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昱宁直播:跟对的人,读对的书

2017-10-26  本文已影响1021人  勇哥在进化

本篇文章是10月25日晚黄昱宁老师在得到APP的直播课笔记。直播主题是《为你构建西方文学地图》,世界上最幸运的事是跟对的人,读对的书。因为是直播,所以内容主要是以黄昱宁老师的第一人称来呈现,希望大家有现场的感觉。

图片来自得到APP

黄昱宁老师简介:
得到“每天听本书”的明星解读人。
著名作家,出版人,英语文学译者。
曾在《人民文学》《南方周末》等报刊上发表数十万字的文化随笔及中短篇小说,著有随笔集《假作真时》《女人一思考,上帝也疯狂》《一个人的城堡》《梦见舒伯特的狗》和《阴性阅读,阳性写作》。
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从事外国文学编辑工作已近20年,编辑图书两百余种,获得上海书展“十大最有影响力编辑”“中国好编辑”等多个奖项。
发表译著近两百万字,包括《在切瑟尔海滩上》《崩溃》《庭院中的女人》《捕鼠器》《甜牙》等,获得2016春风悦读盛典年度翻译家金奖。

直播大纲

主题: 《为你构建西方文学地图》
Part1:从美国文学《了不起的盖茨比》说起;
Part2:解读英国文学《被掩埋的巨人》 ;
Part3:个人经验分享,如何阅读文学书?
世界上最幸运的事:跟对的人,读对的书。

第一部分:深入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各位得到的用户,大家好!我们先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始做一个小小的解读,后面的内容还有别的延伸。

第一部分,我想讲讲这本大家对名字已经很熟悉的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其实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著之前,有相当一段时间在中国读者这里还是相对比较寂寞的,因为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好多人会把它说成《了不起的比尔盖茨》,把它当成微软首富的传记。但实际上它在国外,不管是美国还是整个世界文学版图里,它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重要到什么程度呢?曾经在一份很重要的20世纪英语文学的书单上面,它是被列成英语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第二位。

不管是在读者这里,还是在专业评论者这里,它都是第二。它是两个第二,而两个第一是不同的作品。如果说作一个形象的比喻的话,应该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应该是20世纪英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品,这并不是一个很过分的做法。所以我今天要处理一个问题:《了不起的盖茨比》究竟了不起在哪里?

我们先来看看,一般我们拿到一本文学作品,我们首先进入“知人论事”的过程,我们看看这个作者大概是什么情况。

关于本书和作者的背景知识: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全名叫菲茨杰拉德,1896年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后来考上普林斯顿,相当于郭敬明在中国少年成名的位置。紧接着1925年他推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是他的第三部小说,他当时试图成就一部旷世杰作,写的时候是这个初衷,评论界反响很好,可是销量并不尽如人意,这件事对他的文学生涯其实是一个阴影。

他的人生在此后一直处于醉生梦死的情境,他没有想到在他去世后的几年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声誉越来越高,超过了他去世之前。因为他去世之前差不多已经很沦落了,尤其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20世纪英语文学或者整个文学史之绕不过去的一页。

他究竟了不起在哪里呢?可以说离开时代背景你根本没有办法谈论这部作品。实际上把他生活的20世纪20年代称之为“绝世时代”的就是菲茨杰拉德本人。

那个年代大概是什么状况呢?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人们受到两种情绪的同时冲击,一方面因为大战刚刚结束,战争留的创伤和颓废根本来不及消失,大家都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另一方面经济复苏的速度大大超过人们的预期,金融市场迅速膨胀,也催生了五颜六色的消费欲望,各种奢靡的生活我们在电影里都可以看到。

这两种情绪合在一起就是“醉生梦死”,活在当下根本不需要知道明天。因为今天的财富好像是源源不断的,既然明天的生死谁也无法预料,谁也不知道再过两天会不会又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再打一场,在这种焦虑的情况下,人人都有必要把日子过得奢华、快乐,这才是眼前最紧迫的任务。

菲茨杰拉德写过一篇著名散文叫《爵士时代》,那是充满奇迹的年代、那是挥霍无度的年代、那是嘲讽的年代,《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就是这个特殊年代的标本。

