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孩子母亲反思:生活在虚假自我中的父母,不能养育真实的孩子

2022-11-17  本文已影响0人  郁金香抗抑郁

本篇作者 | 静空灿烂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插图来源 | _mytuesday

当值编辑 | 玄鹤

今日导读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当家长不能准确认识自己的真实状况,接纳真实的自己,坦然地面对自己,孩子也容易迷失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中,出现厌学、网瘾、叛逆、抑郁等问题。

而只有家长走出恐惧和为此构建的虚假的自我,与孩子进行真实坦诚的交流,放下对孩子的控制,转而支持发展孩子的体魄、情感和心智,孩子才能顺利开花结果、适应社会。

本文作者,是一名抑郁休学孩子的母亲,因为孩子的成长问题,她开始了持续的自我成长和学习,今天的分享,是她基于美国沙法丽·萨巴瑞博士的畅销著作《家庭的觉醒》一书,对父母虚假的自我与孩子的成长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的一番深入思考。

非常感谢郁金香启航读书会和亲爱的家人们给我这个机会,使我得以完成人生第一次领读。

10月25日晚上,我们共读了美国沙法丽·萨巴瑞博士的畅销著作《家庭的觉醒》第三部分《了解我们的反应机制》,里面一共有三章内容:养育真实的孩子、我们反应背后的真正驱动力、从恐惧走向觉醒。

现在,我将结合我自己与孩子相处的经历,对本书内容进行思考与剖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虚假的自我,不能养育出真实的孩子

身为父母,面对孩子的种种言行,我们的反应机制是什么?

作者认为,很多父母长期生活在虚假的自我中。

生活在虚假自我中的父母,他们养育的孩子成长在充满了被污染过的情感能量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父母的能量没有与孩子的需要调和,而被一大堆来自自己过去或文化的声音、信息和想法搅得一团糟,这些东西常常与我们眼前的孩子无关。

如果家长无法与自己真实的一面保持一致,而是被前人或社会的不觉醒意识所塑造,他们会把这些信仰投射到孩子身上。无法看到孩子的真实模样,只能盲目地按前人的教条去反应,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正在这样做。”

虚假的自我不能养育真实的孩子,迷失的自我会带着孩子迷失在他们的生命里。

为什么会这样?按照作者的观点,我们所有的反应机制,尤其是我们对孩子的反应机制,有基于文化和家庭形成的信念的因素,而最根本的潜在的情绪动能是恐惧,所有一切负性反应都可以归于恐惧。

恐惧是我们每个人生命里最根本的暗流涌动的一种情绪动能。它和当下的人与事完全无关,却一次次地从过去,经由当下,流向未来,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地潜藏在我们的反应机制里,不动声色悄无声息地左右着我们的命运。

它有很多幅面具,所以不易察觉,例如愤怒、沮丧、虚伪、控制和悲伤,衍生一系列掩盖它的反应,包括从自我怀疑到伤害他人、挑剔自己和别人,导致我们对自己和他人怀有虚假的想法,“我不够好”“我的孩子太失败了”“我无力改变我的生活”等等;它可能与过往的创伤、原生家庭、社会生活中的习得、传统文化等等有关,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认识到、意识到、觉察到这种恐惧无所不在,从恐惧走向觉醒,是作者为我们指出的一条觉醒路径。



由此,我联想到关于孩子的两件事

如何更直观地理解我们的反应以及反应机制,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剥开自我的“虚假性”,找到真实的自我?在学习中,我联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两件小事,领读时,我敞开自己与大家作了分享。

2021年11月,孩子在家休息一年半后第一次复学,情况非常好,我也很欣喜。孩子复学前,曾半夜找我谈心,提出成绩不好怎么办?孩子爸爸和我共情他以后,提出我们的想法给他参考,如果把复学和成绩好这两件事分开来看,复学这件事更难,价值更高。

我也经常跟他讲,每到复学季,复学的孩子和家庭总在经历各种艰难,大家都很不容易,大家都在努力当中。

孩子一次小考后,成绩不错,非常开心,突然提出要我到家长的聊天群里作复学分享。

我一愣,以为他是随便讲讲,开玩笑的,也没放在心上。以下是我们的对话经过:

我:别人家孩子情况不太好,我们这样去说,会不会让人家难过?

孩子:为什么大家困难我们去讲,别人就一定会难过呢?你为什么不觉得别人会高兴,这会带给别人信心呢?

