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来更美好的自己

从书信到微信,时代革新偷走了人情味

2017-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颖子视界
文、摄 影|颖子视界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被微信绑架的时代,

一个离了智能手机就失去安全感的时代;

这是一个被浮躁充斥的时代,

一个追逐金钱与名利而丢弃自我的时代;

这是一个人情味淡薄的时代,

一个亲情、友情、爱情日渐走远的时代……

究竟又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人情味?

是时代革新,是微信,是智能手机,还是网络?

当我看到对面老小区里那个锈迹斑斑、满目疮痍的信箱,看到马路上被贴满广告牌的邮筒,看到骑着自行车送信的邮递员,这些没落的信箱,瞬间让我不禁心生感慨:

从书信、短信、QQ到如今人手不离得微信,从BP机到蓝屏诺基亚,再到如今逼格满满的iPhone,从信箱到电子邮箱,从平邮到CMS快递,时代革新究竟革掉了什么?

01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的《从前慢》道出了从前生活的美好,以及对那时美好生活的渴望,也同时反衬出当下生活急促的无限悲哀。

于此,我也想念从前字迹摩擦在纸上的书信时光。

虽然时间久远,但忆起那时的书信时光,依然温暖得让人怀念。想起来,我应该只为四个人写过书信。第一人,是我的爷爷;第二人,是我的闺蜜;后两者,均是我的画友。

记得第一次写信时,年纪尚小,小学三四年纪的样子。那时,在乡村,没有电话,连座机也没有。

远在深圳工作的爷爷想念家人,每次写信给我们,回信由我代劳,我将家人的思念融进了书信里,用文字表达我们对爷爷的思念之情,更不忘报送家人的平安,每次回信会附上家人的照片,少不了的是我们几个子孙的合影。

作为长姐,对于这些记忆或记得较深一些。我清楚地记得一次我跟两位弟弟在家人的安排下,去了镇上的照相馆拍了一个合影,随同那次的信,一并寄给了爷爷。

每一次,写好信贴上邮票封好后,完整地交给小卖部代送信的爷爷,每到固定的时间,负责收信的邮递员叔叔会去挨家挨户取信。

一来一回,书信成为爷爷与我们传达亲情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有时,寄出去要几日,有时,会更久。但那种漫长的等待在信寄回来的那一瞬间幸福感爆棚了。

最期待的就是收信, 拆信的过程有种特别的惊喜,像对待一个神秘礼物般心花怒放。“见字如面”的喜悦只有读信的人方可心领神会,一边看着爷爷熟悉的字迹读信,一边感受来自他字里行间的问候与跃然纸上的关怀,如同他就恍若眼前。

而读信的过程,全家人参与的那种喜悦感是一个人独享所不能体会的。

除此,“鸿雁传书”的温情是打电话时断不能享有的。

社会慢慢走向进步,家里经济条件也渐渐好转,开始有了座机。

二爸家先装了座机,打电话开始代替了书信,每次给爷爷打电话,都是挨个儿轮流着说,你一句我一句,争先恐后。

然而,打电话抒起情来,自然是不如书信来得自如。对于一直说着陕西方言的我们而言,书信不失为我们表达爱意与思念最好的方式。

02

写信第二人,是我的闺蜜,一个从高中起到现在情谊长达13年之久的闺蜜。

高中时光,我们没有手机,课间传纸条是我们常用的方式,每次忆起都足以温暖得让人感怀怀念。

在这些信里,有我们各自的喜怒哀乐,还有小女生锁在心中的小秘密。相比面对面的交流,传递小纸条的方式更富神秘感。尽管传递的这个过程很“艰辛”,但有“飞鸽传书”的浪漫。

每次,写完纸条卷起来用纸封好,跨越多个桌子,借其他同学之手,传到我们各自的手中。收到纸条后,我们彼此相视而笑便拆,神秘感与喜悦感共存心间。

说起来,我们之间的友谊,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小“书信”中渐次升华了。

写信的后两者,一男一女,均是我的画友。我们因绘画结缘,一起度过三个月的绘画学习时光,那年艺考结束后,我们仨分居三地,书信成为连接我们彼此的纽带。

我们相互往来书信了两次,尽管他们在遥远的异地,但读信的那一瞬间,似乎他们就在我的眼前,问候、关怀、思念,汇聚在信中的字里行间,读到深情处不觉泪眼婆娑,触达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久久不能释怀。

但当我得知他们报考的艺考学校也已过线,在另一个城市的家那边一切安好,我便放了心。相信他们与我一样,当时得知我的近况也是拥有同样欣喜的心情。我们为彼此能顺利通过高考而加油打气,更期待考入同一个城市,甚至上同一所大学。

