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笔的声音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旅行·在路上

不辞长作山中人

2017-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夢九

宝林新庵的黎明是伴随着当当木鱼声

与喃喃诵经声而来的。

寅时刚至,庵里的师傅们就开始了每天必做的早课,

窗外,夜色拖着尾巴流连着不肯离去,

山里的生灵们也尚自沉睡,

黑暗静谧中,只有一豆昏黄灯火自庵堂中透出,

微弱的点缀在会稽山深处。

去年七月初,我受邀前往绍兴会稽山顶复建的龙华寺体验一场为期三日的出家修行。无意间听负责接引的平毅居士讲了件趣事,一天她和几个居士去会稽山里采摘野杨梅,在距龙华寺不远却极其偏僻的山坳间意外地发现了几丛野茶树,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座掩映在茂林修竹中的小庙庵,据说庵里只有一老一少两位尼师,终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好奇心驱使下我央了平毅带路前往。

滂沱寻踪路

江南的雨总是说来就来,临行前的艳阳高照转瞬被滂沱大雨取代,彼时我们已行至兜率天宫脚下,平毅说只要穿过眼前的这片竹林就到了。沿着仅容一人通行的羊肠曲径向下行去,耳边是雨打竹叶的噼里啪啦声,周遭的景物因林间升起的雨雾而模糊飘渺,脚下更是湿滑泥泞。我突然有种现代版“桃花源记”的感觉,只是不知道等待我们的是否真的是世外桃源。

穿行在竹林间的羊肠曲径

行约十分钟,未及看到庙庵,一道梵音透过雨幕穿耳而来,雄浑洪亮响彻整座山间,平毅说这是隆性尼师午餐供佛所唱的梵音。一个人的声音竟然可以拥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不由加快脚步,迫不及待的想要见到这位尼师。

深山藏古庙

走出竹林的时候,骤雨初歇,阳光重洒大地,眼前豁然开朗。群山自然下凹成的平地上,丛丛野茶树昂然峭立,颀长的枝叶凌空微微颤动,晶莹的雨珠泛着太阳光,悄然滴落。一条小路蜿蜒通向不远处桂林竹海环围的庵门前。抬头望去,“宝林新庵”的牌匾高悬梁上。

山里有座庙

步入庵中,供佛仪式刚刚结束,年过八旬的昌佑师太双手合十问候我们,又热情的邀我们坐下吃午饭。斋饭很简单,清炒的野边笋据说是隆性尼师刚刚从竹林里挖来的,而做成汤的青菜则是师太自己种植的。一顿饭吃的胃肠极其舒畅,想来我已很久没吃到这么天然纯净的食物了。

隆性尼师在菜园里摘菜

今年只有三十岁的隆性尼师,少年出家,两年前偶然来到这里,而年过八旬的昌佑师太则已在这里修行了四十多年。用过斋后,师太们回屋念经,平毅便陪我四处走走。这是一座很小的庙庵,仅有一进黄墙黛瓦的四合院落,院内一棵参天桂花树,不知葱茏了几百年。正房大雄宝殿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平日,师傅们便是在这里礼佛、诵经、做功课的。右侧厢房是寮室(卧房),左侧为伙房,水泥筑起的灶台分前后两面,前面支锅炒菜,后面架火添柴。伙房前有一口幽深古井,洗菜、泡茶、饮用等全部用水都由此汲出。院子前后分别有一片菜园,经过大雨的洗礼,豆角、黄瓜、芥蓝等时蔬鲜翠欲滴,讨人欢喜。

后山不仅有酸甜可口的野杨梅,还有采不尽的野边笋 丛丛而立的野茶树

转到庵后时,我看到一座刚刚搭起框架的二层小楼。平毅说,昌尼师太这些年将自己的积蓄和信众的捐助资金全部拿出来用于修建通往外界的石板山路和周边的环境建设,并打算修建一座观音殿。因这里车路不便,所有建材仅能凭工人一担担、一袋袋地运送,每份材料成本要比正常高出2-3倍。现在积蓄用完了,观音殿工程便也搁置下来。

工程搁置的观音殿前,两位师太留下了难得的合影

信仰的力量

念完经的师太请我们品尝新炒的茶,提及那座尚未完工的观音殿,师太微笑着说:“在这里潜心修行的四十年间,时有偶然来此的“有缘人”,有的甚至喜欢在此小住。他们给过我很多帮助,帮我种菜、采茶。而我也希望能为他们建一个可以静心修行、或是暂时远离尘嚣的修心场所,希望能惠及更多的信众,引导更多的人向善。现在我已尽了能尽到的力,剩下的就随缘吧。”我听着师太平和的声音,看着面前满脸皱纹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触动。四十多年远离都市,隐居深山苦苦修行,穿着单一却洗的泛白的直裰,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她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佛法和佛教文化,她希望用自己的行为让世人感受佛教文化的深厚,她坚信“利生善愿犹如一念星火,燎原之际,照徹暗夜。只要初心不退,不遗余力,就能滴水汇海,聚沙成塔。”

供佛念经、伺花弄草、种菜炒茶……山里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下去

夜幕四合,做完晚课的昌佑师太坐在院前的台阶上,仰头望疏朗星空。我不知道她是在回忆那些已经放下的往事,还是在思考尚未来到的明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