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那我算什么?

2019-07-23  本文已影响0人  师一墨

01 射向角落的一束光

以往的电影,大多聚焦英雄史诗,颂扬才子佳人。

那时,我们的目光总是在向上看,去看那高大的特洛伊,去欣赏巍峨的金字塔,而不会低头俯视埋在金字塔下的奴隶和征伐之中枉死的战士。

近些年来,反主流的思潮开始露出水面。人们的头颅不再高昂,反而开始看向社会的角落,去挖掘那些过往所忽视的事件和群体。

于是,同性恋、有色人种、性别歧视...这些以前的"不可说”,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创作主题。

回顾这两年的奥斯卡,《月光男孩》和《水形物语》分别聚焦同性恋和跨种族的爱恋,而今年的《绿皮书》同样不例外,依然是对种族问题的反思和探讨。

从这些作品的得奖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的思想正悄然改变。而这些对于边缘化群体的重视又共同组成一束人性之光,照亮了潜藏于人心之中的黑暗。

本片讲述了黑人钢琴家唐.谢利(马赫沙拉·阿里饰)与白人司机托尼.利普(维果·莫腾森饰)共同踏上穿越全美的巡演之旅的故事。

这是一场音乐之旅,也是一场解剖种族问题的反省之旅。在不断的接触和交流中,二人逐渐走近,在消除误解的同时,也悄然完成各自的救赎和成长。

探讨种族问题的电影并不算少,前些年的《触不可及》、《为黛西小姐开车》都讲述了不同肤色人种相处,并最终消除偏见、收获友谊的故事。

而作为除《泰坦尼克号》以外,在内地斩获最高票房的奥斯卡最佳电影,《绿皮书》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02 颠倒的“黑白”

由于历史的成因,在好莱坞电影中,黑人的形象大多为居住在贫民区的暴民,或是站在白人身后木讷的奴仆。似乎黑人的形象早已跟贫穷、毒品、艾滋和犯罪绑到了一起。

但在本片之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形象。

唐是著名的天才钢琴家,年纪轻轻便已取得博士学位,时常受邀出现在上流社会的晚宴之上。

相比于他的富有,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优雅的谈吐,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绅士气质,宛如一个贵族。

而白人托尼,却只是夜总会里面的打手,混迹于社会底层。靠着微薄的薪水养活一家人,一旦夜总会暂时停业,他便入不敷出,为了50美元和人打赌,连吃26个热狗,撑得连腰都弯不下。

这种肤色与地位的错位,颠覆了观众以往的认知,同时也为我们审视种族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这样的设定不但为我们带来许多悬念和趣味,同时也改变了过往此类电影不是简单粗暴的控诉,就是自以为是的同情的单一主题。

以完全平等的姿态讲述消除种族歧视的故事,《绿皮书》不但为种族题材电影开辟了更加多元的主题和表现方式,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跨越种族与阶级的自由平等精神。

03 我是谁?

“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又或不够男人,那请你告诉我,托尼,那我到底算是什么人?”

肤色与社会地位的不相称,对于托尼来讲不是问题,但却让唐丧失对自我的认同,沦为孤家寡人。

一边是被主流社会排斥的黑色皮肤,一边又是手握钞票的富豪,这种相互矛盾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

看上去,他是出入豪门的音乐家,收入优渥受人尊敬,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在白人眼里,一旦走下舞台,他仍然是个黑鬼。

而对黑人来说,他又是那么遥远,乃至出身、经历、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都是那么的不同。

他既被上流社会所轻视,又难以融入到底层的生活之中。看上去他拥有多种身份,实际上他什么都不是。

因此,他找不到自己灵魂的故乡,找不到可以接纳自己的地方。他所缺失的是对自我的认同和对世界的归属感。

他的巡演是为了让黑人找回自己是谁,找回自己的尊严和地位。而在内心世界,他自己却是一个迷途者,迷失在寻求认同的大雾中。

所以他总是一个人坐在阳台,远远望着楼下那些黑人嬉闹。而自己却只能一口又一口的饮下脚边的威士忌,然后在昏昏沉沉中睡去。

04 路上的救赎

除取材自真实事件外,《绿皮书》还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电影。

以南方巡演为影片背景,凭借不断冒出的麻烦推动故事前进,将故事与旅途相结合,通过“在路上”这样一个状态,在不断的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实现人物的自我救赎和成长。