只是,愿望总是美好的,而命运也总会开玩笑。其中一画友没有考取理想的大学,继续加入复读大军,次年考入了另一个城市的大学。

但我们还一直联系着,得益于短信、QQ,乃至微信,但是,联系却越来越少了。

03

还记得,我自己用的第一部手机,是一部中兴的蓝屏手机,是爷爷送给我的,我从高二时一直用到上大学。那时,虽然告别了书信,但发短信的时光也是温暖得让人怀念。

那时,广大学生人手一部蓝屏诺基亚,尽管在现在看来,这样古董一样的手机几乎无人在用,但在当时,潮得可以装逼。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手机自然方便得多,为了省话费,或表达爱意,有时也用短信代劳。

相比而言,短信以“短”及“快”的优势替代了书信,一键速达的快感让人们越发地喜爱短信,然而,人情味也在短信的速达中日渐消失了。

节日问候,借用手机的群发功能,以及网络的潮流词汇,全选、复制、粘贴,广而发之。渐渐地,对于这些群发短信,我们开始进入了视觉疲劳,乃至精神疲劳,再也懒得去理会。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短信走向了没落,QQ成为替代其之后的衍生品。

读高中时,兴起了QQ热潮,在一位同学的帮助下,我也跟随潮流申请了一个号,自此,与朋友之间的联系,就从这个交友软件开始了。

最火热的时候,也是最开始的时候,在QQ上与朋友能聊很久,说不完的话,唠不完嗑,聊不完的八卦……对待QQ,我们像一个新奇的孩子般喜悦,在QQ空间里发照片,输感慨,收获赞与评论。

但是,渐渐地,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微信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日常交流联系被微信替代。直到现在,已甚少有人还玩QQ了。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与这些存于我们通讯录里的那些人名保持距离,甚少联系,有的早已不知面目几何,更不知其从事什么样的行业,甚至什么样的职业。

更让人无奈的是,那些被我们曾经列为“朋友”的,也因为联系的渐少而变得疏远。或因为走上社会行业的差异,走向不同轨道没了交集而没了共同语言。

04

QQ面临如此现状,而微信,亦未能逃脱。

微信在为我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已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当它在绑架我们生活的同时,也让真情逐渐走向消亡。

消息、语音、视频、转账、支付、朋友圈……包罗万象的功能让我们对微信产生了依赖,如果哪一天出门没带手机,似乎有种分分钟要丢掉的魂的使命感。

有了微信,我们可以与远在异地的朋友、家人视频聊天,便捷程度让人欣喜若狂,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却因为忙碌,或赶时间,聊天的时长变得愈发简短,聊天的次数也少之又少。

自从微信衍生出“朋友圈”这个功能,我们的生活开始在浮华与虚荣间徜徉。

这朋友圈这个虚拟的“小社会”里,我们展示着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于此中交际乐此不疲,我们享受着来自圈友的赞美并心生骄傲,然而,又几何时,我们开始厌倦了这个圈的虚伪与冷漠。

有些时候,我们忙于在朋友圈各种秀,却顾不上与家人共享美好时光,或来不及与亲人、朋友电话问候。微信的视频聊天并未为我们带来实质性的效用,因为不常联系,因为牵挂少了,人情变得日渐单薄起来,人心开始涣散。

微信通讯录里,几百上千的“朋友”,大部分如“死尸”般存在,唯有在红包炸裂的那一刻,惊现复活状。真正可称得上朋友的,其实真的少之又少。

这几百上千的“朋友”里,有的是亲人,有的是朋友,有的是同事,有的是业务往来曾加的联系人,有的是因为莫名而加的微商……

在这个城市里,真正能与我们坐下谈心的,真正将视为知己的,只怕寥寥无几。

慢慢地,我们的生活被日常的琐碎填充,被工作的忙碌丰盛,在休假的闲暇时光里,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困惑,有的人想找个人出去玩都好难。

生活在城市中,层层的压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难免会内心孤独、失落、伤感,因为缺爱,缺关心,或缺安全感。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将自己封闭,何不打开心墙,让真情在内心蔓延。

在闲暇的时间里,与身边的朋友相聚一起畅谈心声;与远在家乡的亲人电话煲粥谈谈近况;与相爱的家人欢聚一堂共享美好时光。慢下来,花点时间,享受“生”的乐趣,体验“活”的意义。

©版权声明:

本文为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

一个酷爱摄影、热恋文字,用心感知世界的女文青,带你侃人生,聊育儿,观世界,发现生活不一样的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