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札记(四)
贵州行札记(四)2019.08.17.
今天先去了贵阳奥林匹克中心。远远看去,体育馆的造型完全和北京的鸟巢相差无几,简直可以以假乱真。走近广场,只有几个老先生老太太在练习太极拳。走了一圈才发现这是一个很冷清的所在,连台阶的缝隙都长满了草,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宏伟建筑几乎处于闲置状态。我们只是照了一个相就离开了,然后去大觉精舍。
大觉精舍据说是古代一个富人家的佛堂,楼宇建筑很有特色。如今佛堂处是钱币博物馆,瑜伽音乐茶座等。
最有文化氛围的是阳明祠。阳明祠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阳明祠是三组古建筑的总称,它包括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三部分。三组古建筑共同组成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扶风山风景区,清代西南巨儒郑珍曾赞之为“插天一朵青芙蓉”。
阳明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1472年—1528年)而建立的祠堂。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清幽宜人,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引人注目。
祠内林木葱茏,根雕、盆景千姿百态,桂树浓香四溢,碑刻甚多,曲径回廊,清幽 宜人。祠内现存有王阳明先生朝服线刻大像。祠内左右两壁还嵌有王阳明先生的《训士四 条》和《论语四条》木刻。建祠以来,文人墨客吟唱题赞,佳作不乏。
徜徉在阳明祠楼宇间,真切感受这位古代先贤“龙场悟道”的艰辛与虔诚,也更多一点地了解阳明心学的发展历程:从彻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到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再到以“良知”为宗旨的心学的成熟,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午餐之后,我们去了甲秀楼风景区。
甲秀楼景区主要由浮玉桥、甲秀楼主体建筑和翠微园三大部分组成。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矶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从古到今甲秀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它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当时先在沙中垒台作“奋鳌状”,名“鳌头矶”,再于台上建阁,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有浮玉桥衔接两岸。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甲秀楼建成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
清代贵阳八景之一的“鳌矾浮玉”即为位于贵阳南明河鳌矾石上的甲秀楼。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 “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明清以来甲秀楼便是文人骚客聚集之处,高人雅士题咏甚多。现楼内古代真迹石刻、木皿、名家书画作品收藏中,清代贵阳翰林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为一绝,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孙髯翕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
附长联:
上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于矢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莫与神州争胜概;
下联:
数千仞高临牛渚,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柯,唐靖矩州,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象岭霞生,螺峰云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瀛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
备注:
鳌矶:南明河中昔有巨石兀立,其形似鳌,人称鳌矶,甲秀楼即建于其上。 一层更上:化用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 衡湘:衡山和湘江,均在湖南境内,代指湖南。 滇诏:滇和南诏,古国名,均在云南境内,代指云南。 粤峤:两粤和峤岭,特指广西。 巴夔:巴郡和夔州,均属四川,代指四川。 迢递:远貌。 关河:关山河流,版图。 两游:两河,指长江、西江。 岩疆:高山之地。 于矢:地名,少数民族僰人聚居于此。 碉隳:碉堡毁弃,喻战乱结束。 乌蒙:山名。 箐扫:竹林扫净,喻天下太平。 筑国:指贵州,筑是贵阳市的简称。 牛渚:南阳河畔的地名。 双柱:指甲秀楼前的两根圆形大柱。 僰道:地名,为僰人所居,在今四川宜宾,史传秦代始通僰道。 牂柯:汉代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前置,辖境约当今贵州大部、广西西北部和云南东部。 矩州:唐代州名,武德四年置,地为今贵阳。 宋封罗甸:《贵阳府志》记载,宋开宝年间,普贵纳土归顺,宋朝封他为罗甸王。 象岭:指贵阳市西北角黔灵山上的象王岭。 螺峰:指贵阳市东门外的扶峰山,其山石多螺旋。 蓬瀛:传说中的二仙山名。 仙侣:理想的旅伴 。
简析:
上联:甲秀楼东靠湖南,西连云南,南邻广西,北接四川,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而苗岭山脉贯穿贵州中部,是长江与珠江两大河流的分水岭,与从云南伸展而来的乌蒙山,遥相对峙,有“阴天蔽日”之感。
下联:康熙举人、官至军机大臣的鄂尔泰开拓古州,在甲秀楼前铸两根圆形大铁柱,是为勒保平南笼而树的丰碑。从秦代开始打通道路,汉代就设置了郡县,经唐、宋,一直到今天,历史悠久。刘蕴良是贵州安顺人,对贵州的历史与人文景观了如指掌。
上联主要写四方景物,下联追叙贵州历史,寄兴寓情,多有歌功颂德之辞。自从刘玉山此联嵌于甲秀楼上后,便成为甲秀楼一绝,甲秀楼也因此而广为人知。如今,甲秀楼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贵阳市的标志,真乃联因楼作,楼因联传。同样,刘玉山的名字也随着甲秀楼和甲秀楼长联一起留在了人们心中!
甲秀楼边的“翠微园”,是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由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组成。据说这里本来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南庵次韵二首》诗中"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的南庵便在这里。“翠微园”正门口的楹联上书“半岭通佳气,双桥落彩虹”。
“龙门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惯用之名,寓意"鱼跃龙门",是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中举人、进土。位于翠微园内的贵阳"龙门书院"乃康熙7年(公元1708年)因贵州巡抚刘荫枢而更名为"刘公阳龙门书院祠"。
看完主要景点,我们在甲秀楼旁边的梨园茶座小憩,可以一边品尝黔中香茗,一边从伸手可及的梨树上随意免费摘取果子解馋,即使梨还不够成熟,味道还有微微酸涩,但心里却十分惬意。
更令人期待的是,晚上弟媳带着两个侄女终于可以来贵阳和我们聚会了!尤其是老爸老妈,一直提醒弟弟和我早点返回宾馆好早点出发去机场接她们母女仨,虽然距离她们晚上抵达的时间还很早。
从甲秀楼回到住处已经是下午六点半,爸妈一定要等着儿媳妇和孙女到了再一起吃饭。于是,我陪弟弟驱车去机场迎接,二老在宾馆房间静候。
如前所述,为了这次聚会,弟弟一家四口已经改签机票和高铁票好几次。她们仨本来昨天可以来贵阳却又在深圳遭遇飞机因暴雨取消,所以只能滞留深圳改坐今天的航班。
我们到达机场以后十分钟,母女三人欢天喜地地出来了!真是好事多磨,多磨之后成的事,一定好。这次贵州行确实如此。
很快我们到达住处,爸妈见到了他们最想念的儿媳妇和孙女,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当我们团聚在酒店雅间圆桌边品尝著名的贵州酸汤鱼火锅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过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进餐,这特色鱼火锅也确实好吃,连平日里不爱吃鱼的老爸也吃了很多,吃得很开心!
贵州行札记(四) 贵州行札记(四) 贵州行札记(四) 贵州行札记(四) 贵州行札记(四) 贵州行札记(四) 贵州行札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