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馆 | 广州,“未惊过”!

2021-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国馆
图 | 鲁坤的空间 ©

战略上蔑视疫情,战术上重视疫情。

最近这几天,广州的疫情频频上了热搜。

一个爱“饮茶”的阿婆,一株印度变异新冠毒株,广州本土新冠在时隔276天后卷土重来,很多人都开始提心吊胆:

广州,还好吗?

确诊数字还在上升,防疫机制也在不间断地运转。

通宵达旦地做检测的医护人员和居民,大排长龙打疫苗的广州人,在烧腊店门前排着队买叉烧的阿伯阿婶,给了我们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

广州,“未惊过”。

图 | 源于网络

疫情确实是严峻的。

21日,一位75岁的荔湾阿婆出现低烧,自行到荔湾区中心医院进行诊治,最终确诊新冠。

这是时隔276天之后,广州再次出现本土确诊病例。

疫情的发展速度,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23日,阿婆的丈夫确认感染;

25日,一名茶楼服务员在茂名确认感染;

26日,与阿婆同一个茶楼就餐的宋某一家四口确认感染;

27日,宋某孙子的同学、宋某的丈夫及朋友确认感染;

28日,宋某孙子学校的学生家长、与宋某儿媳妇一同参加课程的学员(佛山),荔湾某居民,确认感染;

29日,10名荔湾居民、1名海珠居民及1名番禺居民确认感染;

30日,又有4名荔湾居民确诊;

短短数日间,从茶楼到家庭、学校、社区,从广州到茂名、佛山,疫情似乎没那么快结束。

官方通报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次病毒的源头,是印度变异毒株——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力很强。

“可以通过一起吃一顿饭,或者是短暂非直接接触造成传播。”

这就是变异毒株的可怕之处。

只不过,这一次,病毒碰上的是广州人。

在很多人的想象里,广州人已经是风声鹤唳了。

“广州已经彻底沦陷了!”,“印度变异毒株攻破广州”,各种声音不绝于耳。

我想说,这些人想多了。

广州人,真的“未惊过”。

疫情之初的一张图,很能代表广州人的态度。

甚至人们最开始的关注点,都是通报里阿婆的行程轨迹:又一间茶点轩、稻香酒家、任点全天茶市港式点心、九龙茶记......

直到疫情开始发展起来,人们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但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恐慌,而是——没打疫苗的,赶紧打开粤省事预约打疫苗;打了第一针,赶紧预约第二针。

有人担心可能会影响高考,广州市教育局便一锤定音:高一高二停课,高三可住校或居家备考,考试正常举行。

除此之外,该上班的上班,甚至趁早做个核酸再回去上班,也未尝不可。

一边做核酸检测,一边在排队打疫苗,一边是排队买叉烧。

这才是广州最真实的现状。

图 | 源于网络

不要因此就以为,广州轻视了疫情。

广州的做法,是战略上藐视疫情,战术上重视疫情。

记得去年疫情时,我们总喜欢提“战时状态”、“封城”,好像恨不得疫情一出现,便立马停止社会的运转,才能遏制疫情。

换作武汉疫情,我们对疫情一无所知的时候,或许可以理解。

但如今,我们更需要的是“恰到好处”的防疫。

图 | 源于网络

20号,阿婆初筛阳性当天,荔湾区率先启动了第一次大规模核酸排查,目的就是找到潜在的感染者。

结果是四日内查出129758份结果,全部为阴性。

以防万一,荔湾区又进行第二轮重点区域排查——结果发现数名感染者。

疫情升级了。

荔湾区立刻决定:全员核酸检测

而在出现确诊患者、以及确诊患者有过重点活动的区域——海珠区、越秀区也决定跟进措施,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并在凌晨就公布了消息。

随后的数天,广州完成了超过225.26万人次的核酸检测。

“应检尽检、愿检尽检”,这八个字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 | 源于网络

另一边,各类对应措施也有条不紊地进行。

出现学校传播,于是8所学校停课、托管机构停运;

出现社区传播,于是5个街道封闭,由社区志愿者、生鲜平台进行食物配送;

位于疫情中心地带的7个地铁站只出不进、芳村客运站关闭;

为了防止疫情扩散,离广旅客需持72小时的核酸阴性证明。

每天准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各区及时的信息更新,也让谣言消失得无影无踪。

图 | 源于网络

一个个决策,不拖延,不过火,正正恰到好处。

就好像粤语里那句俗语,“淡淡定,有钱剩”。

广州人,“使乜惊”?