我:大家都是吃药的,我们没有吃药,吃药这个事也很敏感,我怕大家听了烦心添堵。

孩子:正因为大家都吃药,我们没吃药,更要跟大家说说。如果孩子实在不想吃药,就请他们不要再逼自己孩子吃药了,这并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之后,他又多次问这个事情,看到我一直有顾虑、推托,他非常愤怒,走进自己房间,把门重重摔上,留下孩子爸爸和我面面相觑。

我们一直有一个底线原则,只要不违法犯罪、不害人害己,尽量尊重孩子的决定和意见。但这个事我还是有点想不通,因为一定程度上,这个事违背了我为人处事的原则。

有三个原因:一是群里大家非常困难,我们去讲可能会让别人难过;二是大家都是吃药的,我们没有吃药;三是才刚复学,不能把话说得太满。我觉得这也没有什么错呀,为什么孩子不能理解呢!

这种思虑,一直延续到有一天,我突然联想起大概十年前的另外一件事。

孩子小时候喜欢下围棋,经常去参加各种比赛,赢了就跑出来,大声说妈妈我赢了,并指着低着头走在前面的小朋友。我立即上前制止他,告诉他赢了棋不要那样当众大声说,输棋的孩子以及家长都会很难过的,因为别的孩子赢你的时候,妈妈也是一样的,也会很难过。孩子从此以后,赢棋再也没有大声说过,大声笑过。

这件事情,在孩子才生病时我就反思过,当时还感觉很心痛。别的家长可能是对孩子负面情绪打压比较多,比如孩子生气、发火,就要被批评,不许孩子哭,男儿有泪不轻弹等,而我是压抑孩子胜利成功时开心喜悦的表达。

当时我就反思,孩子比赛输棋了,我难过,他要照顾我的这种情绪,就已经很夸张,他赢棋了,别的小朋友和家长会难过,他也要照顾这种情绪,这是不是有点过了?

现在,把前后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我隐约感觉到,我反思了没多久,又在用同样的模式面对孩子同样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可能关乎他的价值感和自信心。

对孩子的这个行为和内在动机需求有了一定理解之后,我按照他的意思,在以前的聊天群、郁金香一阶的共修群里,都做了复学分享,一直分享到《和你有约》,分享到启航读书会,分享到今天。

找到理和事的同理相通之处,运用书本的知识体系联系实际对照梳理,指引我们自我探索的方向和可能性,这是通过读书为我们的实际生活带来帮助的一种行动思路。

我们再来看一看事情的整个过程,用书里的观点来梳理一下,什么叫做生活在虚假自我中的父母,无法养育真实的孩子?在我的这个案例中,我们来看一看,是不是真的是这样。

1、孩子作出真实的表达:想要我到原来聊天群分享复学情况;

2、得到我作为家长以虚假的自我作出的回应:心里不愿意,各种推托;

3、孩子长期与家长虚假自我进行回应和互动:孩子成功胜利时开心喜悦的自然表达和表现,常常被我压抑;

4、孩子逐渐形成相应的、非自然选择的模式:孩子变得内向、低调、不张扬、不表达、不表现、不自信。

透过孩子,我看了自己虚假的表达

剖析到这里,我还是有一些疑虑:书上说我们作为家长长期生活在虚假的自我中,那我就一定是虚假的自我吗?

我的学习方法是,书本上的知识提供了一些可能性和方法论。我要进一步反诘思辨,探索孩子和自己的真实性,以及我们深层次的内在动机需求。

* 第一个反诘:孩子的表达真实吗?真实。

作为一个一复学就回到原来所在的名校并且马上面对中考的孩子,只和同班同学作对比的话,他苦死苦活都找不到任何价值感。孩子要到家长聊天群中分享自己的复学情况,我后来理解,这是他在建立价值感,并寻找学校以外的参照系。

孩子的表达、内在需求动机和复学困境是一致的、契合的,是孩子本能地寻求良性发展的智慧选择和真实表达。

* 第二个反诘:我的反应真实吗?不真实。

我不愿意去分享,三个原因之前已经说过。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这不过是人之常情,至多是我有一点讨好型人格。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会怎么看呢,或者家人们听到这里,会怎么看呢?

