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500字读书让生活美好每天写1000字

《追风筝的人》—追逐在那冷酷与温暖交织的世界

2018-09-26  本文已影响140人  花胖儿是只猫
追风筝的人

01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痛而又不失温暖的故事。

小主人公阿米尔出生于阿富汗一个富有家庭,母亲在他出生时不幸去世,父亲是他唯一的依靠。

他家里有两个佣人:阿里和他的儿子哈桑。

哈桑与阿米尔是喝着同样奶水长大的孩子,哈桑对小主人阿米尔言听计从,很喜欢听他讲的故事。

阿米尔喜欢写作,不敢打架。一天他意外得知父亲认为他没有哈桑那么具有男子气概,对他有些失望,小小的阿米尔感到很失落。

而且父亲平时对哈桑视如己出,经常夸赞哈桑,对此阿米尔十分介意,甚至对他产生了嫉妒之情。

为了博得父亲的喜爱,阿米尔在本就擅长的放风筝上下足功夫,一举夺得了那年喀布尔风筝大赛的冠军。

兴奋不已的哈桑承诺为小主人追回代表荣耀的风筝,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他被经常欺负他们的阿瑟夫强奸了,只因为他势死要保护小主人的风筝。

在后面追着哈桑而来的阿米尔软弱地躲在角落里目睹了一切,却怯懦的选择了偷偷跑开。

哈桑归来时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却很少露面了。被愧疚缠绕的阿米尔竟然向父亲提出更换佣人的建议,遭到了父亲严厉的斥责。

阿米尔又心生一计,向哈桑栽赃了父亲最为痛恨的偷窃罪。哈桑为保护小主人直接认罪,不料父亲却选择了原谅。

然而,哈桑的父亲阿里却坚决要带着哈桑离开,父亲百般挽留不成,在他们走的那天失声痛哭。

02

一晃多年过去,阿富汗发生了政变,接着苏联入侵阿富汗,父亲带着阿米尔一路艰辛逃往了美国。

一开始父子俩需要接受政府救济,后来父亲在加油站找到了工作,日子逐步走向正轨。

阿米尔读了大学,在周末的交易市场认识了妻子。父亲在绝症晚期时强挺精神为儿子提了亲,在儿子成家后不久便离世。

笔耕多年的阿米尔终于出版了一本书,成为名副其实的作家,然而一个电话打破了他幸福的生活。

父亲的朋友拉辛汗呼唤他回去,并告诉了他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

哈桑竟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父亲当年所有的举动都有了合情合理的解释。

在他们走后哈桑一家辛苦维护着他们的房子,哈桑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占领喀布尔的塔利班恐怖分子想要占有那座豪宅,哈桑宁死不屈,当场被处决。

现在横在阿米尔面前有一个难题:哈桑的儿子还在战乱的喀布尔,需要他接回来。

阿米尔因此走向了自我救赎之路,他从当年欺负哈桑的阿瑟夫(已成为塔利班的头目)手中救回了哈桑的孩子。

尽管过程曲折,阿米尔最终还是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谅解,并带他回到了美国。

在本书的末尾,阿米尔带着哈桑的儿子放起了风筝。阿米尔热情地邀请他一起玩,并努力地为他去追逐风筝。。。

03

本书为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他生于阿富汗,之后因国内局势动荡曾移居法国巴黎,最终移民到了美国加州。

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作者的真实生活和亲身经历:

书中的喀布尔是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乡,同样也是作者的故乡。

小说的时代背景就是作者生活的年代,都是阿富汗政变终结了他们美好而安定的童年。

苏联入侵后他们全家被迫逃往美国,一开始只能靠领取食物券维持生活等等。

客观来讲,书的前半部分更为打动人,也许是因为融入了作者更多真实的生活细节。

其中对于当地教徒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的细致刻画能够令读者感受到不一样的阿富汗。

作者将阿米尔对哈桑之间情感的纠结、由浓转淡的尴尬描写得十分细腻,并毫不掩饰地写出了孩子心中的阴暗面。

对哈桑忠诚顺从形象的刻画也很成功,难忘他心有戚戚地问小主人:“你会让我吃泥巴吗?”

难忘他在那棵树下倔强地拍了自己一脸的石榴汁,独自离去的身影。

更难忘他受伤害之前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令人心碎。

读到书的后半部分时,我难免感到作者刻意为了情节发展而强行设置巧合:

比如哈桑的儿子和父亲一样落入了阿瑟夫手中,遭受了同样屈辱的对待;

在对决时阿瑟夫竟然还随身携带着年少时欺负他们用的拳击手套。。。

有的人也许读起来觉得首尾呼应起来会更完整,也有的人或许就像我一样觉得有些牵强。

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这本畅销书还是值得一看,甚至二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