《爵士时代》有很多关键词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有非常全面深入的揭示。比如说我在解读当中列出四点:第一是金钱,就是我刚才讲到的老钱、新钱。第二是汽车,当时汽车工业正在高速膨胀发展,而这个也反映在文本中。第三是禁酒令。第四是菲女郎。

对于老钱与新钱的关系,对于美国梦的幻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揭示和刻画都达到了极致。在同类作品中是当之无愧的翘楚。

我在这四个关键词里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第三个词——禁酒令。什么叫“禁酒令”?很多人已经完全不知道那段历史:上世纪20年代,美国是新旧传统很生动的国家,这项命令甚至成了当时的宪法第18修正案。我们知道他们有很多修正案。1920年禁酒运动的领导人是这么宣传的:酒完蛋了,再也不会有人造酒卖酒的,不会有人在地上地下和空中运酒了。当时的措施相当严厉,“禁酒令”实行不到半年,实际上已经撞进死循环。人们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想要拯救人类,就得放弃喝香槟的权利?这是没有道理的事情。

当时州政府开始对中央阳奉阴违了,逐渐地下的各种私酒产业兴旺发展。秘密酒业代替了公开酒馆,但是价格远远超过原来可以卖酒时候的价格。你要知道,被禁止的快感其实有的时候反而能够让人更加变本加厉的花天酒地。

妇女饮酒在“禁酒令”事情之后居然大大增加。原先饮酒主要是男性的权利和享受,但是在“禁酒令”之后,妇女饮酒数量大大增加。同时,贩私酒成为了最赚钱的朝阳产业,你想暴发的话,就可以卖私酒。

而且因为这是一个地下产业,所以引发了一系列犯罪,比如敲诈、抢劫,治安进一步紊乱,各种黑帮组织在那个时候崛起。我们在电影《美国往事》当中都可以看到这段历史。连好莱坞枪战片题材在当时也跟着惊心动魄,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虽然禁酒令被废止13年的时间,但是已经改变了历史、也改变的社会和人心。

有了这些的特殊时代背景,就能理解为什么小说里的人物。不管是黛西和她丈夫,即使在大白天对话也在微熏中摇摆,时而冲动时而紊乱,言不及意。如果我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就不会一头雾水了。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说里唯一没有喝醉的就是盖茨比。当黛西的丈夫汤姆发现黛西威胁到他的家庭时,他就努力向黛西揭穿,盖茨比就是这种贩私酒产业,就是这种连锁朝阳产业的受益者。他为什么富可敌国呢?就是因为贩卖私酒还有相关的黑帮网络,实际上盖茨比因为贩私酒所以认识了黑帮大佬。我们甚至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这个黑帮网络还可能涉及贩卖军火。

这种情况下,汤姆的潜台词说:你看,新钱就是新钱,老钱就是老钱。他对黛西的说法就是你黛西再爱他也不能忘了这一点。汤姆和盖茨比有一场对话,他们的对话唇枪舌剑,当这件事情被渐渐放上台面的时候,盖茨比已经坦白了,某种程度上在他被枪杀之前就已经死了。也就是说我想用这个例子证明你了解一些背景,找到一些恰当的入口,对于你阅读一本不管是名著还是一般文学作品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关于本书的文学评论:

我觉得其实这个可以说得方面很多,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关于菲茨杰拉德我们有很多很重要的文学评论。但是,我大概在当中挑了三条。第一条是文本密度非常大。因为在整整一个时代,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爵士时代,他的各种人物、各种鲜明的符号和隐喻,都给装进了区区十万字的篇幅。我们如果看结构的话,非常巧妙,戏剧化的情节里面能够装这么多符号,你不觉得是一个硬堆砌的结果,它是非常自然地揉在里面的。

因为我们知道盖茨比最后的结局非常惨,编剧的方式又是很具有现代感的,小说里对话的情感饱和度我觉得完全可以和舞台剧媲美。在唇枪舌剑的对话当中,每一句词都是很值得玩味的。同时,推进速度之快,视角转化之敏捷,有点像高度影像化的,有点像电影。而且,你其实可以看出,这就是它跟19世纪的古典小说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在这里,他的视角的转换。

