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完整人格1——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

2021-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JIE胭脂雪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与成人根本不同,也高于成人。

为什么呢?是因为儿童从婴儿时期就在成人已经没有感觉的事情中创造着自我。

孙瑞雪老师的《完整的成长》一书中有提到一个故事:有个8个月大的婴儿,坐在学步车里,观察他的爸爸从客厅屋门出来进去,他默默观察了一会儿,一动不动,很是专注,嘴巴不自觉地张着。

如果自己平时留意,也会发现许多婴儿类似的场景:他沉浸到自己的世界里,像一部计算机在默默的运行。

爸爸推开了门,婴儿突然用最快的速度带着他的学步车滑了过去。

我们可能马上就会明白了:他想要出去。这个爸爸也很清楚他的动机,所以在进门的一瞬间,把门关得严严实实。这个小婴儿就又退回到原处,继续等待。

结果,爸爸又一次出去,婴儿再滑过去,然后门又关上了。但爸爸还在门外,他好像知道自己爸爸还会回来,就这样等待并继续尝试,始终没有成功。因为爸爸不想让他出去,很多人其实都是这样的看孩子。我们能看到他想要出去的这部分,但不理解这背后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后来这个婴儿反复尝试后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他开始观察屋门,再次进入自己的内在世界,然后再“走”出来:

他发现门把手上拴着一条白色的布带,尝试用手去抓,特别努力地伸展自己的身体和手臂,好不容易抓到了,她就开始用力拉,结果拉着拉着,学步车挡住了门,就没办法再拉开。

但他很快找到了新的办法,他边拉边用身体带动学步车靠近门把手的,这时门就被拉开了一条缝,他继续滑,门渐渐被拉得越来越大了,可是他的手臂长度又不够了,手也开始抓不住布带了。

结果发生了什么你们知道吗?这个小婴儿突然松开手,趁着这个空档马上旋转过去,挡住了门和门框之间的空隙,然后这个学步车就带着她冲了出去。这一刻,小婴儿忍不住咯咯大笑,而爸爸呢,则站在门那边微笑。

屋门其实还是那个屋门,爸爸还是那个爸爸,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好像什么都没变,但是婴儿变了,他的内在世界已经改变了,现在的世界跟刚才已经不同了。因为他经历了一个创造自我的历程。

这是孩子与成人不同且高于成人的地方。

这样的成长过程,或者说人的成长都是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有精神升华,这是人内在的不同层面。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

从上面这个小宝宝尝试靠自己的力量出门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孩子的需要,看出的老师来回答一下。

那么孩子究竟需要些什么呢?

从物种的演化来看,物种的发展水平越低,他的童年期越短;物种的发展水平越高,他的童年期就越长。人类的童年期在所有的哺乳类动物中是最长的,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如果我们抽空、压缩或忽略童年,显然是在破坏人类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大自然赋予我们成长的根基和资源。

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对照他这些需要,我们有没有做到这样去支持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如果还没有,那么怎么才能够做到?大家现在就可以开始给自己设立一些目标,比如说这个学期就一个目标:去了解孩子。

当然,不要苛求自己,一下子达到这里所有的要求,一步一步来,比较快。

我们只要记得一点,教育是人影响人的过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有一天可以不交。当你能够开始走进儿童的世界,你会慢慢喜欢上自己所做的事情,而当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又能够以此谋生的话,这是最幸福的事。期待我们大家都成为这样的人。

最后金句: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

参考资料:
李跃儿《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胡华《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
孙瑞雪《完整的成长》
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什么是儿童成长,什么是童年的价值与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