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高考作文题中的历史

2017-06-07  本文已影响271人  f0d98074f9be

我国的高考制度从1951年开始推行跨区统一招生考试到如今已有66年,关于1977年到今天恢复高考40周年的话题,媒体已经有很多报道,我们今天跟大家聊一点别处不常见的东西,那就是从1949年到今天,高考作文题目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在说这段历史之前,咱们先来看一下刚刚出炉的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应该说,今年作为全国统一命题的继续,各省高考语文题目的重头戏仍然是体现对现实的关照,比如全国I卷的“从一带一路、大熊猫等12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来向外国人介绍中国”,北京卷的“说纽带”(这个题目平易近人,现实角度可以从一带一路切入,文艺角度可以从鸡汤哲理入手)和“给共和国拍照”等,由于时政大事多,通过开放式的选择来力求出题的广度。

另一个命题大户就是哲理鸡汤类,今年全国II卷要求从给的六句诗句中选出两三句来立意作文,这个难度比I卷要高,因为提供的诗句虽然比较简单通俗,但是要求从中提炼出相似或者相关的两三句来统一一个主题作文,高考学生普遍对于联系的观点等辩证思维能力把握不足,这个题目想写好可不容易。上海的作文题目是预测、江苏的是车来车往作文,这些都是在关照现实基础上让考生熬鸡汤。

我认为最惨烈的作文题目就是四川的围绕恢复高考四十周年展开写“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材料中涉及了一些对高考40年历史的把握和提炼能力,这俩能力并不是每个高三学生必须或者应该掌握的,而且大部分考生对高考的直接观感全部来自亲历的这一次,不应该让考生在第一科目开始时就搞出总结,就好比百米飞人博尔特在跑一百米的90米处正在发力冲刺的时候冲上来一群记者围着问“你参加百米比赛有何感想”,这作文可不好写。

刚才我们分析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下面咱再回到起点,从1951年的那个夏天说起。

二选一作文题

1951年教育部首次推出跨行政区的各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这也是高考制度的雏形。这一年的语文作文题,首次采取了两个题目二选一。一个是《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这个题目在今天的考生看来可能要崩溃,因为现在考生绝大多数是高中生,写课外的工作很可能就是做学校或者社会的志愿者\义工、帮助家务或者孝敬老人等等。但是同志们哪,第一次统一高考是在1951年,那时候参加高考的考生,相当一部分是从军队、机关中抽调出来进高中补习文化的干部人员,这些人都有相当长时间的工作经历,上过战场的都不意外,这个题目明显是考虑到了这一点。二选一的另一个作文题目是《论增产节约的好处》,当时,鞍山钢厂的增产节约模范工人孟泰已驰名全国,一场全国范围的增产节约运动正在酝酿之中,作文题目也明显吸取了这一点。

从1951年起,二选一的作文题成为高考语文试题的主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二选一的作文题,高考作文“力争让每一个考生有话可说”的命题原则逐步确立了起来,一直影响到今天。

1952年,教育部发文正式确立了全国统一高考。这一年的题目当然还是二选一。题目之一是《记一件新人新事》,这一年里,我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新中国的“新”已经不局限于某个器物某个事件的新鲜,而是整个社会面貌的“新”,《记一件新人新事》正是对时代风貌的反映。另一个题目是《我投入祖国怀抱》则紧扣时事,从新中国成立到1951年底,正是中国海外留学生回国的高峰期,朱光亚、梁思礼等一批杰出人才相继回国。同样是从1950年到1952年,美国正处于麦卡锡主义盛行之下,实施了对我计划归国人员进行了包括人身监视在内的各种强制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投入祖国怀抱》这个题目的出台就很有意思了。

1953年,高考作文题依旧保持了双题目,《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命题依旧保持着一个顾及年龄较大的培训干部、一个顾及应届考生的模式。

难度开始上升

从1954年开始,随着地方及军队干部委培任务的陆续完成,高考制度终于变成了主要面对应届高中毕业生的考试,在这种情况下,高考作文题从双命题变成了单一命题为主。

1954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这个题目看似谈的是志愿,实际有非常明确的现实关照,这是因为,前三年的高考实践,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对新生的统一分配比例较多,结果一些考生在高考被录取后所上的专业不符合自己之前填报的志愿,因此就不去学校报到,还有人在报到后私自离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无必要浪费。

在随后的几年中,《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1955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6年)和《我的母亲》(1957年),开始逐步扩展单一命题类作文的考察宽度。比如《母亲》一题,人人都能写母亲,但是要写好母亲那需要极高的水平,这实际是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高考录取率下降,高考作文题的难度也随之提高。

1958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史无前例的三选一:《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记整风运动中的一件事》,几乎囊括了1958年的重大事件,这也源自于高考作文题贴近时事的传统。随后1959年的高考作文题是《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1960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大跃进中的新事物》二选一。这三年的作文题都与现实关系紧密,考生们相对比较好写,这也是这几年录取率相较前几年有所回升、高考作文的选拔难度降低的结果。