然后我们再细细地看小说里的文字,你会觉得小说里每一句都是手法最老练的叙事诗,文学家都说菲茨杰拉德从根本上是一个诗人,因为他的语言意向,想象力之神奇,他常常会一下子跨到一个你可能完全一般的写作者想不到的层面,像诗歌的语言。

用菲茨杰拉德的话说,他自己是这么说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他说:这是一部有自觉美学追求的作品,也就是说实际上他想奉献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他认为他是有美学追求的。

第一点是文本密度非常大。第二点,它的叙事方式其实非常具有先锋性,写在将近一百年前,但是他已经很自觉地摒弃了19世纪惯用的所谓“全知全能”的视角。什么叫“全知全能”?19世纪很多古典小说,就好象这个作者可以跟着这个人物,也可以跟着那个人物,作者似乎是一个我知道所有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我知道这个小说里所有的人物都在想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全知全能”视角。

但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不是这样,它是引导读者始终尼克一个视角,这个尼克是一个叙事者,尼克其实是这部小说的叙述者,我们这个小说只是跟着尼克一个人的视角,他是受到了限制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而这个在19世纪的古典小说很少见,从头到尾并没有出现技术上哪里有破绽。所以,作为上世纪初的作者,能够扔下现实主义文学的黄金法则,能够另起炉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看到盖茨比的形象,因为我们只能跟着尼克一个人的视角,我们不是跟着一个“全知全能”的作者,我们并不清楚盖茨比到底是谁,他到底为什么爆发,我们都是跟着尼克的视角一点一点发现蛛丝马迹的,所以他的形象自始至终都笼罩在一层薄雾中。

但是每个作者对他的真实身份,经历以及心理轨迹都可能保有自己的想象,直到最后也不可能说全部揭晓答案。所以这种有意识的留白,微妙的不确定性,恰恰是现代小说的重要特征。这是因为他更加注重人的心里,更加像生活本身。

最后一点是取决于作者的个人特质。在这部小说中,我们能够感到强大的情感力量。作者既能够激烈地投入,又能够冷静地抽离。这什么意思呢?这种态度最终是决定了小说独一无二的魅力。因为我们前面讲过菲茨杰拉德本人的生活经历,我们知道他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极度焦虑和醉生梦死当中交替进行的。在这样一种状态,他自己本人对奢华生活也是很迷恋的。但是他同时也意识到这种迷恋会带来他的最终毁灭。

他的一个朋友,文学批评家马尔科夫考利说:菲茨杰拉德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是沉迷在豪宅的派对中不醉不归,而他的另一半却冷冷地在窗外,这个派对背后所有的幻灭与失落,他都能算得仔仔细细,清清楚楚。唯有如此分裂的态度,我觉得只有这么分裂的人,可能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你能感觉到他投入得很深,但也抽离得很彻底。

法国文学家也说过:哪怕在最风光的时候,菲茨杰拉德也有能力感觉到幸福的缝隙里听到碎裂的声音。20世纪以后,美国很快迎来恶梦的经济大萧条。其实我们不算太远的生活当中也看到过前一阵子美国的经济危机,当时美国大萧条比这个经济危机还要严重。我们回过头来看,《了不起的盖茨比》实际上因为在经济危机前期写的,确实弥漫着悲剧的前兆,菲茨杰拉德确实最先听到在全社会的幸福深处,有吱吱嘎嘎开裂的声音,这也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之所以了不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解读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

接下来这部分就是关于《被掩埋的巨人》,《被掩埋的巨人》为什么突然间走红呢?因为诺贝尔奖在10月初就颁发了。当时一下子很多媒体都在问石黑一雄到底是谁?这是他一部新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并不多,这是比较后期能代表他文学成就的作品。

关于石黑一雄的辨析:

