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

2018-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欲倚阑干不自由

无根浮萍逐水流,东西南北欲何求?
常羡岸边莺花柳,定是前生修德福。

流浪,听到这样的词汇,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什么呢?漂泊不定?随波逐流?还是无家可归?是的,这是一个让人听起来就心生哀伤的词。我很难体会被这个词汇形容过的人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有着怎样复杂的心絮,毕竟我是有家的人。

在九十年代时,温饱在很多贫瘠的地方还是一种奢望,所以那时候村子里总是时不时会出现一些乞讨者,挨家挨户的乞讨一些剩饭剩菜或者冰冷的馒头。当时的我,不懂得他们是不是流浪者,也不清楚他们是否有家可归?只知道当他们出现时,小伙伴们会奔走相告,然后每个人迅速的跑回家关紧门。

那会的心情是又激动又恐惧,激动是因为他们的出现会给我带来不同于平日里玩的游戏的刺激,但是为什么恐惧,我猜想可能和当时大人们的教育有一定的关联。等关上门后,就是焦急的等待着乞讨者来敲门。

“铛铛铛”,门铃终于被敲响了,随后响起一个沧桑略显沙哑的声音:“没有没人?打发一点?”

我和在一起的小伙伴们立刻安静下来,不发出一点声响,装作家里无人的样子,任由乞讨者拍打和喊叫,直到铃渐悄,声渐小,步渐远,人渐消。这时我们才偷偷把门打开一个缝,认认真真的观看一下四周,确认乞讨者真的已经走了,然后欢天喜地的蹦蹦跳跳,好似自己赢得了多大的胜利。

现在想来,确实可恶。当他们用粗糙的老手去敲打一家家门铃时,怀的是怎么样的一种期盼?而当吃了一次次闭门羹后,又是怎样一种失落?暮色渐至,也许他们还没来得及去想晚上的住宿,只想趁着一点微亮,在多敲几家门,多要几份食物,为自己远在他乡的家人,讨得一份生存。

他们不比别人低贱,而无知的我们,却一次又一次践踏着他们的尊严,用我们自以为的优越对他们施舍冷漠。现在才理解为什么当年只要母亲在家里,都会给他们一些食物。因为母亲理解他们的辛苦,懂得他们的不容易,所以从不轻视他们。

是的,他们属于流浪者,流浪在一个个村落之间,为了生存,漂泊不定,有家,却不能回。

现在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网络词汇,比如,“北漂”,“深漂”等。这是用来形容场面漂泊在北上广这种大都市里的打工者,他们辗转在各个城市之间,求得也是一份生存,或许还有理想和未来的憧憬。

谁人年少不轻狂?刚毕业时,找工作我基本上不看本地的,一心想要去外地的大都市寻找梦想,我以为只要我够努力,哪里都会是我的天堂。我如愿了,但带回的,却是遍体鳞伤。

初到帝都,第一印象是失望的。一些破败的楼房,不很整洁的街道,灰沉沉的空气,远没有想象中的金碧辉煌。我开始慢慢认识这座承载我梦想的地方。

我认识到,这里高额的房价跟我微末的工资处于两个极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我认识到,这里人才济济,既是你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扎根在这里。我认识到高傲的本地人和我们这些卑微的漂泊者中间相隔的,何止一座大山。

我和梦想渐行渐远,我已从血气方刚变成了随遇而安,我不再高谈阔论,不再说理想。只有半年的时间,我就被这个高大的巨人团成团,一脚踢会了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能感受到他俯视的头颅中迸射出嘲弄的眼神以及不屑的面容。

此刻的我,与当年那些被我拒之门外的乞讨者有什么分别?我一样的被拒之门外,尊严一样的被践踏。我们都是流浪者,在这天地间,讨的都是未来的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