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成长篇23
标题:生与死的隐喻。
对于生与死的隐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就拿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到的两个概念,分别是“生本能”和“死本能”它们代表着相辅相成,但又黑白分明的两种状态。生本能带给我们的是创造与激情,而死本能带给我们的是仇恨与攻击。
而有些人将生与死隐喻为成功与失败。这就好比在进行一项比赛,他们不在乎过程只在意最终的结果。只要结果是好的,他们就会获得生的能量,如果相反那就是死的能量。
所以在人生的这条道路上,他们感受更多的是死能量,而生能量只能维持那短短的一瞬间就消失殆尽了。
而有些人把生与死看做是一场修行,他们更在意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也就是我们常说能够活在当下的人。他们能够在一个抽象的或者说是心灵层面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也就是不需要这个世界的肯定我依然可以存在。
于是,他们就能够摆脱生与死的焦虑和对命运的失控感,进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打开心扉,感受生命中体验到的一切。
我们常常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和这世间的无常。但我们重来没有想过,这本来就是一种常态,古人常说:“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看淡生死的本质在于接受这个世界的规则,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就如武志红老师所说:“如果可生的时候生,须死的时候死,这样顺应生能量与死能量时,人就活的明智,且更为自由。”
最后我总结出了几条金典语录想和大家分享
1、未酣畅淋漓活过的人,即被死能量“憋住的人,试着去释放你的“洪荒之力”;被欲望淹没而不自由且时而作恶的人,试着去接纳死能量,顺应它。
2、实现一份愿望并让它强大,不易;主动“杀死”自己的一份愿望,虽然会有伤自恋,但很容易。
所以对于那些喜欢“嫁祸于人”的唯利分子,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要把对方的事弄成自己的一样。
3、人非常的敏感,特别是孩子与恋人。他们在身体上的感受远比头脑更快速。因此,两个人身体之间的呼应具有非凡的美。而那些“切断”了头脑与身体联结的人,只会让身体变得更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