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
笔者籍贯山西晋南,毗邻陕西。山西多山,惟晋南这块平原最大。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陕西曾要求将盛产粮棉油麻,因而也相对富庶的晋南划归至其下辖,不知怎么没弄成。从地理上看,黄河自北而南,经过晋陕大峡谷,落壶口,冲蒲州,撞上秦岭华山,在风陵渡猛地向东一拐,形成一个往里拐的胳膊肘,宛似母性怀抱,陕西河南在怀抱外,山西独在怀抱里,得天独厚谈不上,但山陕豫间形成了天然的界限。成语“秦晋之好”,秦的都城在咸阳,而晋都则在山西晋南的侯马,新绛一带,也就是敝老家所在,也就是说,秦晋间就界限分明,古来如此。所以,要求晋南归入陕西,一点道理都没。
但是,晋南与陕西的文化传统,文明礼俗等等却极相似,就连方言都近似得邪乎。按说一条天然壕堑相隔,直线距离倒是不远,但彼此接触不易,应该各有各的风景,老死不相往来才对,但从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看,还真有某种说不清的联通在暗起作用。陕西的“秦腔”“眉鄠”在晋南的受欢迎程度一点不亚于本土剧种蒲剧,陕西人喜欢的羊肉泡馍,在晋南人戏台之下,在老西儿聚集的寒冷街头,同样令人馋涎欲滴;山陕两地的民歌也声气互通,风格近似,都同一股子黄土土腥味儿;就连两地的特色小吃“锅盔”现状也像一个鏊子上烙出来似的,一样的硬,一样的香,一样的瓷实,也一样的倔强,没个好牙口你别想享用。至于方言,那就更绝似。笔者至二十岁之前尚未走出到方圆五十里之外的地界,忽然懵里懵懂上了大学,初踏进校门,晋中话,太原话,晋北话,统统没法听懂——当然对方听自个儿更是鸟语——四年后,实习(实际是旅游)到了西安,哇,陕西话听上去一点窒碍都嘛,连口吻都与老家话极相似,恍惚隔壁邻居,从此开始关注陕方言。至现在,一看见电视上说陕西话的小品依然感觉特亲切。
哈哈,本小文本来是闲谈“娃”这个词语的,连自己也想不到,一捉笔就就不着边际,信马由缰起来。好在咱是自媒体,作者和主编都同一个人,那就是咱,咱说了算,不存在枪毙和撤稿的问题。
好了,赶快回到主题上。“娃”作为方言,在北方话常见,而犹以晋南话和陕西方言里为最,出现频率极高。乳名里带“娃”的非常多,长得愣头愣脑,就叫“愣娃”,头大显得闷呼呼叫“闷娃”,憨声憨气则“憨娃”,皮肤黑呢“黑娃”,相貌丑那就“丑娃”,希冀孩子命硬则“铁娃”“钢娃”“石娃”“虎娃”,指望健康,顺利长大成人则“成娃”“顺娃”......这是个称,还有通称,比如尚不能表示和自控拉撒的婴幼儿为“屎娃”甚至是“吃屎的娃”。 陕西籍著名作家贾平凹,小名就叫“平娃”,甭问,父母当初是希望孩子平平安安,顺顺溜溜长大成人的。 “娃”在普通话以及大部分方言里都指小孩,从襁褓里只会啼哭和微笑的“月娃”(“月娃”在晋南话里不仅仅只指一个月左右的婴儿而泛指出生到学会走路之前的孩子)到儿童,而在晋南话和陕西话里就宽泛多了,除了上述的意思外,一个男孩子,即便到了二十郎当,依旧还是娃,甚至一辈子都是“娃”。比如,某人在知天命之年(不论男女)偷盗被逮,成了“贼娃子”,再过二十年,提起此人,众人依然一句“贼娃子”,指向非常明确,当然,翻译成普通话,叫“有偷盗前科”,涉及到的歇后语则是“贼娃子打官司——场场输,贼娃子进院——非遛(踩点)即偷”等等。 如果你徜徉在晋南或陕西某地的街头,听见下面这样的话,那理解起来可能与说者的本意是有误差的。比如“那怂娃可真不要命,对手持刀也敢往上扑。”看得出来,此“怂娃”实际并不怂,尽管有点鲁莽,或是勇敢。另外,此“怂娃”的年龄可能十几岁,也可能二十多,也可能已过而立之年。“被逮起来了?哎呀那娃可惜了。”在普通话里或外地人看来,“可惜”的原因是当事者年龄不大,可在晋南话或陕西话里,此“娃”并不特别强调年纪小,之所以“可惜”可能在其长相帅气或家境不错。
总之,在普通话里,看见个陌生的男青年则表示为“那年轻人”“那小青年”或“那小伙”,而在晋南话或陕西话里,就一个字:“娃”。如果是遇到不幸或运气不好,则“那灰娃”或“倒霉娃”。
甭担心大小皆“娃”会混淆成人和孩子,区别很简单,小孩的话,“娃”后加儿化音即“娃儿”,或者重叠为“娃娃”,可矣。 此外,在晋南话或陕西话里,“娃”还指小动物和小物件,如“猪娃”“狼娃子”。小孩的“狗鸡鸡”则叫“鸡娃儿”,地里尚未成熟长大的瓜则谓之“瓜娃”(跟川方言里“瓜娃子”可不一样哦)等等。
顺便唠叨一下“娃”在古诗文里的一个常见用法。按,娃,最初的意思是身材比例匀称的女人,后来引申为美女。从造字角度说,娃,从女从圭,圭者,古代测量仪器,引申为标准。简单说,“娃”就是漂亮女人。于是,就有了下列“娃”系佳人:娇娃,夏娃,官娃(官妓),吴娃(吴地美女),村娃(乡村少女),闺娃(闺中少女),仙娃(绝色女子,宋胡浩然《东风齐著力·除夕》:“处处笙簧鼎沸,会佳宴,坐列仙娃”),宫娃(宫女,李贺有《宫娃歌》),莲娃(脸似芙蓉的美女,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嬉嬉钓叟莲娃”),馆娃(宫中受宠美女。按,馆娃宫,吴王夫差为西施修建的宫殿,后泛指美女,李贺《粱公子》诗:“题书赐馆娃”。白居易《杨柳枝》:“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元孙周卿《蟾宫曲·题琵琶亭》:“妾本是京师馆娃,嫁商人沦落天涯。”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坛》:“自古道,君王爱馆娃。”清吴伟业《圆圆曲》:“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