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10.9~断裂与链接

2022-02-14  本文已影响0人  许议文

71天的小婴儿在睡梦中,妈妈轻声的呢喃“儿子给妈笑一个”,小婴儿情不自禁的咧起了嘴角,神奇的我不停的一遍一遍的看着视频(我朋友圈有2.13号视频可以查看)。怀胎十月母子连心,本是天生的。为什么随着孩子的出生,会有情感断裂?之前也没有听说过情感断裂这个词语,随着深耕10班学习的深入,以前没接触过的好多的涉及心灵深处的奥秘呈现,这貌似一片广袤的土地,每每令我兴奋不已。

未学习这一课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超感性的一个人。对人对事,基本都是凭感觉论喜好。学完这一课之后,再回头检索自己日常的种种行径,结合杨老师讲的一些表现,我感觉自己又是超理性的那种人。譬如和同学和朋友相处,她们都说我见人冷淡,需要熟悉好长时间才能畅谈,而且是那种在熟人面前特别能神说的那种。但是一段时间不见,再见面似乎还得需要磨合。以至于之前一起学习的家长都说我不理人,明明上次住一个屋无话不谈,回到家里再见面就又不说话了。我其实是挺委屈的,一是我没有故意冷落人,二是好久不见我不知道说什么。

我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对于事物的认知,我总是比别人慢半拍,俗称反射弧长,也叫笨或者傻。在我们楼道电梯里遇到人,不熟悉的不说话,熟悉的也只是问好。熟悉的朋友问我干嘛那么冷淡?我总是很吃惊,我没有认为我冷漠啊,感觉自己特别冤。

细究我的这些行为,首先我是很能说的人,为什么会在不熟悉的环境不说话?也不喜欢公众下讲话,更不喜欢抛头露面,恐惧别人的特别热情。行为的背后表达了什么?

人类这个物种的一个特点就是有情,具有互渗互动的社会属性。若是一个人遇到事情,理性占先,再分析投入情感,就会无意识中形成一种屏障,导致别人的感受无法正常接受,而自己的情感也无法及时给予,形成一种阻断或者是障碍。

觉察认识自己

1、和人相处不主动。可能潜意识先分析别人是否喜欢我或者我是否喜欢别人(没有安全感),找同类的心理比较强烈;

2、看到事物或者人首先表现出陌生感,俗称高冷。看人首先自己在内心先分析一下,是否是对自己有伤害,对外人潜意识不信任,需要保持距离。

3、与人互动先通过自己潜意识的分析再考虑是否互动。所以一般表现情绪的时候也不会马上就表现出来,情感有些呆滞、冷漠。

第一次这样分析自己,有些陌生,又有些心疼。当你站在自己面前并不认识你自己的时候,是不是挺可怕?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感性的人,与人相处保持着动物的敏感性。我的第六感觉很强烈,能够暗自标码是否是我的同类,分析危险已经镶嵌在基因里。对人的气息味道的辨别让我异于常人。基于这些,我一直认为我是个感性的人,凭直觉判断的人。而这一堂课的学习也恰恰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潜意识里的理性判断,与人互动的迟钝和隔离正好反应了这一点。

真正的非理性反应的人是基于安全感非常强的人,能够随时表达情绪,敢于表达争取需求和欲望的。就像近期播放的电视剧《人世间》里的周蓉,这个女孩漂亮、勇敢,勇于追求,其实还有自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勇于欲望追求的底气,这份底气来自于从小父亲的宠爱,母亲的信任,以及哥哥弟弟的保护和崇拜。


关于情感断裂的解释:感受不到外边的情感,同时也不向外表达情感,阻滞了人的社会化发展。

双向情感障碍:属于一种精神病例现象,伴随有狂躁发作,同时也有抑制现象。发作时情感上像火山爆发不可控,很撕裂的表现。又有冰川凝固的表现,与群体与人之间断裂的状态,极度的抑制。

我们再来看小婴儿,抱在妈妈怀里就会笑、高兴,被不熟悉的人抱着就会哭闹,这是一种本能行为,这应该是妈妈特有的气味气息,是与婴儿怀胎十月息息相关的。若是婴儿出生之后与生他的妈妈就分开,由别人照管,以后这个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存在不安全感,包括领养的孩子,以及三岁之前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陪伴睡觉的孩子,虽然看似孩子没有记忆,但是不安全感会镶嵌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影响着以后的生活。

我的弟弟比我小十岁,中间妈妈有三个孩子都是由于当时政策不允许流产,所以10年之间我基本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与妈妈不住在一起。过去从来没有认为这些会影响到我与人相处,现在看来如此。我小时候邻居都说我懂事听话,包括长大了也是。但是我从来不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争取,即便再喜欢也会埋在心里不说。妈妈说我小时候看见隔壁阿姨冬天里吃黄瓜把我馋的去捡人家扔的黄瓜头,被妈妈看见训了一顿。我羡慕什么不去争取,内心还会非常渴望,于是就压抑自己,时间久了就会特别胆小,有事从不会主动说出来,更不会主动去做。联系这一讲的内容,感觉真的好像啊!


老师讲在人的生命早期,过早运用理性力量与人相处,就像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水晶宫一样的屏障。建立这个水晶宫的目的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同时水晶宫对内压抑自己,对外理性分析。这个用强大理性建立的水晶宫导致了和人快速建立的情感断裂,对内抑制了自己的真实需求。诚如一个朋友和说我,朋友都是在互相帮助中体现价值的,而我拒绝别人帮助,一般不求人。情感障碍导致了人与人情感的断裂,当然这样能够更好的看清人的本质。

任何有情感障碍的人用理性代替了情感。为什么会有狂躁表现?是因为正常情感被压抑的结果,这种压抑导致情感失控。抑郁同样是抑制到低频状态。

母亲极度没有安全感,或者没有被正确爱过,陪伴孩子时就会有不确定性、不安全状态传给孩子;家庭中的生活环境不安全,以及夫妻冷战都会给孩子带来警觉,孩子就会过早依赖理性力量来判断环境的安全性保持警觉。越是安全感不足的人越需要保持秩序,用逻辑建构,用道理逻辑教育孩子,孩子就会表现为懂事乖巧有礼貌,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内部压力差增加就会出现狂躁情绪或者抑郁现象。

那么如何重建与人链接的能力?

拆掉防火墙、水晶宫,勇于智慧勇于理性的面对外部事件。让障碍变成你的一种气质特点,不再压抑强迫自己。当我们的非理性状态,运用理性的状态,就会感受到自由度会越来越高,我们运用水晶宫的力量,让其成为我们的气质特点,并成为示范作用指导我们的生活,让生活精彩绽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