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恨”的红梅
有朋友看了电视剧后,对郝红梅恨得咬牙切齿,认为这个人物太物质,为了改善自己的际遇欺骗了少平的感情。我没看过电视剧,但对红梅这个人物倒也见怪不怪,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角色:有点文青的特质、貌似楚楚可怜、过多强调个人的感受、为了个人的面子和目的不惜丧失底线,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不过,从书中的情节发展来看,红梅这个人物大体经历了从可恨到可怜,再重归温暖的过程。
我们第一次知道红梅这个人物,是因为她和少平一样赤贫,连份丙菜都吃不起。两个年轻而敏感的年轻人一定是深刻地感觉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和旁人异样的目光(虽然往往旁人不会有功夫对他们异样)。特别是红梅,出身地主家庭,尽管家道没落,受到官方和民间的各种打击,骨子里面还是有着“大家闺秀”的特质,何况人还长得漂亮,心里自然会有各种不愤与目的。所以,当两个同病相怜的年轻人暗生情愫的时候,读者自然是开心的,毕竟两个人都是有思想的、谈得来的文艺青年。对于少平而言,虽然自己穷,但能得到“班花”的“青睐”,自然有了“阳光不会偏偏不照在我的头上”的骄傲。可惜,少平的阳光和红梅的阳光根本不是一码事,苦受压抑急于翻身的红梅捕捉到了顾养民这缕阳光:家世好、本人优秀,关键是经济条件好。本来,追求个人的幸福是天经地义的,只是此时的红梅充分地表现出了一个虚伪文青的自私本质,以近乎羞辱的方式给了少平一个突然袭击,毫无征兆地甩掉少平,急吼吼地投向养民,并有意无意地在同学面前大秀恩爱,以昭示自己的成功。读者们的恨应该也是源于红梅的自私与虚伪吧,只是此时此刻的红梅沉湎于“成功复仇”的自豪里面,对各种不齿与质疑也毫无畏惧罢了。
如果养民和红梅就此走上真诚的爱情之路,相信假以时日,读者们都会淡淡地忘掉曾经的不快,甚至会原谅红梅的自私,毕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可惜,后来又发生了红梅为了虚荣去偷手帕做毕业礼物的事情。此处实际上透着红梅的自尊的,她本可以求助于养民的,但那样会成为“啥样的女人”了。平心而论,红梅当时也只是鬼使神差的一念之差,对一个年轻人而言是个可以原谅的错误,何况还有少平“眼里为她下着雨,心里为她打着伞”,挺身而出救了她。
本以为这件事情会就此过去,由于对爱情的憧憬,红梅也将此事渐渐忘掉了。所以,当此事传到顾家,养民来找红梅核实的时候,红梅的心情是复杂的,从最初以为情人来看自己的喜悦到怕被情人揭穿的恐惧,到最后被拆穿后彻底的解脱,说明红梅骨子里面还是有着深深的自尊与自爱的,她也一直为自己那件虚伪的事情而甚为不齿。接下来,就是红梅的嫁人、生子、丧夫,一个人带着孩子苦熬,直到遇到润生。这个时候,读者对红梅的印象一定是同情的,可怜的。
但此时的红梅则是坚强的、可敬的,不再奢望个人的感受,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坚韧地承担起一个母亲的责任。特别是遇到好心的润生以后,对老同学的帮助满怀感激,但也并不因为生活环境的差距而心生自卑,而是尽自己的力量,用一份饺子、一碗手擀面,真诚而不失尊严地表达着自己对润生的感谢。相信每次读者看到润生开着车来给红梅送些生活用品,而红梅则热情地为润生煮碗面条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暖暖的。没有阴谋,没有虚伪,没有造作,开始有的只是同学的情谊和善良的帮扶,渐渐的自然也有了男女之间的欣赏与吸引。
当然,路遥先生笔下的人物与故事都是饱含着理想与浪漫的,现实中很难遇到。但我感觉这部书好就好在过于完美,过于理想主义。特别是对于年轻人,应该早早地打牢理想主义的根基,这样走向社会去体验现实主义的时候才不至于为了现实放弃底线、毫无原则。虚伪、欺骗、自私,只能求得一时的小满足,在人生的长跑中只靠打败别人是远远不够的,那不是我们来到人世走一遭的目的。心存敬畏,坚守底线,真诚待人而非伤害他人,才会让我们内心平静,也才会让我们的生活如鱼得水。
作为过来人,相信我,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