我先讲讲这个人是怎么回事——石黑一雄。我整理了几条比较容易混淆的,重点是澄清边界,辨析概念,因为你只有搞清楚他不是什么,你才能知道他是什么。

我首先要讲,诺贝尔奖从来都是终身成就奖,并不是单独的。小说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揭示了我们与虚幻感知的深渊。看着挺悬乎,其实你了解了石黑作品之后,会觉得这个概括相当精炼而精准。

第二条,我们不要跟风说诺贝尔奖石黑一雄获得诺奖是爆冷。除非你把博彩公司的榜单当做官方钦定的热门,熟悉英文文学的应该都至少见过石黑一雄的日文名字罗马拼音写法,石黑一雄早就是当代文学史上拿过大奖的,他得过诺奖,还上过教材的人物,近年来为什么没有被博彩公司盯上呢?仅仅因为他的新作并不多,而且为人低调,不怎么刷存在感。

第三条,不要看到他的名字是个日语,因为日语译成汉语是石黑一雄,就想当然归类到日籍作家里。他实际上是英籍日语作家。他1954年生在日本长崎,5岁跟着身为海洋学家的父亲移民到英国。其实过去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要移民,也是待过很长一段时间才入籍的。

按石黑本人的说法,那本来是一次短途旅行,没想到最终促成了举家定居。但是5岁那年确实来得及置换母语,他的母语严格说是日语,但是很快置换成英语,所以他对日语的记忆其实很淡漠了。石黑一雄接受了一整套的英式教育。他在东英吉利大学,虽然不是剑桥、牛津这样的名校,但是他跟伊恩师出同门。在对他影响最大的书单里面,他列出的几个人我看了一下几乎全是19世纪的英国作家。

他的作品如果你量化分析的话,石黑成名很早,但是作品并不算多。我估计他获奖之后,会有很多研究他的论文出现,我指的是在中国。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好消息是作品部分,你只需要看七部长篇和一部短篇,看的量确实并不大,而且这里头并没有一部超过三四十万字这样体量的作品,都不是大部头。坏消息是石黑的创作还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第五条,是一个辨析概念。你也不要以为石黑一雄的成名就跟他的特定背景毫无关联,因为他跟纯种的英国作家仍然是有一点微妙的区别的。石黑成长起来的年月正好是整个世界开始拥抱全球化的时代,石黑一雄当时与另两名作家,一个叫露西迪、奈保尔并称为英国移民作家三杰,有时候还加上南非移民的作家库切,虽然很笼统,但是便于记忆。对于一个初出道的作家来说,并不是坏事,他的移民身份某种程度上对他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

第六条,你也不要武断的以为以上这些标签就意味着石黑一雄的作品就跟移民、或者后殖民这样的概念有多少实质性的关联。实际上尽管我们刚刚提过石黑一雄作品底下题材挺多样的,但是你基本上看不到身份认同困境这样的典型移民题材。你甚至看不到跟当下的现实生活有很强烈关联的内容。我觉得他宁愿写历史故事,宁愿写未来世界,好跟现实拉开一段距离,他把他想要表达的东西放到遥远的背景他会觉得舒服一些。

第七条,你也不要把石黑一雄笔下的东方看作真实的东方,虽然他都写过东方,但是东方在他成年以后几乎都没怎么去过。所以,这些笔下的东方都是碎片化的,都是有种雾蒙蒙的感觉,他们基于整个西方社会对于神秘东方的相信有某种契合,同时也带着石黑本人朦胧的童年记忆和血缘归属,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并不是凑近距离看的东方。

第八条,当然这些东西对于石黑的作品来说还是表象,石黑本人也说:我的精髓并不是在背景里,精髓在哪里呢?我们后面再讲。就是你不要用现实的规则去度量石黑笔下的世界。尤其在代表作《长日将尽》之后,石黑有一点很有趣,他开始明确把自己的小说定位在全球性题材的国际化写作上,其实这方面他挺有自觉意识。

他试图为写作定义规则,最终形容成梦的语法,在我们下面讲到的《被掩埋的巨人》当中就贯彻得挺彻底的。这也就解释他的作品为什么越是晚越近越是充满了欢心和隐喻,所以我们看到了他的小说里有软科幻。《被掩埋的巨人》干脆直接把这个拉到古代的神话,就是亚瑟王的故事,从那里借来躯壳。

