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十则(14)

2019-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吴九龙

一、痛苦&经历

       一个寓言故事:一只小壁虎被蛇咬住了尾巴,它拼命地挣扎,尾巴断了,小壁虎得以逃命。一位农夫见了,对小壁虎说:“你这可怜的小东西,刚断了尾巴,是不是很痛阿!”“来,我给你包扎上,这草药是止痛的。”农夫拿出一包草药说。“不,我很感谢这疼痛,因为是痛让我明白自己还活着,而且,你包扎了我的伤口,它怎样能长出新的尾巴来呢?”说完,小壁虎带着钻心的疼痛爬走了。

       启示:痛苦带给人们的不一定全是负面效应,有时痛苦是一种经历,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陷入在苦难中,一直停留在抱怨命运的不公和时不我待的环境,往往纠结于此带来的影响远远坏过事件本身带来的伤害。如果一直在痛了,累了,就该放下了;过往的苦痛全是经历和经验,体验了放下了,放下背上的猴子,轻装上阵,继续迎接丰富的人生,更多精彩,不枉此生!

二、外因&内因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牙齿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如何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走这种蝙蝠,蝙蝠却能够从容地吸附在马的身上,吸饱吸足才飞去。而野马却往往在暴怒、狂  奔、流血中地死去。

       动物学家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远远达不到让野马死去的,野马的死是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所致。

       关系中,有人会因为发生的一些事耿耿于怀,寝食难安,长久积压,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真正开心快乐的日子不多。其实,人生苦短,何必在无谓的“吸血蝙蝠”外因上暴怒和折腾,受伤害最大的还是自己;更多应在内因上体验和修行,面对问题,拥抱问题。

       身处和平年代的幸运,能真正伤害到自己的只有自己!像野马,如能平静面对吸血蝙蝠,就算给一块肉,蝙蝠吸一辈子都吸不完,能有多大破坏力呢?我自强大,汝能何干?

三、 认知&行为

        鹅喜欢攻击人,是因为鹅眼看到的物体要比其本身小很多,所以鹅眼看到的人,都是一些“小人”,鹅认为好欺负会发起攻击。由于鹅的这个错误判断,常常攻击人,也有了鹅屡屡被人踢的教训。

       高大的马,为什么能温驯地让人骑呢?有一部分是因马的眼情看到的物体比其本身大1.5倍左右,所以马的眼睛看到的人,都是高大的 “巨人”,马容易被驯服了。部分因为马的错误认识,马也被训化成为人类的家畜,成了古代人们骑马代步工具。

       启示:只有对事物有正确的认知,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

       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会不会在行为上也产生像鹅或马的失真现象呢?认知决定情绪,情绪影响行为,行为影响环境,好的认知带来愉悦体验产生良好行为提升和谐环境。反之:正能量环境影响正面行为带来开心经历提升思维认知。正向循环,能量愈高!

四、习惯与突破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几只蜜蜂放在瓶口敞开的瓶子里,侧放瓶子,瓶底向光,蜜蜂会一次一次地飞向瓶底,企图飞向光源。它们不会反其道而行,试试另一个方向。最后它们都困死在瓶子里。

       科学家又做了一次实验,这次瓶子里放的是几只苍蝇,环境一样,不到几分钟,几只苍蝇都飞出去了。它们多方尝试——向上、向下、面光、背光。它们常会一头撞上玻璃,但最后会振翅飞向瓶颈,飞出瓶口。然后,科学家解释这个现象说:“横冲直撞要比坐以待毙高明得多。”

        遇到以前没有经历过的困境时,打破固定性思维,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多方尝试比墨守陈规更能出奇效。

        试想想:如果人类没有突破的思维,社会不会进步如斯!当然二八定律,少数人具有创造性思维。要培养我们的孩子也具有创造性思维,在未来社会更具有竞争力,父母最起码需要了解创造性思维,能具备言传身教给孩子更好!

五、外力&内力

       一对夫妻逛商场,妻子看中一套高档餐具,坚持要买,丈夫嫌贵,不肯掏钱买。僵持了一会,夫妻俩没有人肯让步。店员一看,悄悄对丈夫说了句话,丈夫一听马上掏钱买下了。是什么让他立马转变了?

        店员对丈夫说:“这么贵的餐具,你太太是不会舍得让你洗碗的。”

        启示:思维决定行为,站的角度不同,看问题思维就不同,行为也就不同。 

       强扭的瓜不甜。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心说是为孩子好,可是往往孩子却不领情,甚是头疼;究其原因,更多是父母的角度,满足父母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没有站在孩子角度,想想孩子兴趣什么,需要什么?父母不妨放缓节奏、蹲下身子,平等交流、换位思考,调动孩子的内在动力,孩子在自主、自发、自由的状态下可说是最好状态,身心合一、发挥潜能、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六、 赢了&赢得

        一班女生公开投票选班花,相貌平平的小美发表演讲:“如我当选,再过几年,在座姐妹可以向自己老公骄傲的说,上大学时候,我比班花还漂亮!”结果,她全票当选。

       启示:说服别人支持你,不一定要证明比别人都优秀!也可以让别人觉得:因为有你,他(她)们变得更优秀更有成就感!不是赢了对方才好,赢得对方更是智慧!

