是不可以,梦想因人而异,有千千万万种,每一种都值得被人尊重。然而,参加选秀这样的桥段又未免太俗气。难道只有成为明星,成为科学家才是值得宣扬的梦想吗?反观日版,三人后来分别成为了护工、搬运工和帮厨,真实又平凡。符合剧情,让人信服。日版电影结尾的处理甚至比原著更精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