他的这种国际化努力为他最终的获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他的小说是要为梦的语法来解释的,并不是鼻子底下的现实,而是全人类都能看懂的语言。我们具体看一下《被掩埋的巨人》的怎么回事。

《被掩埋的巨人》是石黑一雄最近的一个长篇小说,他在此之前有十年没有写长篇小说。所以当时出版的时候,大家说这是一个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一点都不夸张。这个小说用奇幻历史故事的问题展开,这实际上是一种细访,并不是我们特别习惯的严肃文学作品的写法。

关于本书的背景知识:

虽然说石黑精髓不在背景,但我觉得尤其对中国读者来说,你一定需要知道这个背景知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碰到最大的障碍就是西方读者对于亚瑟王传奇的故事是耳熟能详的,石黑一雄在小说中,因为他以这个故事为依托,他就不用多作解释,他有一种默契在。有这点默契基础上,有很多东西不言自明。

无论石黑对它做多少改造,西方读者都能领会得比较彻底一点。在中国,我们需要首先交代一下什么叫亚瑟王传奇。从大约公元九世纪开始,欧洲就开始流传以英王亚瑟王为中心的传奇故事,但是零零碎碎的,并不是一个很有体系的东西,也不是集中在一个作品里的,它散见于各种文学,只言片语,零零碎碎。

真正让这些故事连起来是什么时候呢?非但连成一体,而且广为流传,而且完成了正统化、经典化的过程,就是英国作家马诺里。他把这些散的材料整理撰写成一部书,叫做《亚瑟王之死》,有趣的是1485年被大量印刷。这是一个超级畅销书,在当时,成为英国印刷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你能查到英国印刷史,就能发现这件事情是被载入史册的。

为什么呢?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情,因为15世纪的英国,由内而外正在变得日益稳定和强大。相应的自上而下都迫切的期待他们需要一个来自本土的英雄故事和开国神话。这点甚至在《亚瑟王传奇》的序言里面都说很多人希望把它印出来。《亚瑟王之死》的文本就提供了当时的君主和民众所需要的一切。

在故事里头,亚瑟王拥有正统的不列颠王族的血统。他拔出宝剑以后就认祖归宗了,率领不列颠人民击退了北方撒克逊人的入侵,建立了空前的不列颠王朝,他们争夺圣杯的故事,我们在很多电影里都能看到一些。这些故事不仅好看,而且很有趣,吻合了基督教在英国当时日趋兴旺的这样一个传播轨迹。

基督教最终成为英格兰的国教。之所以成为国教,当然它有广泛的民间基础,而这种广泛的民间基础,实际上我们在通过亚瑟王的故事里,争夺圣杯你也能看到一点。可以这么说,亚瑟王的故事作为英国传奇故事的一个正点,它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不过这个轰轰烈烈的故事,到底能在什么程度上对应英国历史?

我觉得是一个有点微妙的问题,为此我还查了很多材料。其实历史学家只能告诉你,以现有的材料来看,这些故事源自何处已经没法考了,是否以某个历史人物为基础,也没法确定。他们普遍认为传说发生的年代是公元5—6世纪,那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可追溯的史料是很少的,然而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根本的,并没有迹象表明那段时间里出现过一个像亚瑟王朝那样的统一的发达的强盛的不列颠政权,其实是不存在的,从现在来看,一点都没有迹象证明有存在。

相反,我们在历史上大致能看见,从罗马帝国在五世纪初衰落,撤离不列颠群岛之后,这片土地一直在打仗,生灵涂炭,打打杀杀一直到七世纪初才建立相对的政权,各自一方。这个时间很漫长、很动荡的一两百年里,本土的不列颠人其实过得很惨,被杀戮沦为奴隶,或者被入侵者同化,形成后来的英吉利人。他们从外来到本地定居再到互相争夺资源,外族移民也受到过很多的无妄之灾。