1961年的作文题目是《我学了毛主席著作以后》《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二选一,千万别小看后一个题目,这个题目能出现,本身就代表着一个事实:从这一年开始,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学生结束了高中教育,正式参加高考,当年的革命同志已经成为后来者眼中的先辈。1962年高考作文题目是《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1963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五一”劳动节日记》,1964年高考作文题目《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1965年高考作文题目《谈革命与学习》《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二选一,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命题视野不仅关注国内发展,还开始关注国际事务(抗美援越)。

恢复高考,恢复难度

1966年高考中断,1977年恢复高考成为举国关注的一件大事。由于文革十年中全国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因此这一年的高考是由各地分别命题的。

虽然是各地分别命题,各地高考作文依旧保持着与现实紧密联系的传统。陕西的作文题中有一道是《致全国科学大会的一封信》,山西卷其中一题是《为四个现代化做贡献》,内蒙古卷的是《谈实事求是》,都紧密结合了当时的时代主题和年度大事。此外,由于1977年有全国规模的学雷锋活动,这一年就有三个省的作文题是与雷锋有关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最“穿越”的作文题当属河北卷的《我将怎样度过今后不平凡的二十三年》,从1977年直接展望到2000年的世纪之交。

1978年,全国统一高考正式举行,高考作文题实现了统一命题,这一年的题目是把《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缩写成500至600字的短文。

1979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是“将《第二次考试》改写为一篇《陈伊玲的故事》”,《第二次考试》是作家何为发表的一篇小说,内容是讲述女青年陈伊玲参加音乐考试意外发挥失常,评委苏林经过调查发现,陈伊玲的失常是她身为共青团员主动参加了台风抢险救灾,因而决定破格录取。这个题目中既包含对党员团员的要求,也涉及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还包括道德要求和社会风貌的体现,一方面让考生有话可说,同时无形中也提高了难度。高考作文题的难度上升,主要是因为文革十年期间积压考生过多,导致参加高考的学生过多,录取率一度降低至6%以下,作文题目只好提高难度。

1980年高考作文题是就著名画家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写一篇文章。这是高考作文题中首次出现西方文化因素。

议论文时代

1981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提供一则短文《毁树容易种树难》,开启了高考中寓言类材料解析作文的先河。1983年高考作文题则是1981年高考作文的更进一步,要求考生根据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写议论文。此后作文形式上继续创新,1993年出现了说明文,1998年出现了大作文之外的小作文。

同时,紧贴实事的作文命题传统依旧坚持。1985年的作文题“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应环境污染问题”和1986年的作文题“阅读《树木·森林·气候》”都是紧扣新时期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而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高考作文题一改过去命题作文一统江山的局面,根据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成为主流,10年时间里议论文题目出现了8次之多(单独的记叙文作文题目只有1994年的《尝试》),内容上从“论近墨者到底黑还是不黑”(1991年作文题)到“乐于助人是好事,为什么有人悄悄走开”(1997年)再到“坚韧/战胜脆弱”(1998年),逻辑思辨的意味越来越浓。当然,随着思辨性加强,高考作文的难度也不断提升。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9年的给材料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虽然这道高考作文题依然是议论文,但是经过之几年实践,作文是否跑题已经不再是评价作文分数高低的最重要标准,考生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因为跑题而获得极低分数的情况大大减少,相应难度得到降低,这也与当年的高校扩招有关。

再求新再求变

2000年,新世纪伊始,全国高考作文题是一个话题作文:《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写一篇文章》,相比给材料作文的固定论证方向和路径,话题作文的内容涵盖极大,观点要求宽松。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给材料作文逐渐让位于话题作文。考生以前面对给材料作文时,一旦对材料理解偏差,很可能跑题得低分甚至零分,而话题作文只提供多种角度却没有诸多限制,因而更利于考生分数就相对稳定。

新世纪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各省自主命题的再度回归。从2004年到2016年的12年间,全国有多个省市开展了自主命题,这种情况一直到2016年才再度重新向全国统一考卷方向改革。在这12年间,各省市区自主命题的作文题更是异彩纷呈,从蝴蝶翅膀原理一路探讨到爱迪生怎么看待手机。在这个过程中,给材料作文于2005年开始重出江湖。这一次,给材料作文的回归是升级的:一是新的给材料作文具备了更多古典文学要素,经常带着古诗文名句冲向考生;二是这些给材料作文变得内容更广泛,尽量让不同知识背景的考生能根据同一个材料写出多种不同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今天,6月7日,我们这些写过或者读过甚至出过高考作文题的人,共同见证新的高考作文历史的新一页。

     ---------------------------------------------------------------高考趣史---彩蛋分割线-----------------------------------------------------

40年前的高考补习班

1977年的高考,也出现了高考补习班,但是大部分都是学校办的,由于报考的人太多,补习班根本满足不了需要,当时甚至要“走后门”才能搞到参加补习班的“门票”,并且进了文化补习班也麻烦:由于1977年高考在考前没有考试大纲公布,等于没有划定考试范围,也没有紧贴考试的复习材料,进了补习班,同学们才发现老师和自己一样,都不知道如何备考,老师们和学生们在补习班里实际是一起学习的,大家拿着从十几年前出的教科书到最新的教材,五花八门什么都有。“猜考题”成了当时不少人课下的讨论话题。

如果想看彩蛋没看够,想看更多的内容怎么办??

只要你在【BT历史零售】公众号 主页回复:高考,就有更多小故事等着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