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美
2022-09-13 本文已影响0人
石边蒲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业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诗中的“苕”即凌霄花。

夏季盛开,小喇叭样的花,一簇簇爬满藤架,映得院子里一片火红,不逊于石榴花的热情。
可是,诗中却说花是“芸其黄矣”,是因为看花的人心里充满了忧愁,看到的花自然是没有精气神的,黄巴巴的,像饿得面黄饥瘦的一张脸儿。
我心里疑惑,他为什么忧愁呢?继续往下读,“其叶青青”,凌霄花开,叶子依然是青的,应该是生命力旺盛的的迹象,诗中为什么说“不如无生”(还不如不出生呢)?一颗种子发芽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诗中为什么读不到欣喜之情?
屋门口的鱼篓,也是空空的,如老人脱落了牙齿的嘴巴,瘪瘪的,蔫巴巴的。
羊何以生存?人何以饱腹?读到这里,心中生起了一丝忧伤:生命的存在,真是一件艰难的工程呢。
“人可以食,鲜可以饱”,生而为人,能有几次饱腹的机会呢?
读罢全诗,心头如铅块般沉重。诗中的凌霄花是焉焉的,饥饿的;母羊是瘦弱的,饥饿的;鱼篓是空的,也是饥饿的……一切都挣扎在饥饿的生命线上。对人们来说,心能吃上一顿饱饭就是一种奢侈,多么朴素的生命意识!
纵观全诗,情感的流露不显得突兀、尖刻,而像溪水淙淙流淌,体现了诗经的哀而不伤的风格。情感的抒发不是直白无味,也不是晦涩难懂,而是用朴实的语言和比兴手法,稳妥地表达了心愿,就有了一种温文尔雅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