        两性关系中,学会示弱,成就对方,给足对方面子,多用心加感性,而非用脑全理性,让对方觉得你很需要他,你能抓住他的心,四两就能拨千斤。亲密关系更好,沟通效果更好,事情处理更顺!

        亲子教育中,聪明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装傻。不是父母最能干,让孩子来崇拜你,而是父母是捧哏,孩子是逗哏,主角是孩子而非父母,光环和担当也更多是孩子来承受,父母做为配合者和提醒角色即可,这样家庭培养出的孩子会成长得更有主见和责任!

七、 鹦鹉&乌鸦

        鹦鹉遇到乌鸦,笼中的鹦鹉安逸;野外的乌鸦自由。鹦鹉羡慕乌鸦自由,乌鸦羡慕鹦鹉安逸,二鸟商议互换。乌鸦得到梦想的安逸,但难得主人欢喜,最后抑郁而死;鹦鹉得到希望的自由,因长期安逸,不能独立生存,最终饥饿而死。

       做最好的自己,不要羡慕别人的幸福,也许那并不适合你。

       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羡慕别人的生活,或许别人正羡慕你的生活。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能把难念的经念好,念出正经的效果,要不智者,智慧可说是习得的,多学习提升眼界和认知,精神更富足;要不是愚公,具有自愚自足的精神,知足常乐,把柴米油盐活出平淡是福的人生境界!

        针对孩子教育,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对比;孩子借由父母身体来到这个世界,有其自身的生活和意义,父母只需引领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绽放孩子自己独特的生命,而非父母希望和安排,因为那是父母的需要,也许并不适合孩子!

八、贫穷&给予

       穷人问佛:我为什么这样穷?佛说:你没有学会先给予别人。穷人:我一无所有如何给予?佛:一个人一无所有也可以给予别人七种东西。颜施-微笑处事;言施-说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对人和蔼;眼施-善义的眼光给予别人;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施-即谦让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

        不是有了才能给予别人,而是多帮助别人给予别人才能多拥有,这也是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律。

        常听夫妻关系中,争执较多的是:“是他的错,他不先改变,凭什么我先改变?”“他不对我好,我怎么可能对他好”……愈是困难多,愈是关系差,更应该从自我做起先给予,先改变,给予七施,试试吧,真正地用心体会:施比受更幸福!效果也更如人意!

       针对孩子教育,同样的,不看成绩,不问结果,用心给予你能给予的爱,无条件地爱会让孩子更自信!不注重成绩反而孩子成绩会提升!

九、旧习&新生

       一个小故事:

      “你为什么一直喝酒呢?”小王子看见一个酒鬼一直在喝酒就问他。

      “我喝酒是因为我对自己很失望。”酒鬼回答道。

      “那你又为什么失望呢?”小王子继续问道。  

      “因为我觉得我很失败。”酒鬼回答。    

       小王子关心地问道:“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很失败呢?”

       酒鬼垂下脑袋说道:“因为我酗酒。”    

       小王子迷惑了,自言自语地说道:“这些大人真奇怪。”他摇摇头带着不解离开了。

        是的,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一直在重复着这种看似有原因实际很荒诞的行为吗?让自己陷入在一个死循环里,不是无法自拔,更可能是自己从内心不想出来或不愿付出。

        人们在家庭生活中,面对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开始不自觉陷入原生家庭的烙印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有时也挺痛恨和后悔自己的不当言行,也想有所改变,但又不愿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成长,或往往归因是对方不好才引起冲突,以让自己内心好过些,自己无责无须改变。

       改变是需要勇气的,跳出旧习循环的圈圈,就有可能不再重蹈覆辙,旧人新生!

十、表相&实相

       有看过徒手入油锅而手不伤的戏法吗?如何做到的?

       锅中分上油下醋两层。醋不溶于油,且密度较油大,故醋沉于底,沸点也远比油低,与体温相当,加热时,醋率先沸开,翻滚并催动油沸,而传导给油的温度也只是略高于体温而已,掌握好时机手入油锅而不会受伤缘于此!

       人们有时不要被表相所迷惑,尽可能看到表相背后的实相,只有这样,才能趋近于事实和寻求适合的解决方案!

       亲子教育中,父母有时会被孩子的不当行为气疯,就行为纠错和矫正,孩子小时有时也有效果,但往往孩子又出现其它偏差行为,烦不胜烦。其实这也就是孩子问题的行为表相,深层次是孩子的心理动机驱使,不从实相着手,而仅从表相行为解决,问题实相没有看到解决,孩子可能屈服短期有效,但还会出现其它偏差行为。正确地是:透过孩子偏差行为,深层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机,从根源出发,就像一根树,根歪了,树干会长歪,只是在已长出的歪树干撑拉作用不大,最好是从小让根正,更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