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收录专题内部会员专题(齐帆齐)简书会员专题(蓝胖说说)

你好,「画地为牢」又认识一次啦

2023-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逸二逸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不同语境的再见面

最近在看1994年出版的《封神演义》,从老妈的床头顺走的。

发黄的纸页,褪色的书戳,独特的书味,都在发散着岁月的魅力。

自从有了网购的便利,买书就少了一道,个人挺喜欢的仪式感——盖书戳。

小时候,去书店买书,付完钱后最期待的就是,书店人员翻开书的最后一页,戳上一个或红色或紫色的书店印章。

这个印章代表着,这本书从此就是我的啦!

不对,现在即便不网购,书店里的书大多也是用塑料纸封塑好的。别说盖戳了,有时候想试看一下内容,都得问工作人员,有木有试看版。

随着数字化记录和监控之类系统的完善,这个戳,不知何时早已淡出江湖了。

每当看古人写的书,即便已经去繁化简,还是有很多不认识的字,需要一边看一边查字典。

老妈对此表示:多此一举,看下去对比上下文不就知道了吗?

我表示疑惑,那字是名称,不懂意思如何能明白上下文?

老妈不以为然地一笑,

“一点儿也不妨碍看下去啊。”

好吧,本人语感甘拜下风!

网上说有一种叫“曼德拉效应”的现象,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个字、或者一段画面,现在种种迹象都实锤着跟我们记忆中的不一样。

仿佛,我们脑子里的那段记忆,像做了一个真实得可怕的梦一般。

我在这版《封神演义》里,给我妈找到了一处相似的情景。

这个字进化了

书中的那个字,不管我怎么写,它都会出来“进化”后的版本。根据书中上下文意思,再看词典给出的释义,让我觉得它们就是同一个字。

虽说,一直都知道我们现在用的汉语还在变化当中,适应着变化着的社会。但这一下子,让我猛然惊觉。

或许,之前的种种“实锤”,还真不一定就是我们的记忆集体偏差了。

到底有多少字,多少诗词,多少我们“以为”的记忆,我们没有留意到它们的变化呢?

还有,我发现自己对一些词,已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却一直没有去词典里查释义,也没有去好奇一下它们是怎么来的。

画地为牢,我就认定人家是带有束缚、没有创新、不敢跳出舒适圈的有点儿颓废的词。

《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

在地上画一个圈儿当作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之内活动。

百度汉语说它的出处是: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原来,它本身是一种惩罚。

这么看来,这个词身上的阳光色彩,有点儿少。好像它出现的地方,多少带着点阴天的感觉。

突然产生对一个词语的好奇,肯定事出有因。因为,它也出现在我正在看的《封神演义》当中。

而它出现的地方,让我第一次对这个词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前情提要,有一个樵夫名叫武吉,与正在垂钓的姜子牙在山间相遇。武吉开始对姜子牙态度不大好,尤其对于姜子牙说自己进城会打S一人,极为生气。

武吉挑着柴进城,遇上文王姬昌出城。人多拥挤之间,没想到只是把担子换到另一边肩头,没成想这一下子竟误杀了门军。

文王下令,把武吉就地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关起来了。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如果就这样没有官兵看守,越狱的难度貌似不高,反正西直门三太子萌兰对于这难度,肯定是不放在眼里的。

书中下文展开解释道:

纣时画地为牢,止西岐有此事。东、南、北,连朝歌俱有禁狱。惟西岐因文王先天数,祸福无差,因此人民不敢逃匿,所以画地为狱,民亦不敢逃去。但凡人走了,文王演先天数,算出拿来,加倍问罪。以此顽滑之民,皆奉公守法,故曰“画地为狱”。

除了西岐,其他地方都设有监狱。西岐无需这样,只需画地为牢,关在里面的人也不敢逃。因为谁也逃不出文王的“掐指一算”,一旦被抓回来,罪责加倍!

原来如此,「画地为牢」在这里彰显的是文王姬昌的个人和治国能力呀!

在这里,「画地为牢」一下子就浑身发光了!

真有趣,扔到不同的语境中,词语就散发不一样的魅力。要不说,文字吸引人呢,惊喜不断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