总体上在语言不详的英格兰历史上,这幅画面是很惨淡的画面。我们就能看出这种微妙甚至是尴尬的地方,传奇故事我们知道当然没有必要和正史亦步亦趋完全一样,但是像这样形成巨大反差的,神话里是空前繁荣的王朝,但是在正史上,你可能看到是一个生灵涂炭、复杂混沌的局面,形成这样的反差,你还是可以玩味良久的。

关于本书的特色:

历史难以演说的时候,文学就有用武之地。石黑一雄抓住了这一特点,他把《被掩埋的巨人》放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从一开始就对英国的叙事传统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反讽。你们体会一下那个感觉,我觉得那个时代是历史学家无法定义的,但却是被辉煌的神话故事照亮的时代。到石黑一雄,他用一个词,一种意象表述,就是“迷雾”。

刚才说到这团诡异的迷雾,其实在小说一开头,就压在所有人头上,雾导致山谷中所有人都失忆了。本土的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就生活在一起,彼此相识,比邻而居,双方虽然没有兵戎相见,空气里却弥漫着莫名其妙的猜忌。

大家失忆了,谁也说不清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五个人各怀使命,五个人上路结伴一同踏上艰辛旅程,这里头有撒克逊族的武士,也有撒克逊受伤的男孩,但他们的立场不怎么稳定,目的也不明确。还有不列颠有一对老夫妇,老夫妇他们想要寻找失去的记忆,因为他们想要找关于他们儿子的记忆。这又是两个人,两个不列颠,两个撒克逊。还有一个就是亚瑟王故事中的圆桌骑士高文。

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故事的推进,历史的阴影在雾霾中越来越清晰,这几个主要人物的行为最终肯定会改变这片土地的权力结构。迷雾与一条很具有奇幻色彩的母龙有关,我们在《权力的游戏》中也看到了这样的故事,重要的是失忆的迷雾跟这条母龙有关,但是要不要杀死它,它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关系到这五个人各自的利益、各自的追求。故事具体我们可以在解读当中认真梳理。

第二点,其实这个小说是一个对于神话的重述,也是对一个类型小说的继承与颠覆。这个其实是现当代小说很常用的一个技术,而石黑一雄运用得非常娴熟。在这个文本当中,我刚才已经讲过,石黑一雄选择亚瑟王故事作为小说的源头故事,实际上是别有深意的,是击中了人民的痛点。

在叙事策略中,这部小说和它的源头故事的关系处理得也非常娴熟,比例是很合适的,分寸是很得当的,情节人物和问题既是融为一体的,但同时又能在很多关键点上全盘颠覆,他把神话中的叙事反一反说,这就取得了很有思考意味的效果。所以,叙述一以贯之洋溢着很微妙的效果。

第三点,石黑一雄在环境和气氛的铺衬上是高手。村上也说过,它很亲切、很自然,还有人家说的石黑一雄非常温柔,体现哪里呢?体现在很多看上去并不怎么重要的细节。比方说如果你去过英国,你去过英国的乡间,看到他下面这段描写,这段描写是勾连现代和历史的,你会突然之间怦然心动。

大致这个描写是这样的,他说长屋你见过,但是和现代设施的区别是到处是干草,头顶脚下都有草,桌下也有,阳光从小小的窗户里照进来,你会发现连空气里都飘着细小的干草粒。石黑的抒情性其实对人物描写上好像是很克制的,但是你能看到特别心细如发的地方。

因为这个小说所有人都是笼罩在不确定记忆中的,那个感觉特别动人,有一种很好的意识流说法运用到非常娴熟的说法之后才能如此没有痕迹。我觉得这个就好象是一个没有那么啰嗦的普罗斯特,我觉得这也是他很有趣的一个特色。

第三部分:黄老师经验分享,文学书应该怎么读?

