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老子》第二十八章

2022-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艳子1910

知其雄①,守其雌,为天下谿②。为天下谿,常德不离③,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④。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⑤,复归于无极。知其荣⑥,守其辱,为天下谷⑦。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⑧。

朴散则为器⑨,圣人用之B10,则为官长B11,故大制不割B12。

〔注释〕 ①其:本章六个“其”字,均指明白深知这道理的人——其“雄雌”、“白黑”、“荣辱”。 ②谿:沟溪、水沟;喻指处卑下地位。 ③常:帛书甲乙本均作“恒”。常德:人的德性。 ④式:模式、楷式。 ⑤忒:差失、差错。 ⑥“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这二十三字,有人疑“后人所加”(见高亨《老子正诂》、易顺鼎《读老札记》和马叙伦《老子校诂》),本处仍按王弼本、河上公本保留这二十三字。 ⑦谷:山谷、川谷;比喻人心谦虚。 ⑧朴:《说文》:“朴,木素也”,即未加工的树木;老子有时用“朴”表示“道”。 ⑨器:器具、器物,河上公注:“器,物也。” ⑩之:指“朴”。 ⑪官长:百官的首长、官长。 ⑫制:治制、宰制、管理。

〔鉴赏〕 如同“火水”相对,老子宁取“水”一样,本章老子从雌雄、白黑、荣辱相对中,取雌、取辱,以柔忍退让、卑弱谦下的态度对待人生。

老子这种取“雌”做法,被他自己看来是在知“雄”后得出的,对此后人(如李嘉谟)的解释是:知“雄动而倡,雌静而处,动必归静,故为天下谿”,故取“雌”(引自魏源《老子本义》)。又如陈鼓应解释说:“知雄守雌:在雄雌的对待中,对于'雄’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而后处于'雌’的一方。'守雌’的'守’,自然不是退缩或回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它不仅执持'雌’的一面,也可以运用'雄’的一方。因而,'知雄守雌’实为居于最恰切妥当的地方而对于全面境况的掌握。严复说:'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后一句,不知其命脉在前一句也。’这话说得很对,老子不仅'守雌’,而且'知雄’。'守雌’含有持静、处后、守柔的意思,同时也含有内收、凝敛、含藏的意义。”(《老子注译及评介》)

老子这种取“雌”、守“雌”的做法,又被李约瑟看成是一种“阴性象征”,即是与儒法阳性、进取、强硬相反的“阴性、宽容、柔顺、忍耐、退让、神秘和承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道家与道家思想》)。所以,此章也通常被视为强调“柔忍退让,卑弱谦下”处世的典型。

因为以守“雌”、卑弱退让为处世原则,所以魏晋名士刘伶与人相牾,当人攘袂而起时,刘伶却以一句卑弱退让的“鸡肋岂足以当尊拳”话来消解这场相牾(《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竹林七贤论》)。

也因为以守“雌”柔忍为处世原则,所以先秦赵无卹能柔、能为社稷忍知伯所羞,最终反大败知伯,故《淮南子·道应训》引老子的话:“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谿。”这种守“雌”、柔忍,就是要人做到人唾其面而不较,人溺诸水而不恚;反之如不能柔忍,倾败即至,项羽送命就为不能柔忍,石崇家破也为不能柔忍。这些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

老子将这种守“雌”、柔忍退让、卑弱谦下的社会处世态度称为“常德”(人之德性)。人如有这种德性,也必然以雌以辱自处自守,乃至还会复归于婴儿、无极、朴者,做到与“道”一致。进一步说,有道之人更会守着朴素、纯真,也就能包涵一切,做到“大制不割”。所以,本章又被河上公称为是“返朴”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