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课堂—习题—作业”一体化

2023-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明教育漫谈

学习与实践结合,教学与反思结合

一、面对课改和考改的几个重要关注点:

1、双基→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

2、学科逻辑→学科逻辑、生活逻辑和学习逻辑;

3、考查知识、能力→考查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一核四层四翼”模型);

加强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查。

4、向考查学科本质、基本概念、理性思维回归。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

我省进入新高考三年,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阅读理解能力欠缺,知识面狭窄,阅读量小不能全面、准确理解题意;

对重要事实、概念、原理的理解深度、广度不够;

知识整合不到位,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导致学科能力偏弱;

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缺失,应变、创新能力不足;

理性思维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进行逻辑、演绎推理;

答卷规范、解题技巧和书面表达水平吸待提高。

二、学习研究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精神

1.《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年8月16日)

(1)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招生等有机衔接;

(2)学校要认真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实施细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修习情况应纳入评价内容;

(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校内评价或考试要以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

(4)开展命题质量评估,加强命题人员培养和培训,确保考试命题方向与课程标准要求一致。

2.《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11日)

(1)体现国家人才培养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强化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2)密切高考测评标准与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突出高考作为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桥梁的功能;

(3)完善考核目标考试内容,适当调整选考模块,满足高校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修订方向。

“一体”: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四层”即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考什么”的问题。

什么是素养、价值?怎么考查?用什么载体和方式?

“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怎么考”的问题。

如何理解应用和创新,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实施?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25日)

(1)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

(2)加强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查;

(3)加强审美情趣、健康意识、劳动体验等方面的考查和引导;

(4)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夯实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

三、研究课程结构、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变化

1.课程结构的变化;

由原来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变成现在的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命题建议等,内容更全面,结构更完整。

二是在课标内容方面,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各学科课标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就;更加关注学科内在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

2.高考命题方式的变化:

以数学学科为例:

(1)在学科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和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点设计试题,突出考查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核心素养,注重学科知识内在的联系和多学科的融合,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2)创新试题设计,通过提供数据、图形、表格等多种形式的材料,设计条件或结论开放、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进行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3)增加应用型试题,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与科学研究,使用真实数据、现实事件设计试题,使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浓厚的生活气息。将学科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原理融合于试题之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实施路径和方式的变化;

选课走班带来的文理失衡和资源、管理和评价问题。

2021年8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

高校92个学科门类,其中65个学科门类要求必选物理,占比70.65%;56个要求必选化学,占比60.87%。

针对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大类本科专业,选科要求基本上都是必选物理化学。法学类目下,公安学类、政治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专业类,要求必选政治。

4.再选科目走向赋分的变化;

(如何知己知彼,明晰自身在全省同类考生中的位置,扬长避短?如何根据自身定位确定教学目标?)

1、如何加强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关系的研究?

(1)学习、研读课标精神(上位统领);

(目标、价值的变化,逻辑、结构、内容的变化)

(2)深入思考、研究教材是如何体现的(内在联系);

(3)研究考试、评价与课标、教材、教学的关系:

试题的题型结构和内容分布如何?试题是如何考查课标要求的?

试题呈现的情境、方式和难度如何?试题与相关知识的关联如何?

教学中如何实施,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4)加强解题、讲题、命题能力的培训。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主要体现在:

(1)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整体理解、把握教材内容体系;(2)深刻理解学科概念,明晰其本质、形成过程和相互联系;(3)能帮助学生建立以概念为核心的知识结构;

(4)明晰每一个概念的教学要求以及路径、方式;(5)能准确测量、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

(6)能准确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主要问题及原因;(7)能规划、引导、帮助学生从现状到达目标;

(8)能注重对学生学科思维、学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9)能研究并通过适当的路径、方式,培养学科素养、价值。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弄清楚五个关键问题:(1)教什么?

即:知识本质内涵及其背后的价值意义。

(2)为什么要教?

即:新知识与学生的困难、需要以及与课标、已有知识经验

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3)教到什么程度?

即:教学的容量、进度和难度。

(4)怎么教?

即:情境的创设和教学方式的优化。

(5)如何反馈和矫正?

即:设计恰当的问题和方式,准确了解学情,及时补偿矫正。

2、如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是提升质量的主阵地,新课改特别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1)缺乏科学、适性的目标设定,盲目追求容量和难度,课堂效率低下;

(2)满堂灌、满堂练现象严重,学生缺乏思考、探究、理解、体悟的机会;

(3)重结论,轻过程,知识理解肤浅;

(4)缺乏客观、准确的课堂反馈,不能及时予以补偿、矫正;

(5)缺乏结构化的总结和提炼,不能形成学科能力。

提升课堂质量的几点建议:

(1)诊断学生的困难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2)精心选择材料、问题,设计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3)让学生有机会思考、表达、展示、发现,教师敏锐把握学生的思维和问题,给予有效的启发和引导;

(4)示范巩固,当堂反馈,及时矫正;

