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钻好作者读书会婚姻育儿胡说八道

孩子,请原谅我爱你的方式

2019-03-21  本文已影响18人  静悟缘

         从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我们才能知道该怎么去引导孩子,《正面管教》(简·尼尔森著)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你重温童年的故事。

       以下内容部分节选于此书,但有些观点我并不认同,中国是讲究人情世故的社会,过分的让孩子独立,会让孩子缺乏人情味,我们的家庭讲究传承,父母没有帮我们带孩子的义务,但都在做,这是家庭的温暖,我更赞成独立要有度,如果凉了孩子的心,我估计一辈子也挽救不回来。国外的养老福利很好,但没有将赡养老人写进法律中,中国的养老福利才刚刚开始,可我们的父母很少有拿救济粮的。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生在这个国度,长在这个国度,我们就先要适应这个国度。犹如古语:既来之,则安之。

正面管教

      1、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大人用过度控制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时,孩子依靠的是“外在的控制”,是大人始终在为孩子的行为负责。父母和老师最常用的过度控制的方式是奖励和惩罚。在这种方式下,大人必须随时捕捉孩子的好行为并加以奖励,随时捕捉孩子的坏行为予以惩罚。是谁在承担责任?显然是大人,那么,当大人不在场时又会怎么样呢?孩子们没法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趣的是,那种控制型的父母常常责怪自己的孩子没有责任感,而没有认识到真是他们自己在训练孩子不负责任。同样,骄纵也是在教导孩子不负责任,因为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放弃了责任。这里分析一下父母骄纵孩子的原因是,因为骄纵孩子很容易,这满足了他们被孩子需求的感觉,他们认为这是“好爸爸、好妈妈”应该做的,他们要确保孩子不会经历自己觉得自己童年吃过的苦。当父母因为自己做会更容易、更快、更好,而无意剥夺孩子培养生活技能的机会时,他们没有考虑过这样做的长期影响。

      “超级爸爸妈妈”对孩子不是一件好事。

       让孩子有限度的面对责任,是要让他知道自己选择的直接后果,以便以后的生活可以从容面对,不至于面对突如其来的结局而精神奔溃。同时,这些坏的结果,有可能是孩子并不清楚游戏规则而导致的,或者这个游戏规则对他不太适应,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参与家庭的游戏法则的制定,亲身参与了,理解的更透彻,孩子们或许更愿意遵从他们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

      最后,和善与坚定并行。

责任

     2、在孩子的世界里,我们注定是输家。

      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面对“赢得”孩子与“赢了”孩子,有时候赢了却输了。我在《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中写道,“ 根据爸爸当儿子时的经验,过不了多久,爸爸和你之间,要展开一场两个男人关于话语权争夺的战争,而且我输你赢,估计是岁月早已写好的结局。”

       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所有孩子的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当面对一个孩子的行为不当时,请把这一错误看成一个密码,并且问自己:“他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呢?”记住,虽然孩子并不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密码信息,但当你处理他的隐含想法,而不仅仅针对其不良行为作出反应时,孩子就能深深的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当我们无法破译这个密码时,意味着我们输了,但别起头上采用刺激性的语言,在说别人蠢时,同时意味着自己蠢。

       以下转述书中一些可以“赢了”孩子的技巧。

       不要让孩子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他人的评价。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孩子可能就会变成“讨好着”或者“总是选择别人的认可”。他们就会学会了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和内省。

       问孩子该怎么做要比告诉孩子怎么做,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试图让孩子做什么。

       紧闭你的嘴,避免提醒和说教,会尤其有效。

       让孩子参与建立日常管理,然后让惯例说了算。

       提供有限的选择。

       关键是你要理解孩子的观点,而不是要告诉孩子你的观点。

       放弃你对孩子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

       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关爱的孩子。

      孩子们对他们自己“投资”的东西似乎更加在意。

     “为什么”听起来像是在指责,并且会招致孩子的戒备。

对弈

       3、什么时候生二胎?