不论怎么说,怎么看,孩子复学及复学分享这件事情,与可能会让别人不舒服这种预测,我在实际行动上选择了后者,我为了顾及后者而放弃了前者。

那么,我们又反问,这是一种真实的选择吗?肯定不是啊,所有经历过休学、复学的家庭,都非常清楚孩子复学这件事的艰难及其价值。反问到这里,我都有点不敢相信,我居然这么言行不一!嘴上口口声声说着你很不容易,那么难你做到了,这非常了不起,实际行动却相反。

随着一层一层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我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存在一种恐惧,我特别害怕、特别不愿意伤害到别人,哪怕只是有可能会让别人心里不舒服,我都尽量避免,这仿佛是我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核心动机。

剖析到这里,我清晰地看见了:我的内心其实非常肯定孩子复学成功这件事,但却因为恐惧伤害到他人,作出了“虚假”的回应——阻止孩子做成功分享,这是一种不真实的反应,而这种反应,伤害压抑了孩子的真实人格。

* 第三个诘:我的反应机制,真的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和伤害吗?

对于成年人的固有思维如何无意识地限制压制孩子天然的成长,我之前也有一些体会,也写在打卡日记里,对这个过程是如何运行的,这次我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考。这一部分是我这两天看了这本书,和我爱人讨论,慢慢体会到的特别重要的收获。


向孩子的真实表达学习

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无论参加围棋比赛,还是复学后,身心工作机制的调适、认知的不断调整以及价值感的建立和重建,并不是家长几句空洞的话语就能够帮助他全部完成的。

孩子面对自己的现实场景,学校、学业、老师、同学、中考,有一个点点滴滴的“行动、获得反馈、获得正向肯定和强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对所有的孩子尤其我们的孩子来说,除了学校的学科学习以外,还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命学习、生活学习,逐步找寻和形成多元化的实践体系、参照体系和价值观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知情意是层层递进、渗透升华的。意志品格的塑造培养,需要情绪情感能量的助推。情绪情感能量的释放,若长期被我们家长压制和阻断,孩子便无法从现实的成功里形成价值感和自信心。

也就是说,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自信心,什么是价值感,或者说,我们大人也都不知道什么是自信心、价值感,做一件事情,做成了,做好了,高兴了,被肯定了,以后就会很愿意做。反之亦然。

意志品格层面的东西,是水到渠成的,要有源头活水。源头就是生活、生命、行动和实践,活水就是流动的情绪和情感。

可见,在自我成长出现问题的孩子的生活和生命系统里:

孩子是智慧和现实的,家长是虚幻和空洞的;

孩子是觉醒和犀利的,家长是陈旧和僵化的;

孩子是洞彻的,家长是迷失的。

很多东西我们体会不到,就允许和尊重吧,就向孩子学习吧!让我们对孩子说一声,谢谢你,学到了!谢谢你,把我带到这里来!


原来孩子,是来唤醒我们的啊!

就像弗洛伊德把人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被压抑的性欲望,把人一切反应的内在情绪动能都归于恐惧,我个人理解,这也是归类、追因和溯源的一种方式和角度,并不绝对,但值得去尝试。

我为什么那么不愿意伤害他人,或者可能会伤害他人的事,仅止是可能,我都会非常地不愿意去做,这也是基于何种恐惧吗?我这样深挖下来,还是有一些收获的。比如:

1、因为曾被深深伤害,所以我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信条。

2、因为深爱的人——我的妈妈,被伤害,这种伤害一生都无法弥合和挽回,最终她带着无法原谅的伤感离世,所以我选择人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甚至因为疼惜妈妈发下大愿:愿你一生所受苦,我从不曾施与人。

3、关系中所有的冲突和伤害都是很难挽回的,这是我原生家庭几十年的关系模式带给我的观念,或者说恐惧,而我忽略了一点,良性的冲突并非如此。

4、人的嫉妒心非常可怕,要尽量少说、少出头,避开被人嫉妒所伤的可能,这是我在社会生活中习得的。

曾经被深深伤害的感觉,使我推人及己,推己及人,形成了“对人,善待不伤害”的人生信条。这使我实现了知情意的内在和谐和逻辑自恰,这些年不管经历什么艰难,我始终保有坚定的信念,从未动摇过。

或许,我只看到了这个信条悲悯的一面,觉得自己把忧虑、恐惧和伤痛都处理好了。其实,我并不见得真正处理好了,因为我把它们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并且对自己也形成了太多束缚和误区,在现实生活中会处处受到的挑战。

事实上,你可以通过一定的冲突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只要你配合灵活柔韧的策略,实现彼此的有效沟通,不仅不会造成伤害,甚至还能使彼此更加了解和亲密。

