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的安慰,是共情吗?|397|0419
今天是我参加1000天视频演讲+写作挑战的第397天,继续分享沟通这门艺术。
曾经我安慰一个和男友分手的朋友,说:“你肯定很难过吧。”结果她说:“不,我觉得自己终于解放了。”
我以为我是在共情,其实我只是在同情对方。
同情,常常和共情混淆。关于它们的区别,我们是否能区分,看看以下几种情景:
·看到疫情期间大家被隔离在家,很难过
·看到流浪的,在街头唱歌的音乐人,心生怜悯
·朋友说工作压力,跟Ta说:亲爱的,这工作是不容易,干不好就别干了吧。
这三种情况,你觉得哪个是共情?
事实上,这都是同情,而不是共情。原因有这3点:
一、共情是从她人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人
同情也是试图理解他人,但是是从我们的角度出发。看到别人受苦,自己也跟着难过。因为这是我们的假设,“如果我是他,一定很难过。”
但是我们毕竟不是他,怎么笃定他到底怎么想,有什么感受呢?
去年跟着Lady Boss在各个城市开课,一个月去2-3个城市,经常在火车上、或者机场录视频,写作业。不少朋友说:你这样到处跑,肯定很累吧。
她们不知道,我内心是很享受这种在路上,在不同的城市,看不太的风景,认识不一样的人的感觉。
所以,有时我们误以为自己是共情,其实是同情。
二、共情的表达是:“我不知道,所以我想了解发生了什么”
同情是:“我都知道,我都理解。”且常挂嘴边。
去年比较火的一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一位少年在电影院开枪,死了7个人。对于如此恶劣的事情,所有媒体和大众一致要求严惩杀人凶手和他的家人,父母和正在读大学的妹妹。朝他们扔鸡蛋石头,认为是父母教育问题。
一个律师坚持不要着急判刑,他想探求背后的原因,找到少年的父母,她们躲在一个封住窗户的房子里不敢出门,他妈妈说:“没有哪个父母,会想培养出一个杀人凶手的孩纸。”
社会很多事情,我们都认为自己知道原因,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事情的一面,直接得出结论显得草率和片面。
共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遇到事,不着急站边,不马上得出结论,承认自己有不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直到把事情搞清楚。才能达到共情程度的理解。
三、共情,以倾听为主。
同情,总喜欢给他人提意见。同情一个人,是我们已经给对方下了一个判断。这个情况挺糟的,我们会下意识得给对方提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对方摆脱困境。
今天我团队一个伙伴和我说:
我妹妹想搞淘宝优惠券的东西,想建立一个群,我跟她说我之前做的经历,建议她不要做这个。但是她丝毫不觉得我说的有点道理。完全觉得我在质疑她。
我们会觉得“这样的情况我经历过,所以我知道这样是有效(无效)的,为什么不能给对方建议呢?”
因为我们从自己的立场看,给出的建议对我们自己有效,对别人可能是无效的。而且这时候,对方需要的,根本就不是你的建议。
共情允许我们持不同立场,我们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她,但并不等于我们一定要支持她,我们也可以保持自己的立场。允许我们对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共情,是一种能力,它让我们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让我们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甚至让我们设身处地的现在他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既然是能力,就和肌肉一样,可能不是天生就很强,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刻意练习,让它不断提高,和他人更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