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应该怎样阅读,以及阅读到底有什么意义?
经常听到有人问,“我看过很多书,但大部分都忘记了,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处呢?”
或者,“到底该怎么读书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0578597/baa657888a4d3560.png)
这篇文章,我想就这一类问题,简单聊一些心得。
分成三点来讲:如何选书、读书方法、阅读的意义。
01
如何选书
人与人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异,背景知识、阅读经验都不一样,因而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书单。
同样一本书,对于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人的不同人生阶段,都可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
所以,每个人都要尽力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单。
首先,需要破除对所谓专家推荐书单的迷信。
一本书不管是谁推荐给你的,你看不下去,就要果断搁置,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
其次,我们需要放下所谓「一定要读好书」的执着。
很多读书人,心里面藏着对书籍的鄙视链。认为一定要读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
然而,这些书籍往往是有门槛的,需要一定地积累,才能看得懂。
我们翻开书页,能够获取有用信息,就是值得读的。
至于怎样确定自己的书单,我建议是从兴趣和目的出发,参考一些网站评分,比如豆瓣。
然后通过自序和前言来判断书的内容质量。
读过一本书之后,通常书中都会推荐相关的书,或者如果你认可这本书的质量,那么同作者的其它书,大抵也是值得一读的。
02
读书方法
华罗庚教授的读书方法是,“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
我的浅见是,读一本书,要找到「一个点」和「一条线」。
所谓一个点,就是书读完后,要能脱口而出,对你来说,最重要的词或句子是什么。
然后一条线就是根据这个点,所扩展出的这本书的主干。
一本书打开后,每个字就像是一棵草,整本书就如同在你面前铺开的一片草原。
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一些文字慢慢凸显,拱起形成一个个小山包,最终,你会找到那个珠穆朗玛峰,它就在那片草原上傲然耸立,睥睨群峰。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体会。猛然看到那几个字,有强烈的生理反应,像电流直冲天灵盖,或者是鸡皮疙瘩起了一身,抑或是浑身战栗不止。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知道,我抓住了这本书的灵魂,至少在彼时彼刻,那就是对我最有价值的那个点。
比如说,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看到了「以增进理解力为目的的阅读」这几个字,我便知道了应该将主要时间放在以增进理解力为目标的阅读上,因而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就要准备对自己的理解力有挑战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做「分析阅读」,针对这本书的主题,如果需要进一步拓展,则需要寻找关联的书单,去做「主题阅读」。
再比如说,我在看《卡片笔记写作法》的时候,我找到的最有价值的词就是「转述」,我看到网上很多人在评论说这本书怎么不好。但是我觉得只要抓住了「转述」这两个字,这本书就算没白买。「转述」的意思,就是用自己的话把书中原文再说一遍!在这个过程中,你经过了思考,达到了记忆的「必要难度」,因而就形成了长期记忆。整个卡片笔记法的精髓就在于此,至于其它的,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
还有一本,我之前也写过的,《纳瓦尔宝典》,全书的珠穆朗玛峰就是「复制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理解了这句话就够了。要做出「复制边际成本为零的产品」,要么是软件应用,要么是媒体,都需要「将自己产品化」,千锤百炼地打磨,经年累月的迭代。
所以,我的读书方法就是,找到最有价值的那个点,然后用这个点串成一条线,那么,这本书就是有收获的。
是不是每本书都能找到那个点呢?
显然不可能啊!
很多书读过大半,你发现不知所云,或者,一无所获。这大概有下面几种情况:
1. 书写得太差,逻辑混乱,条理不清。
2. 书的内容太浅显,你已经都知道了。
3. 书的内容太深了,完全在你的理解能力之上。
那么,针对前两种情况,直接搁置不去读就行了。
而最后一种情况,就要寻找同主题下内容更浅显的来读,比如科普书籍或者经典书的导读版。
03
阅读的意义
在我看来,阅读至少有三层意义:思维提升、内心充实以及个人成长。
首先,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认知水平,增进思维能力。比如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便是通过阅读学习各个学科中最核心的概念,总结汇聚而成。
芒格说,他认识的各行各业优秀的人,没有人不是天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
其次,阅读可以带来内心的宁静,毛姆说,阅读是一处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作家梁晓声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最后,阅读是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
黑塞说,这世界上的任何书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04
小结
阅读如同饮食,短时间之内,看不到效果。
但是,你所吸收的知识,会一点点地塑造你。
这就像你不记得两个月前吃了什么,但是,那些营养已被你吸收,成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