看了这本书以后,对于如何进一步认清和消除恐惧,活得更加自信、丰盈和强大,我充满期待。

我们最后再来看看这段原文吧:

随着我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对孩子做出的反应都受到我们内心恐惧的影响,我们就能学会新的方法来对付它。

学习的目标不是要彻底摆脱一切恐惧,而是在它要击倒我们的时候学会认清它的招数。我们不是要追求完全没有恐惧的人生,而是要挺身而出面对一切处境,相信自己有智慧、有能力来对付各种处境所带来的恐惧。

这样,我们才不再害怕恐惧,反而把它看作是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快乐和满足的力量。世界不再是单纯分为快乐或不快乐、害怕或不害怕,而是融合进一个整体体验之中。对这种体验的衡量标准就是我们从中了解自己有多深、自我成长有多少以及与自己内心的联系有多密切。“

原来孩子,是来唤醒我们的啊!

如果没有孩子,我们对人生哪来这么深刻的觉察和反思?

这也让我重新理解了那句话,德国哲学家思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一直以为是我们去唤醒孩子,或者至少是互相唤醒,没想到,按照作者的观点,正如作者开篇所所说:

“孩子不需要我们带领他们觉醒,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觉醒的。我们的任务是巩固他们天生的觉醒意识,为其提供可以开花结果的土壤。要完成这个任务,父母必须转移育儿焦点,从控制孩子转向支持发展孩子的体魄、情感和心智。”



读书会部分答疑


问答一:多用终极三问

书友1:书中说,“越早承认并拿出勇气来面对恐惧,灾难就会自然消退”,我们怎样才能觉察自己的恐惧呢?

静空灿烂:可以和自我对话,进行终极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层层递进,不断追问,深入觉察剖析,最终看到自己的恐惧,与它和解,让内心归于爱与平静。

书友2:您说孩子能引领家长成长,真的是这样。前几天跟孩子聊天,我说孩子的事情为什么爸爸容易看开,妈妈却总放不下?孩子说,因为妈妈的付出比爸爸多很多。这一句话就点醒了我,我的心马上就清亮了,孩子的力量真的很大。其实我放不下的是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不应该再纠缠孩子,要让孩子慢慢恢复。

问答二:放下对孩子的担心,培养相信的感觉

书友3:首先感谢老师,您《和你有约》的视频我看了三次,从中拿到了力量,在我孩子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支持。现在孩子去上大学了,报到是一个人去的。我一直在学习和反思,现在觉察到,自己非常容易担心,容易胡思乱想。

比如担心孩子在学校能适应吗,吃饭了吗?给她打电话没回,不好的想法马上就会蹦出来。女儿跟我说过,让我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关注她。有时我真的做不到,但我的焦虑比以前好多了。我孩子高二在家上网课,但学校环境和家里不一样,所以我焦虑又起来了。

静空灿烂:可以做观呼吸。人的身心是关联在一起的,用身体的放松来带动大脑休息暂停、放下焦虑,也可以在头脑层面觉察和培养相信、放手的感觉,帮助自己从“知道”到“做到”。

孩子经历了一些事情,离开我们去到更广阔的世界,这是好事。我们相信她、欣赏她、祝福她!从头脑层面,我们要培养这种感觉。

你其实觉察到自己在担心孩子,这时候就和自己对话,告诉自己其实没必要去担心她,她能做得很好,我担心的只是她不在我的视线范围内,不在我可以照顾她的范围内,但她早就不需要这些了,她会做得很好的。

你要相信这些,然后培养自己的这种感觉。当你有一个相反的感觉时,你觉察到了,你就用另外一个感觉,试着来替代它。


问答三:看清真相,接纳真实的自己

书友4:我孩子出问题跟我们夫妻关系有关,我总带着委屈,觉得我老公不够尊重我,他是习惯性指责的人,他每说什么就让我感觉被指责。他为什么总是指责的口气呢?很多东西是由恐惧引起的,我想他肯定也有恐惧吧。他恐惧别人不尊重他,要把自己的位置弄得很高。如果一个人不恐惧,人家说什么他就不会生气,有恐惧才会这么在意。其实我做的也不够大度,我们对孩子那么包容,用到老公身上也一样的,我的分别心太突出了,我对老公没有包容。