托尼和唐起初只是因彼此需要而走到一起,无论生活的细节还是三观都有着天壤地别的差距,更何况托尼还是一个将黑人用过的杯子扔进垃圾桶的种族主义者。

但狭小的空间和充满未知的旅途让出身完全不同的二人在一日日的相处中相互走近,共同成长。

托尼本身只是个大老粗,生活随意,每日除了参与低级娱乐就是拼命养家糊口。而与钢琴家唐的相处,不但让他接受其精神的洗礼,还学会了写情书,成功为自己炙热的思念添上浪漫的余韵。

而优雅、高傲的唐并非完人,两人初次见面时,唐把自己锁在满是奢侈品的屋内,坐在一把高高在上的椅子上。

物质的富足并没有丰润他的内心,甚至更加反衬出他的空虚,而高高在上的座椅更是将他孤独的处境暴露无遗。

幸好有乐天派加话痨托尼的熏陶,让他从封闭的高塔走出,开始享受肯德基全家桶的美味,偶尔扔个鸡爪,体会生活中那些平凡真实的快乐。

同时,多次帮唐脱险的托尼,还是为数不多用完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他的朋友。一路上,托尼从没拿唐当黑人,不歧视、不避讳,真诚自然的对待自己的朋友。

而托尼所传递给唐的,还有勇敢与自由。

故事最后,面对宴会主办方的羞辱,在托尼的支持下,唐勇敢说出了“不”,一改长期以来的隐忍,拒绝登台演出,维护了自己及同胞的尊严。

而在乡村酒吧的痛饮和表演,则帮助唐更好的理会了自由的含义。过去,当他在传达自由的观念时,自己却被合同和担忧所束缚,只有此刻,他才真正明白自由的含义,明白自己是谁,该做些什么。

05 戏外人生

本片的故事并非杜撰,而是改编自著名黑人钢琴家唐.谢利的真实经历。

1927年出身于牙买加的他,整个人生就是一个开挂的过程。

两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进入列宁格勒学院,成为该学院首个被破格录取的黑人。19岁便在伦敦爱乐乐团演奏自己的原创作品,后来还两度进入白宫进行演出。

与贝斯手肯.弗里克和大提琴演奏家尤里.塔特组成的唐.谢利三重奏,更是广受欢迎,一时风头无二,成为当时美国最负盛名的钢琴音乐家。

“他的精湛技艺值得上帝聆听。”

着名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曾这样说。

为了能够消除人们对于黑人的偏见,唐放弃三倍的薪水和众人的追捧,毅然走上这场充满未知的音乐之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距《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但黑人的地位并没有多大改观。直到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加上肯尼迪总统的大力支持,黑人民权运动才在美国发展起来。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黑人走上街头,抗议自己所遭受的不公,争取更多的合法权益。

而另一方面,在美国南部,种族歧视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唐和托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踏上了这次的救赎之旅。

在这次旅行之中,有一幕场景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在肯塔基州的一条公路上,唐和托尼驾驶的凯迪拉克出现故障,不得不停下来修理。

离他们不远,有几十个黑人正在田地里干活,那些世代受白人压榨的黑人停下手中的锄头,看到了眼前发生的一幕:

一名西装革履的黑人优雅高傲地靠在车边,身边的白人却忙前忙后修理汽车,并亲自为他打开车门。

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黑人也可以这样生活,让白人给自己打工。整个修车过程没有一句台词,仅有轻柔的琴音流淌,在唐与黑人农民无言的对视里,观众和剧中人都经历着心灵的震荡。

或许,这才是唐巡演的初衷,不但把音乐和高雅带给南方的黑人,更要向他们展示,白人与黑人并无贵贱之分,黑人同样可以得到白人的尊重,活的高贵且优雅。

而在现实之中,纵使时光又飞逝五十载,纵使法西斯主义早已灰飞烟灭,这个世界仍然充斥着关于种族、肤色、性别,甚至地域的歧视。许多人仍然在用外在的、片面的依据去评判别人,而不是更加客观、公正地去看待一个人。

或许正如影片中所说的那样,

“世界上最牢固的,不是种族隔离区分界,不是墨西哥墙,而是人们的偏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