其实我也不习惯做人生导师,我觉得读书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读法,也没有必要强求一个统一的读法。但是也许我可以分享一点我的心得,可能会有一些启发,我觉得启发可以是相互之间的。

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及外国文学:

既然说如何阅读外国文学的话,我觉得首先你要有一个动力问题,你为什么要读?解决了为什么要读之后,才能解决如何读。

首先,为什么要读文学?文学是个大概念。我记得莫言曾经讲过一段话,当时也引起一段讨论,他说:与其他科学奖项相比,文学奖没有那么多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的没有用处。

这一段讲得像绕口令的话,其实有很多种理解方式,我觉得比较浅显的一层是这样的,文学的作用不是那么直接明显的,它不是那么功利的,但是它对一个人、一个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渗透到生活中各个层面的。这种渗透作用并不是那么直接说我算对多少题,我能算多少账,表现出来的就是这么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即便是从功利的角度看,你如果把自己封闭在非常狭窄的知识门类当中,你学算账,我就是看算账的东西,我看IT,我就是只想机器跟电脑这些。其实是很成问题的,不管你是否乐于接受,我觉得那种偏安在某个知识角落孤芳自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为什么大家很重视通识教育,这就是一个基础。

另外可以增广见闻,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提高协作能力。用《红楼梦》的话说: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你让这个世界认同你的方式其实是通过两件事,一个是接受一个是表达来实现的,而这个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是狭义的,接受和表达往往体现在你的阅读当中。

我想稍微讲深一点,虽然你现在感觉文学不像19世纪那么重要了,显得有点势微了,但它其实只是变了一个形式而已。

人类对故事的需求从未减少。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尔克斯说:活着就是为了讲述。多少年前是在大树底下听说书,现在可能是你在电视上看真人秀,哪怕你每一次向老板或者客户阐述你的方案、你的提案的时候,其实你就能发现你是在讲故事,人们对故事的需要从未减少,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其实说到底也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上讲述自己故事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怎么讲好这个故事,起承转合其实是大有学问的,而这一点我们不得不说你可以从文学当中得到非常直接的启示。

如果有一天你能领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觉得其实你可能对文学的理解就上了一个层次。

解释后为什么读文学之后,我们再说说为什么读外国文学呢?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民族,生活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民族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你如果只是禁锢在自己的语言文化里,就好像你明明置身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屋外是有秘密花园的,你的世界就会很狭隘。

而且有时候看到跟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就等于找到一面镜子,我们反过来对照自己。中国作者葛菲在演讲中说:外语不好的人,就失去了反观本国语言的独特视角。很重要的一点,是你通过外语反观自己的语言。文化也是一样,没有他者介入,没有外部视角参照,没有外部知识的刺激,我们的想象力就越来越枯竭,你讲故事的方式就变得非常单调,阅读和研究外国文学作品是直接通往这个的路径。

就小说这种形式而言,比较狭义的领域里,这种形式也是近代以来逐步从民间故事发展而来的。现代小说的各种技术标准、各种体系,实际上是各国文学合力发展的结果。很多技术其实可能是欧洲这样传过来的,所以外国文学的体系这么庞大,有很多很多大师和杰作,他们就是打开很多窗让我们在陌生的文学形象和文学手法中得到新鲜的审美享受。

怎么样阅读外国文学:

说完为什么要读外国文学之后,你明确了这个动力之后,再来看怎样阅读外国文学,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点是需要你知道一下,会读得更有针对性一点。

首先古人说“知人论事”。知人论事其实最早是孟子讲的。孟子的本意是论述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对作者本人的思想,要对他的经历,要对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要有一个把握,在这个基础上你再来看待他。这其实是我们传统文学评论的一个基础方法,而这个方法我觉得永远不会过时,虽然比较时髦的一些文学理论并没有那么强调知人论事,但我认为这个是任何花哨的理论都应该以它为基础。

第二条,我觉得你可以从自己喜欢的题材入手,因为读书总是要以兴趣为基础的。比方说你很喜欢看魔幻,我觉得你就可以有一个逐步递升的过程,可以分几步走。

比如年纪小的时候可以看《哈里波特》,相对不是那么太难,或者你还可以看《黑暗屋之三部曲》,这些比较适合青少年。如果说在这些都觉得能够看懂,看顺的情况下,你可以尝试一下《魔戒》。《魔戒》其实有一定的知识门槛和语言门槛。

再比如英国19世纪的作品,尤其是女作家的作品,从难度上来说,《傲慢与偏见》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可能稍微深一点《简爱》,这些解决了以后,你再看《呼啸山庄》可能就对了,反过来你不一定会接受。

