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构科技《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评估报告(2018年)》重磅发布
大数据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主题,从不同视角下看,大数据均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大数据是互联网快速发展引发的时代现象,海量数据正在加速集聚;
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前沿方向,技术创新日趋活跃;
大数据是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新兴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大数据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进步的应用工具,新经济社会形态正在形成;
大数据更是抢占未来全球竞争高地的战略主题。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评估报告(2018年)》由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指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软件产业所课题组成员承担报告专题调研、数据整理、研究分析和报告撰写工作。
报告分为总体篇、区域篇、行业篇、企业篇、展望篇五个篇章,延续了前期的研究重点及方向,依然聚焦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通过修订指标体系测算发展指数,剖析发展水平、层次和特点。
产业研究对象发展水平及指标调整
报告依据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数据来源渠道的变化,在保证主要指标一致性的前提下,对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评估指标进行了微调。主要调整内容包括:调整了区域大数据指标两个二级指标的数据来源,删减了行业大数据指标中的二级指标-市场空间,删减了企业大数据指标中的二级指标-研发强度,增加二级指标-海外业务。
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
大数据产业包括三大类,一是大数据核心产业,指专门应用于大数据运行处理生命周期的软件、硬件、服务等;
二是大数据关联产业,指在大数据运行处理的过程中,为其提供基础设施、处理工具、相关技术等的产业;
三是大数据融合产业,指大数据与其他行业领域融合产生的新兴业态、升级业态。
报告中所涉及的大数据产业主要指大数据核心产业。在企业篇特色细分领域大数据企业评价中会涉及部分大数据关联产业及融合产业。
全国大数据发展水平
2017年全国发展指数总数为1087.8,比2016年同期增长179.32,各省市增长的均值为5.78。其中,大数据发展指数增长超过10的省市有浙江(12.22)和重庆(10.12),两地在2017年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省市。北京、江苏、广东、浙江、上海位列大数据产业发展第一梯队,大数据指数增长平均值为8.13。
大数据产业发展已形成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五个集聚发展区的集聚发展格局。综合来看,全国大数据发展已形成了以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引领,多区域集聚发展、第一梯队领先优势明显的格局。
分区域大数据发展水平
东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水平最高,2017年大数据发展总指数为470.51,占全国大数据发展总指数的43.25%。西部地区紧随其后,2017年总指数达到347.13,在全国总指数中占比达到31.91%。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大数据发展指数分别为185.53和84.62,在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总指数中的占比分别为17.06%和7.78%。
东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总指数为470.51,比2016年增长73.87,区域内10省市的大数据发展指数增幅平均为7.39,远高于全国平均增幅5.78,发展速度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总指数为347.13,比2016年增长60.39,区域内12省市的大数据发展指数增幅平均为5.03,略低于全国平均增幅5.78。
中部地区大数据发展总指数为185.53,比2016年增长32.33,区域内6省市的大数据发展指数增幅平均为5.39,略低于全国平均增幅5.78,但高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大数据发展总指数为84.62,比2016年增长12.72,区域内3省市的大数据发展指数增幅平均为4.24,低于全国平均增幅5.78。
大数据行业发展水平
大数据总体发展水平受各行业大数据发展水平受基础环境、数据汇集、行业应用等因素影响,各行业大数据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差异化态势,由高至低依次为:金融、电信、政务、交通、商贸、医疗、工业、教育、旅游、农业。
金融大数据指数45.35远高于行业大数据平均发展指数30.51,紧随其后的电信、政务大数据指数分别是41.69和39.44。金融业应用特点与大数据技术有较高的契合度,既是大数据的重要生产者也是主要应用者,当前金融行业即将进入“数据为王”的新纪元,电信行业同样由于数据积累量巨大而成为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
各行业大数据基础环境
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以及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贯彻落地和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供给能力的稳步提升,各行业大数据发展基础环境持续优化。基础环境指数在平均指数(7.46)以上和以下分别占半数,高于平均指数的行业为政务、医疗、交通、电信、金融,总体占比为63.34%;低于平均指数的行业为商贸、工业、教育、旅游、农业,总体占比为36.66%。整体来看,2017年各行业大数据发展迅速,基础环境整体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形势。
政务大数据的相关政策制定主要由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以及国家网信办等主导,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各地政府积极响应,贵州省、河南省、福建省等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基础环境建设成果凸显。而工业大数据作为连接汇聚底层软硬件设备数据、支撑上层应用的重要技术,它将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一环。工业互联网的政策发布促使工业大数据基础环境得到有力的提升。
行业大数据数据汇集能力
行业数据汇集能力是行业大数据体现应用价值的基础,推动电信、金融、商贸、76农业等行业领域大数据应用,推进行业数据资源的采集、整合、共享和利用,充分释放大数据在产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是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重要内容。金融、电信、教育等行业云平台的搭建,促使行业数据的汇集能力逐渐增强。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民生行业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医疗、教育等民生服务数据汇集能力也有所提升。
商贸、教育、旅游、工业、农业这5各行业的数据汇集指数均在平均指数以下。其中,金融、电信指数分别为22.02、20.11,高于数据汇集平均指数的11.45、9.54;工业、农业发展指数较低,分别为2.62、1.20,远低于平均指数的7.95、9.37,十大行业的数据汇集能力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两极差异现象。
金融、电信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及业务数字化普及较早的行业,其数据汇集能力发展水平较为领先。工业、农业信息基础设施落户及数据碎片化严重的传统性基础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企业综合发展水平
大数据企业整体仍呈现“金字塔”状的实力分布,从金字塔上层来看,大数据企业发展指数高于50的企业数量占比达到7.4%,其中大数据企业发展指数处于50到100之间的占4.9%,高于100的占2.5%,从金字塔中层来看,大数据企业发展指数处于20-50之间的企业数量占比为20%,处于10-20之间的企业数量占比为29.2%;从金字塔底层来看,大数据企业发展指数处于10以下的企业数量占比达到43.4%。
大数据企业基础画像评估指数仍呈现较为明显的三级阶梯状分布。领军企业之间的差异也很大,竞争力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长尾企业大多数处于初创和融资阶段,企业运营尚未步入正规。企业之间指数差异小,指数波动幅度也较为平缓,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互联网金融、出行、电子商务、新媒体等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整体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大数据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加速完善,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包括大数据硬件、大数据软件、大数据服务等在内的大数据核心产业环节产业规模预计可达到4200亿元,大数据关联产业规模预计超过7万亿元,大数据融合产业规模预计达到5.5万亿元。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数据的融合渗透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在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应用将向更深层次拓展。同时,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大数据向其他技术领域的融合渗透将持续深入。
随着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在技术领域的深入布局,流式大数据表示和计算模型、多流数据关联分析、实时流处理技术和支持PB级内存和微秒级计算响应的内存计算技术以及大数据实时采集和清洗技术、大数据语义理解和协同技术、跨时空信息感知融合方法、新型数据可视化技术等大数据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将加速突破。
随着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工作的推进,全国将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集聚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地方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应用,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转型。
随着大数据人才培养途径的不断多元化发展以及培养能力、培养水平的不断增强,大数据人才供给质量、数量将大幅提升。面向大数据领域的软服务能力将不断提升。标准体系建设、创新型组织建设也将取得较大进展,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将逐步迈入成熟完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