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8
酉二、覺了靜相
【又正了知第二靜慮無尋無伺,如是一切所說麤相皆無所有。是故宣說第二靜慮,有其靜相;彼諸麤相皆遠離故。】
這是第二科「覺了靜相」,前面是「覺了麤相」,覺了初禪的麤相。現在覺了二禪的靜相。
「又正了知」,這位修行人他在初禪裡邊,還要觀察了知第二靜慮沒有尋、也沒有伺。「如是一切所說的尋伺的麤相、皆無所有」,他們不需要修這不淨觀了,所以不須要有那個出離尋伺、無恚尋伺、無害尋伺,不需要有這些事情。這個初禪的人,成就初禪的人沒有欲界的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但是他有出離尋伺,就是不淨觀的尋伺、無恚尋伺、無害尋伺。常常這樣的尋伺他就厭煩了,所以二禪沒有這件事。「如是一切所說麤相皆無所有,是故宣說第二靜慮,有其靜相」,它是有靜妙、寂靜安樂的行相。「彼諸麤相皆遠離故」,彼初禪的尋伺的麤相,他完全都棄捨了,所以二禪是最微妙的,所以歡喜得二禪。
這是第一科。現在是第二科「例餘作意」,前面這個了相作意說完了。
未二、例餘作意
【為欲證入第二靜慮,隨其所應其餘作意,如前應知。】
這位禪師想要證入第二靜慮,「隨其所應」其餘的作意,「其餘的作意」就是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如前應知」,像前面說的就應該明白了。下邊第二科「例上諸定」。
午二、例上諸定
【如是乃至為欲證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於地地中隨其所應,當知皆有七種作意。】
就像初禪、二禪有七種作意,三禪、四禪、乃至非非想定也都有七種作意。
佛在世的時候這外道裡面,有些是修苦行的外道,但是也有修四禪八定的外道。佛臨滅度的時候,有個須拔陀外道他得了非非想定,就是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定他都得到了。但是他在深山裡面靜坐,就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大的變動,是什麼事情呢?他一觀,哦!知道這個瞿曇要入涅槃了啊!他得了非非想定,這是最高的禪定了,但是心裡還有些疑惑;所以,他要走了我要趕快去請問他。他已經一百二十歲了啊!這時候到佛陀這裡來,佛這時候在沙羅雙樹下臥在那裡。他想要來見佛聞法,先向阿難尊者請問,阿難尊者說:現在佛都要入涅槃了,不能來接見你。須拔陀說:請你慈悲,和佛說一說,我最後來看看佛,來見佛。說:不行,不行…。這佛陀已經天耳遙聞,就對阿難尊者說:讓他來!讓他來!他是我最後的一個弟子。那麼他來到佛陀這裡來,佛就為他說八正道,他立刻得阿羅漢道。
他為什麼這麼快得阿羅漢道?就是他成就了四禪八定了,他在那四禪八定的定裡面思惟這個八正道,一下子就把我見就斷了。他因為沒有欲界的煩惱,他本來沒有了嘛!所以他再修無我觀;他不須要修不淨觀了,他就是一下子修無我觀、他就得阿羅漢道。得了阿羅漢道以後,他不忍得再看佛入涅槃,他先入涅槃,現這種種神通,由三昧火把自己的身體火化了。
我們從《阿含經》上看,從這《瑜伽師地論》上看,我們應該知道這個禪定的重要;不可以依賴這個散亂心而得聖道的,不可以;一定心要有定。在《瑜伽師地論》的觀點,一定是要未到地定,但前面的文似乎也有一點承認在欲界定裡也可以,也是可以得聖道的,就是一定心裡要定,才可以得聖道。就看出這件事。
(201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