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談規則 l 親子對話空間
有一陣子,我常觀察在公園玩耍的孩子,怎麼和玩伴說再見。
『我數到3,我們要走了。1…2…3..走了』一個媽媽強硬的語氣說。
但孩子玩得興高采烈,數到3時仍繼續往著另一個遊樂器材走去,家長只好一手抱起,讓孩子哭著離開。
但更多場景,是這樣…像沃看到的這樣
沃:媽媽,很多媽媽都這樣ㄟ⋯⋯他們要回家的時候會和小孩說,如果你不走,你就自己留在這裡,我先走了。
我:哈哈哈,你有發現哦。
沃:對啊。
我:那你有什麼感覺?
沃:真是一個壞媽媽,他不知道晚上有很多野狗在公園嗎?
我:那你看到這些小朋友的反應是什麼?
沃:他們可能覺得自己很丟臉,快點走下來,去找媽媽。
我:聽起來這個方法很有用。
沃:年紀大的不會怕啦!他們已經習慣了。但年紀小的,像弟弟一樣的就會怕。
和沃的談話,讓我想起在依附關係中所談的教養。
用『威脅』的行為或語言來管教孩子,不管是明確的語言,或是口語嚇人的暗示,像是作勢要走的姿勢、表情都會刺激孩子的下層腦,杏仁核被激發,也會導致親子雙方情緒高漲。
如果五歲的孩子想留在公園玩耍不想回家,你站在他的前面大聲的告訴他:『現在馬上回家!再不走,就把你丟掉囉。』這是在刺激他的下層腦,孩子感覺到你的情緒威脅,他的肌肉變得緊張,呼吸變得急促。他理性思考的能力,沒有機會學習。原因就在於我們無法同時讓下層腦跟上層腦一起工作的時候,下層腦就會變成主宰。
透過恐懼式的教養,孩子雖然很快可以就範,但是無法透過上層腦學習如何做選擇,如何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事情,為下次面臨選擇時做準備。
更重要的事,孩子在經驗中感覺到自己的需要被拒絕。照顧者這些語言以及行動傳遞著:你的痛苦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快點停止。
這些情緒被否定的孩子,會學習到,對他人保留感受,因為過去經驗中,當他們尋求協助時,會感到被拒絕、羞恥、或讓父母生氣。這也會在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上,造成困難。
當孩子透過哭鬧傳達『對規則的抗議』、對事情本該如此的『抗議』,照顧者可以可以怎麼做呢?
一、表現你對孩子的尊重,給予大量的同理心,保持開放的態度,讓孩子知道威脅並不存在,可以放鬆下來。簡單的方法輕輕的讓他靠近你,身體的接近,聽聽他說他目前的感覺。
二、光是說出來情緒與感覺,一個人的恐懼跟憤怒的程度就會降低。孩子情緒可以安撫,他的開始接管他的行為、覺察自己的情緒。我們才有機會和孩子討論策略。
三、和孩子討論策略。較小的孩子可以給予較多的選擇選項,較大或自主性較高的孩子,可以給予較大的空間去思考和討論。
如此,孩子在過程中學習,可以幫還孩子發展同理心、責任心和道德感。但這是個需要『不厭其煩』的教養,需要多作幾次,幫忙孩子發展新的大腦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