其实早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就可一见端倪了。

当时,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医疗救护专家组,率先如实向全社会公布“非典”疫情。

面对“非典”病原为衣原体的论断时,也是钟老等人顶住压力,发表了“非典是病毒性肺炎”的意见。

“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不逃避,不放弃,实事求是,直面疫情,这才是广州的底气所在。

图 | 金花街社区服务中心二楼接种室。(董慧/图)

这一次的疫情,我听到了一些对于广州的质疑声。

“为什么要把隔离点设在荔湾?”,“为什么不隔离够28天?”,“疫情发展这么快,广州人一定太松懈了”......

诸如此类,数不过来。

抛开那些完全是造谣、谩骂的声音,确实有些人是出于好意提出的质疑。

只要出现了疫情,就一定是做得还不够好。

这确实有点道理。

但如果是不是这次疫情,我真的不知道,原来广州一直承受着如此大的压力。

图 | 源于中新网

全国90%的入境,发生在广东。

每日隔离人数,将近3万人。

有2万基层工作人员在为疫情防控日夜奋战。

境外确诊更是几乎每天都在出现。

如果说广东是为全国“挡病毒”,那么广州就是广东的“桥头堡”。

广州所面临的境外疫情压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2020年,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 4376.8万人次,跃居全球第一。

其中11月单月客流量501.4万人次,成为疫情后全球唯一一家单月客流量突破500万人次的机场。

图 | 源于网络

其中多少人,会是带着病毒前来,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只能尽力做好所有的准备。

有人可能会说,“你不能不让他们进来吗?”

答案确实是不能。

●第一,这并不现实。

作为一线城市,广州的定位是国际交通枢纽、国际商贸中心,它既连接着广州当地乃至整个珠三角的成千上万家工厂、批发市场。

无数人也通过广州,进入到中国的各个城市。

关上这堵大门,牺牲的可不止是广州,而是整个中国的经济。

作为广东的老大哥,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广州只能咬着牙,顶住压力。

图 | 源于网络

●第二,这也不是广州的风格。

早在清末,广州的十三行就负责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之初,广州也是最早实现开放的城市。

每年两次的广交会,也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成交效果最好的国际贸易展会——每年有超过8万各地的采购商来到这里。

也正是凭着这股开放的精神,广州才能以19.5%的一季度gdp增长率,位居一线城市首位。

开放,包容,交流,才是广州一直以来的样子。

为了坚持自己也好,为了全国一盘棋也好,广州和无数防疫人员一同,顶住了无数压力。

相对于质疑、嘲讽,我更想跟广州说一句,“好嘢!”。

图 | 源于网络

最后,我想说说广州人。

这一次的防疫,如果不是每个广州人都站了出来,我们绝没有底气说可以打倒疫情。

我也没有底气,去写下这篇文章。

是这群挺身而出的人,给出了这份底气。

荔湾、越秀、海珠,这三个区的常住人口都超过百万。

以海珠区为例,仅有三天的时间,要为181.9万人进行核酸检测,相当于每秒钟检7个人。

唯一的方法,就是通宵达旦。

●无论是医护,还是居民,没有丝毫怨言。

图 | 源于南方都市报

●这几天,广州有时是三十几度的高温,有时是突如其来的暴雨。

图 | 源于网络

●医护累了,便只能就地歇一歇,醒了继续检测。

图 | 源于网络

除了医护和居民,还有一群人,值得我们记住。

他们是挺身而出、主动支援抗疫的志愿者们——要完成数百万人的检测工作,他们的身影至关重要。

看到各区先后发出志愿者的招募信息,

●有人说“希望出一份力”。

●有人说,“通宵也可以”。

11个区,174个疫苗接种点和核酸检测点,累计上岗4.8万人次,服务时长超过27.2万小时。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志愿者的汗水。

图 | 源于南方都市报

最后,还有一个个无名的好心人。

有人送来了饮料、凉茶、矿泉水。

图 | 源于网络

有人在袋子上写上了,“致敬医务人员!”,旁边画有一个心形。

图 | 源于南方都市报

什么叫众志成城?

这就叫众志成城!

在疫情前线、幕后的每一个人,都在捍卫着这座城市。

此刻,我只想说一句:

广州,好嘢!

广州人,好嘢!


文章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