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间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历史

67 黄老术

2015-06-03  本文已影响14665人  41da02806815

上一篇我就讲过了,这一次讲“道”,不要带一点儿虚的东西。

当把“道可道非常道”那一些东西剥离开之后,真正用之于实践的道家理论,究竟是什么呢?

我在前面提到了,是“黄老之术”。

黄老之学在汉朝初期非常兴盛,所谓“文景之治”基本是这种学派的产物。黄老之学尊黄帝和老子,与道家的另一派老庄之学不大一样。并且,真正有用于政治实践的道家学说,基本也就是这一派了。在汉初,黄老之学的学者都是可以在朝为官的,给人当个幕僚参谋什么的,生活得很滋润。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人的生活突然没了着落,就下乡给人家占个卜看个病什么的,做方士。直到发展出后来世俗化的道教。

我们还是先来谈一谈黄老之学再来具体讲董仲舒给出的“道”。

关于汉代黄老之学大兴的源头,可能跟我们最开始讲的乐毅还有点关系。

我们在最开始讲乐毅时就讲了乐毅在打完齐国之后的遭遇,他跑到了赵国,还与燕王互来书信,直至使自己同时成为燕赵两国的座上宾,后半生过得还算舒服。但赵国收留乐毅也不是白收留的,虽然乐毅最后也没为赵国做什么事——我觉得赵国也根本不放心再让乐毅带兵——后来赵国与燕国发生冲突,赵国派廉颇出战,燕国理所应当地输了,自家大将乐乘也被俘虏了。在燕国的乐间之前就劝燕王别跟那群赵人打,现在可好,输了吧?这时乐间一看自家兄弟被俘虏了,自己在燕国待着也没什么意思,也就跑到赵国去了。这乐间就是乐毅的儿子。后来乐乘就成了赵国的一员大将,第二年跟着赵国回头就开始攻打燕国。

只是,没过几年,风云突变,赵国就被秦国灭了,天下一统。

在这之前,乐毅的族人嗅觉灵敏,在赵国被灭之前就逃到了齐国的高密。这些乐氏族人中间有两位,乐瑕公、乐臣公,就精通黄老之学,还凭这一肚子学问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大学者——这或许就是汉代黄老之学兴盛的源头。

司马迁在《史记·乐毅列传》里谈到过这位乐臣公的传承: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乐臣公的祖师爷叫河上丈人,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人。河上丈人这一脉似乎都是单传,这位祖师爷教导了安期生,安期生又教导了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数一数,到乐臣公这里刚好是第五代。乐臣公再往下传,是一个叫盖公的人物,这时候楚汉之争基本也有结果了。

再过没几年,汉朝建国。后来刘邦有一次经过赵国,突然想起当年那位名动天下的绝世将军乐毅了,回头就问部下,这乐毅还有后人在世吗?就听有人回答,有。

这位乐毅后人叫做乐叔,当即就被封在乐乡,为华成君。

这才是真正的拼爹啊!

我们回头看这传下来的黄老一脉。

河上丈人到底是谁,众说纷纭没人知道。后来道教的神仙“河上公”即以河上丈人为原型。他传下来的书只有一本《河上公章句》,是为《老子》做的注。应该是最早的《老子》注了。

这里讲一个题外话,古时的治学大家想要有政治话语权,最为快捷的方式就是给经典做注。如果你的注受人赏识了,那基本上这辈子衣食无忧,再好一点的就名动天下。这个做注的行为,就是在控制经典的解释权——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你对比一下西方教会在宗教改革之前把控圣经的解释权就可以了。不过我在这个题外话里想讲的不是这个,而是一种更为高明的掌控政治舆论方向的方法:有人根本不屑于控制什么经典解释权,人家直接伪造一本对自己有利的经典出来。比如《尚书》里的一堆篇目,基本能确定是后人伪造——这种政治手段实在高明。

河上公也有一堆后人附会的神话故事,比如汉文帝遇河上公,被授神书……总之很扯,就不摘出来浪费大家脑细胞了。

我们已经提到了乐臣公传黄老之学给盖公——这姓念ge,你可以想想《秦时明月》里酷炫的百步飞剑那大叔。盖公是真正把黄老之学在汉初发扬光大的。

是这么回事: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叫曹参。《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他的功劳:

参功: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

反正是个挺厉害的人。

不过现在天下已定,不需要再领兵打仗了,就有一些军官转成了文职。这位曹参就是其中一个。于是在汉惠帝的时候,他就被任命为齐宰相,管着齐七十城。《史记》中是这么记载他的这段经历的:

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於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他搞打打杀杀的干活挺合适,但治国实在苦手。但不怕,因为他还是个学习型人才,不懂就找人问。

于是一到齐地,就把当地的能人长者全找来,开政治协商会议,想让大家出主意,到底怎么治理好呢?齐这地方能人多啊,曹参一放出消息,立马就来了百十号儒生。本来曹参还挺高兴,人多力量大,这么多牛人来出谋划策还怕治理不好这七十来个城?

但他没想到,这群儒生们一个个都跟现在的经济学家似的,相互辩论起来没完没了,十个人至少就有十一种意见——至少有一个自己就持相反的两种意见。一来二去把曹参搞得烦得要命。

这时候,他听说齐地有一脉黄老之学的传人很厉害,叫盖公。就重金把他请来,于是听了盖公一番讲,实施之下,天下大定。

不过我觉得,这并不能代表道家就牛儒家就不牛百来号儒生打不过一个盖公。你要是换一换,请来一两百个道家学者互相辩论,再来一个儒生单单讲道理给你一个人听,选哪个也还真不一定。

我们来看这正统道家的学者都是怎么考虑治国问题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