我觉得我也在指责他,只是我换了一种比较隐蔽的方式,我觉察到了这一点,他有恐惧,我也有恐惧。因为我孩子初中休学过一次,然后高三也休学,今年复读,高考没有去年考得好,我们花了不少钱,相信他学习能力还有,只要他愿意往上读,我们就为他创造条件。但这类孩子状况有反复,我内心总还是有恐惧。

我也知道这么恐惧和焦虑是不对的,会传递给孩子。以前我有很长时间都不敢跟孩子说话,怕我什么地方说错了,惹得他不高兴,经常看他的脸色,讨好他。现在我把恐惧放下了,和孩子相处,不用太在意他的情绪。现在想来,大不了就是给他机会去体验,然后全然地去信任孩子。现在我会对自己这样说,总有一天我能很自然地放下今天的恐惧。

现在孩子有笑容了,也跟我们交流了,不像以前跟他说什么他都不回应。他在学校和别的孩子一样学习生活,有关注的专业方向、兴趣爱好。

因为追求完美,所以我总是去预设未来,希望孩子按照我想的那个路径去走,然后才安心。这就是我过去的思维,现在我要放下这种思维,给孩子托底,做我能做的,至于最后的结果,那是老天爷的安排,或者说是孩子自己的命运。

完美的设定我可以去努力,但是不要去追求那个结果,做到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就没有这么多恐惧了。

静空灿烂:其实你已经觉察了,你看到了老公的恐惧,恐惧背后是他内在的需求。同时你有没有觉得自己也有一些需求,才会觉得他在指责你,或者你受不了他这种方式,你的需求是什么呢?

恐惧真是无所不在,我们所有人都处在问题当中,这就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解决的方式。

方式之一是看清和接纳真相——人生就是充满无常和不确定的,任何决定都不是完美的,这不会以我们个人意志或者说我们学习了成长了就会改变。我们经过学习和成长,只是能够更好地看清和接纳这个现实,至于以后有什么问题,问题来了我们再去面对。

不管孩子是读大学还是他以后恋爱成家,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相信他会越来越好,他会拥有他自己的人生。任何时候他需要,我们都会跟他共命运共进退,用最大的勇气和担当,来安放我们这颗为孩子未来担忧的心。

还有一种方式是转移注意力。家人们可以多泡群,因为大家有很多问题、想法和困难都是共通的,在群里讨论交流能够互相启发,可以让你转移注意力。观呼吸也是一种转移,从向外看向外求,转移向内看向内求,是一种最根本的修行之道。还可以调整自己关注的重心,做一点让自己开心舒服的事;对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可控的事、孩子需要的事、有效的事。

你传递给我们、给自己的信息是,你现在一切都好,孩子也很好,但你忍不住还是会胡思乱想。那么你能不能把你的心协调到当下的这个现实,和这个现实在一起。当你胡思乱想的时候,你就看清楚这个现实,把自己拉回来,让你的心和当下现实协调在一起,不要跑到过去,也不要跑到未来。

岁月弦歌老师: 这位书友的问题比较有共性。家长们担心孩子的未来,担心孩子对社会的适应,其实主要是担心孩子复学后的反复和困难。大部分孩子能够走得下去、走得通的路,我们的孩子可能走不下去。这给我们造成了很大打击,付出了高昂代价。当孩子有点回归正轨,家长会担心未来这样的事情又重演。如何能够比较好的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现有体系中是有欠缺的,也是我们努力去补足的。

家长们之所以担心恐惧,就因为想要去做些什么,但又不知道怎么做。我认为大方向就是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家长基本上已经觉醒,跟孩子的关系恢复得不错以后,就一定要给孩子护持和助力。怎么给孩子助力呢?我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是要更深入地了解人性和人际关系。家长掌握得比较好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比如我们共读《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等,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第二是要比较真实客观地认识自己。准确认识自己的真实状况、能达到的目标水平,家长和孩子都能够接纳真实的自己,坦然地面对自己。这一点对于孩子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非常重要,尤其在家庭里面,真实的我们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孩子也是我们的镜子。孩子在与家长真实和坦诚的相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接纳真实的自己。当孩子能够接纳真实的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客观真实的认识,再加上对人性以及人际关系处理有比较系统的方法和技巧之后,基本上适应社会就没有太大的问题。


感恩您阅读到这里也欢迎您加入我们的读书会郁金香阅读疗愈营·启航读书会想和您同阅一本书一起感受读书思辨、觉察剖析的力量!专注解决青少年厌学、网瘾、叛逆、抑郁家长自我成长等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