比如说你看法国作品的话,《基督山伯爵》我推荐你看,然后再看《巴黎圣母院》。雨果写的是激情澎湃的,比较能引起共鸣的。之后你可以看《红与黑》,从时代上这样合理一些。再看《包法力夫人》,理解就更彻底一些。

第三,读文学很重要的一点,你要理解真实与虚构的辩证关系。阅读小说要接受潜规则,比如说小说里的我并不等于作者,你也完全可以怀疑小说里宣称让你相信的东西,因为这可能是人物让你相信的东西,是作者给的障眼法,人物的立场不代表作者的立场,小说中的真实并不等于现实中的真实。小说里的《红楼梦》写的是贾雨村言,有时又有虚构难以企及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小说无可替代的魅力。

第四条也是第三条的延续,既然我们接受了小说的这些潜规则,我们也要接受叙事其实是一场升级游戏。为什么说升级游戏呢?因为叙事有很多很多的障眼法,很多事先设置好的关卡,你要抵达小说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那些作者真正需要希望呈现的东西,你首先就要经过这些关卡。

这就像升级打怪一样,越是高级的游戏也就越多越难,给你一本一目了然的小说,如果作者想告诉你一个道理,这样的小说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你最大的收获就是在一路升级的过程中得到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关系。

小说的叙事艺术就是通过作者和读者不停刺激的程度发展起来的,一个成熟的读者要有这个意识。

第五条,影视剧是很好的辅助手段,但不能完全替代。我们现在好多人已经习惯于通过影视来了解文学作品了,觉得看完改编版本就已经看过小说了。我觉得这是完全不同的语言,电影有电影语言,小说有文学语言。总体来说,小说能够调动想象力,从衍生形式来看,增加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体会了这两种语言不同相同的地方,也许反过来对理解小说有很大的帮助。

第六条,如果你想通过读外国文学作品来增长外语能力的话,我觉得你需要把翻译作品、双语作品甚至是原版作品互相结合,循序渐进,这真的是一个学习外语非常好的方式,我一直建议看双语作品,两本书对照,你可能就能体会翻译到底是什么。你如果看翻译理论,可能永远学不会翻译,但是你看双语就可以。

第七条,一定要珍惜陌生的风景,走出舒适区,我在实践当中发现中国读者普遍不习惯多线叙事、不习惯视角转换的,也不习惯很多小说信息在开始的时候是被遮蔽的。我觉得这种不习惯实际上要克服,有的时候一些很陌生的冗长的名字也会成为很大的障碍,但是你一旦克服了这些障碍,你得到的思维训练就会更多。就好象你到一个风景区去旅游,你如果只是坐缆车上去和你一路爬上去走崎岖的山路看到的风景应该不是一回事。

从阅读到写作的关系:

最后我大致简短讲一讲从阅读到写作是一个什么关系。因为我刚才已经讲过,阅读最后会落实到你写作能力上的增加,我觉得有这么几条你需要注意一下。

首先最简单的是要文从字顺,要重视逻辑思维在写作中很重要的地位,我觉得甚至是第一重要的地位,要重视基本功训练。

第二条,你如果离开一个阅读的写作是一个空中楼阁。本来我们在讨论题目的时候,曾经想过直接说写作,但是我觉得不行,因为实际上阅读才是小说真正的基础。通过建立高级的审美标准,你才知道什么是好的写作。所以,首先要多读书。

第三条,关于写作技术有很多很多的课程和书籍,国外有非常近乎于科学的训练体系,他们有创意写作、也有非虚构的写作培训。我觉得你如果不是下决心要这么体系化地去学的话,实际上你可以挑选一些趣味性强的关于写作的书籍,像詹姆斯伍德会引导你关注视角,很务实。

还有一个叫《风格的要素》是伊比怀特很小的小册子,一般的英文能力,我觉得中学水平的人都能看,对于写作的启发也是挺大的。还有像中国很多作家的写作书,比如说王安忆的写作课讲稿,对我的影响很大,那本书原来叫做《心灵世界》,可能换了一个名字,但是是王安忆老师写作课的讲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