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2020-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羅_ruby
被讨厌的勇气

本书作者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通过青年与哲人互相讨论谈话的方式层层深入讨论阿德勒心理学的经典之作。

心理学巨头比较熟悉的佛罗伊德和荣格,而阿德勒作为并列的第三巨头并不为大众熟悉,但其思想却在当时具有深刻而普遍的实用价值。阿德勒心理学也称为个体心理学,并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也是“使用的心理学”。

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是由过去的事物所决定的,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人生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人是可以改变的,执着于“原因”,越发不会做出任何改变,阿德勒的目的论,就是提醒人们,去行动,去理解,去改变。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内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我们是活在主观世界里的。

“自卑感” VS "自卑情结”  自卑感原本并不是什么坏事,自卑感可以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而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的“因为有A所以才有B”这样的理论,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这是种自卑情结。  外部因果律, 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这都缺乏勇气,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j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而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我们不断地向前迈进,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

人生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

行为方面的目标是“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课题分离

  “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伸伸手既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保持这种适度距离非常重要。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共同体感觉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追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直面“人生课题”。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或公司看得见的存在,也包括那些看不见的联系。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在的生活方式。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激励法。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尼布尔的祈祷文)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这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不敢不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他者贡献

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真诚接受不可交换的“这个我”的自我接纳,主张应该毫不怀疑人际关系基础,从而做到无条件的他者信赖。 

是按照“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还是按照“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这正是一个有关“获得幸福的勇气”的问题。

只要嫩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而获得贡献感的常见手段就是寻求他人认可。区别“被他人认可”,幸福得以自由为前提。

承认“甘于平凡的勇气”,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优越性。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是理解成为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096322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