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小学生痛哭的演讲:为什么只听见两个字,“吃人”?

一个人激情昂扬的在台上演讲,台下是数千小学生失声痛哭。如果这幅画面没有任何文字提示,你可能以为是追悼会。
事实上,无人驾鹤西去。一个姓欧阳的所谓“知名教育家”到朔州市实验小学进行感恩教育演讲,短短两个小时的演讲出场费五万元起。演讲中数千小学生集体痛哭,演讲者透露,痛哭的小学生均是因为感动或者内疚。
很多网友指责演讲者是在营销或者煽情,甚至直言“洗脑”。笔者愚见,这更像是一场销售甩卖,出售的是一枚价值五万元的“催泪弹”。
1、今日之家庭教育,与裹脚有何两样?
短短两个小时就能唤醒了感恩之心,至于你信不信,反正学生家长信了。为什么会相信?因为演讲者巧妙地迎合了家庭教育的“乖孩子”心理。大部分家庭教育都想自己的孩子成为”好孩子”——从不叛逆,也不任性。
众所周知,演讲要具备煽动性,就必须充分调动受众内在的情感体验功能,要发现他们情感的空缺以及所需求的情感趋向。这些要素在“感恩教育”的演讲稿里彰显无遗:
“如果母亲的情绪不发泄出来,会得精神病,母亲的情绪如果发泄到老公身上,老公不吃这一套;发泄到爷爷奶奶身上,爷爷奶奶说她不孝;发泄到领导身上,领导说她找死,可怜的母亲只能把心里的痛苦,发泄到一个让她最有安全感、这个人一定是最爱她的人身上,即自己的儿女。”
这是什么逻辑?吃人的逻辑!从压力、情绪的传递方向来看,暴露了一个谬论:“母亲可以打孩子,哪怕是纯粹为了发泄负面情绪!”在这个极端个案分析里,我看到的不是平等相待、关爱子女的母亲形象,而是一个饱受传统道德伦理、潜规则多方力量裹挟,情绪极不稳定的母亲形象,她渴望以找子女撒气来巩固个人的权威地位,她渴望孩子对所有的要求言听计从、逆来顺受。
我仔细的揣摩了每一句话,没有看到“育人”,反倒看见了“吃人”。像是一个审判者,一手挥动着道德、伦理的皮鞭,一手拿着父母养育之恩的盾牌,不停的抽打在孩子身上,所谓的天性、叛逆都是不被允许的。本应该是弱势群体的孩子成了折磨父母的狂人,成为母亲受难的“罪人”,被恐吓着,就好像不哭就是不认罪,就要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2、痛哭不源于感动,而是莫须有的罪恶感
一般感人的演讲,遵从感情的自然流露,不张扬,不哗众取宠。从一件小事中窥探人生的真谛,寻求听众在感情在的共鸣。
煽情的演讲则不然。有其固有的一套方式:列出极端个案,让听众获得代入感。过分抬高或者贬低矛盾主体,凸显矛盾以刺激情绪。
这么说可能有些抽象,不妨看看阿道夫·希特勒的两段演讲:.
只要阿尔萨斯和洛林上空一日还飘扬着法国的国旗,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只要那些法国人、英国人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我们地尊严就不存在!只要在欧洲的版图上,这个叫德国的国家四分五裂积弱不堪。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只要其他国家的人,在聊天的时候说到德国这个字眼的时候会发出一声轻蔑的笑声,我们的尊严就不存在!”
“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极大的耻辱!我们有拒绝执行它的决心和理由!做你们想做的吧!就像本杰明.马丁拿起枪,就像他带领着他的同胞们高举着那面自由的大旗英勇杀敌一样!假如你们期望战斗,那就去战斗吧!然后我就能够看到你们是七千万奴隶还是七千万坚贞不屈的日耳曼人!”
希特勒的演讲挑起了民族的愤怒和自尊,他列举一战后德国所接受的不平等条约,将同胞的忍受度放到最低点,不断抬高日耳曼民族地位,正是膨胀的民族荣誉感与现实地位的冲突,引发了德国的愤怒。
“感恩教育”的演讲煽情手法,如出一辙。如何快速寻求听众的情感共鸣,就是要短时间需找神经痛点。对于养尊处优的年轻一代来说,最让孩子感到伤心的莫过于被灌输“母亲忍受的苦难与不公都因为自己的存在”。
属于儿童天性的顽皮、单纯不该被包容,属于孩童时代仅有的灵性却遭到扼杀,无端放大孩子无助感和莫须有“罪恶”感,到底算哪门子“感恩教育”?我没有看出道德教育的有何建树,反倒看见一个吓哭了孩子的人赚得盆满钵满!
3、教育不该拔苗助长,感恩的心不该被催熟
浮躁的教育观导致了畸形的教育手段。父母、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如果想规避教育责任,寄希望于一场演讲就让孩子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莫过于急功近利。试想,如果教育主体不愿意担纲,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者、教育机构更加不会。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唤醒孩子“感恩的心”不仅发乎于情,更发乎于内心。任何鼓吹“两小时改变一生”的宣传都言过其实。
教育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潜移默化的教育胜过极端方式的催熟,唯如此,才能让孩子身心茁壮成长。
一尺蜜,简书首页拒稿常客、微博最长时间0回复记录保持者、自媒体玩成朋友圈创始人之一,朋友圈点赞狂魔。文字的道路我也许飞不高、走不远,但我永远保持谦卑膜拜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