      这个话题对我来说还是很沉重的,目前只是有想法,但没有计划,算是有备无患吧。

       置身一个家庭就好像在演一出戏。出生的不同顺序就好像戏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其明显而独特的性格特征。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占据了一个角色,其他孩子则可能觉得必须找到其他角色来扮演。

      家中排行老大的孩子的相似性是最容易预测的,因为这是变数最少的位置。排行最小的孩子的相似性与老大也几乎同样可以预测。当两个孩子年龄相差4岁,或者4岁以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会减少。

      每个父母,都不会希望两个小孩一模一样的,除非是一样的优秀。

     顺便八卦一下,老幺喜欢被人照顾,而老大喜欢照顾别人,这种婚姻的组合看起来非常般配,这可不是我说的。

       阿德勒说:告诉我你的配偶什么地方让你不满意,我就能告诉你当初你为什么要跟那个人结婚。这句话可以当做检验婚姻的方法。

听说生二胎免个税

     4、要让孩子把事情办砸

      当你看到这句话时,不要太惊讶,如果孩子可以一次性把事情办好,那就不是小孩子,那也就不需要我们来教了,更何况我们大人还有很多时候也会把事情办砸。要给孩子试探规则的机会,事情在变得好起来之前往往会变得更坏。

      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做,那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训练他,因而,你的期望或要求本身就不合理。

      但这一切都需要在你可控的范围内,不要把自然后果强加给孩子,但要让孩子体验到他们自己选择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不要在自然后果上施加责难、羞辱和痛苦,也不要包揽孩子遇到的困难。更要避免借题发挥,要对孩子的体验表达你的同情和理解。

      孩子感觉更好时,才会做的更好。不要跟孩子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就是一句屁话,爱迪生发明灯泡时,已经功成名就了,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5、关注解决问题

       孩子们永远知道什么对他们有作用,但他们未必会告诉我们。

       有些成年人,错误的认为,孩子之所以继续他们的不良行为,是因为惩罚没有严厉到使孩子从中吸取教训的程度。尽管父母和老师们不愿意承认,但他们喜欢使用惩罚的主要原因,是要显示自己能赢孩子的权力。吃苦头不是逻辑后果需要的条件,而且不解决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小时候挨过的揍,你是真心乐意接受吗?你为此有过长期的改变吗?

      只要大人志在必赢,就会迫使孩子成为输家,我们要做好时刻成为输家的心里准备,如果你赢了面子,孩子有可能输掉人生。

      在面对冲突时, 有些孩子被送去“小黑屋”、“思过崖”,但这不会太有效果,即使可以达成短期的风平浪静,长期来看,孩子不大可能在那里想他们做了些什么。他们更有可能想是你做什么,以及你对他们有多么不尊重、不公平。有些孩子可能会满腔愤怒和怨恨,想的是怎么才能扯平,或者下次怎样才能不再被抓到。

       我们要关注解决问题,这样权力之争大大减少了。首先,寻找不良行为中显露出来的天赋或者能力,引导孩子把这些天赋和能力转向建设性、有贡献的方向。其次,用启发式的问题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造成的后果,并转移不良行为,积极支持孩子为错误做出弥补,还得用用启发式问题帮助孩子决定怎样做出弥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注重实际问题

     6、降低自己的期望

      降低自己的期望,或许会被认为胸无大志,但完美是一种极不现实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沮丧之中。我们自己未曾做到,为何要高规格严要求自己的孩子了。

     在生活中,更多的父母往往告诉孩子自己的期盼,而不愿意费事准确地说明这些期盼如何才能达到,于是双方之间往往出现一个很大的误区。我们应该花时间训练,让孩子知道你的要求。要为改善而努力,而不必期待完美,关注并认可孩子的进步。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哪怕我们从未见过,却经常出现在我们嘴边。当处于社会压力之下时,要离开旁边的观众。你自己走开,或者以尊重的方式请他人离开,以便你们能在私下里解决问题。

      改善是贯穿一生的过程。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

                                                                                                静悟缘

                                                                                        己亥年二月十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