(5)揭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6)变式迁移,总结规律,提炼模型。

要研讨、打磨常态课型:

各科应当具有的基本范式和样态:

(1)展示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要具体清晰)

(2)细化为任务要求;(将课堂目标落实到具体任务上)

(3)基础回顾;((完成课堂目标需要具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4)范例讲析; (典型例题分析、示范)

(5)变式训练;(一题多变,举一反三)

(6)巩固训练; (紧扣目标任务,检测反馈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7)讲评补偿; (针对学生在反馈中出现的问题,及

时补偿矫正)

(8)总结提炼; (对照课堂的目标任务,总结课堂复

习的概念、方法、规律、模型)

(9)课后训练。(结合课堂内容以及学生在反馈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巩固、拓展、矫正)

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微系统”,要运用系统思维建构课堂的“闭环”,检视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不断改进优化,提高质量和效益。

3、如何加强和改进概念教学?

学习的本质是:建立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当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缺乏情境和问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2)缺乏和邻近、相关概念的比较、辨析;

(3)缺乏概念本质内涵的揭示;(概念的意义)

(4)缺乏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识别、判断、迁移和创造)

(5)缺乏对概念外在结构的拓展和建构。(建立知识体系,概念的联接,寻求大概念)

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

被验证过就是经过理性的思辨和论证。知识需要建构。

如何建构?即在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在与已有经验、相关知识、生活实践的联系中获得新的意义。

知识分为“知”和“识”。

知:源于学习,积累经验,学识渊博;

识:有了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对外部大千世界有判断、分辨能力,见识高于他人。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未来简史》

学生学习的三次迭代:

1.0版:学知识,学前人得到的结论。

2.0版:学大概念,学迁移,学学科思维。

3.0版:借助多种学科学会思维,提升思维品质,能从多个角度观察世界、思考世界、表达世界。教学的演变路径是:

知识点→知识单元→学习单元;

单篇教学→单元整合教学→素养本位大单元教学。

要帮助学生建立以概念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1)概念的形成背景和历程;

(2)概念的本质内涵和价值意义;

(3)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及相互联系;

(4)概念在不同情境中的呈现方式;

(5)概念在解决相关问题时的作用;(识别、判断、应用、迁移、构造)

(6)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型和规律。(思维、方法、结构)

4、如何加强和改进习题教学?

习题教学是日常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如何提高习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学生在解题过程常见的问题是:

1、概念不够清晰,不能准确理解题意,把握信息,从而实施有效转化;

2、缺乏对解题过程的整体把握和细节控制;

3、缺乏对解题方法合理性、可行性的甄别和选择;

4、缺乏推理、.演绎过程的熟练性和逻辑性;

5、满足于把题做完,缺乏回顾、反思、改进的习惯,找到更加简捷的思路和方法;

6、不能经常性的进行解题梳理,建构一些模型和规律。

改进、提升习题教学的几点建议:

1、加强概念教学,深刻领会概念的本质和外显形式;

2、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学会找关键词,识别“题眼”;

3、关注、研究习题的呈现形式;

选择恰当的材料和载体,学会改造、编制问题。

4、让学生多思、多想、多交流、多体悟、多总结;

学生参与是关键,“多向遍历”拓视野,总结规律最重要。要总结常规方法,优化解题策略,提炼模型结构。

5、强化学科思想,领悟问题本质;

总结、体悟解题思路、方法背后的思想和精神。(看清问题结构)

6、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单元综合、跨单元综合、跨学科综合和拓展创新。(开放题,新定义题,结构不良题,高观点题)

5、如何改进和优化作业的效能?

在作业管理环节中,需要思考和处理好六个问题:(1)作业训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2)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是什么?(3)作业与学生学习的关系是什么?(4)如何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发展需要?(5)如何有效组织实施作业训练?(6)作业与后续学习的关系是什么?作业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

确定目标→材料选择→作业命制→组织实施→作业批改→统计分析→问题剖析→矫正改进。

当前,学校作业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八个问题:

1、缺乏作业的目标意识,内容、题型、容量、难度存

在较大的随意性;

2、形式、内容单调,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

3、缺乏集体研究,重复、机械训练的现象严重;

4、缺乏限时性、独立性和完整性,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5、缺乏变化和创新,不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迁移、创造能力;

6、缺乏科学的分析评价,不能精准把握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实施有效矫正;

7、缺乏个性化的讲解,不能实施因材施教;

8、缺乏系统化的作业资源库建设。

改进、优化作业管理的几点建议:

(1)想清楚练什么、为什么练、练到什么程度、怎么练;

(2)课后训练的编制最好在课后进行;

(3)要多思考代表性、巩固性、迁移性、拓展性、综合性等因素;

(4)做好训练的有效组织;(如限时、独立、及时评析等)

(5)关注不同类型、层次学生的差异和实际需要;(基础性加选择性)

(6)做好作业的建档工作,用大数据统计分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