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父母,都不会和孩子说这三句话!
我发现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爸爸妈妈之间都有“通用语”,很多爸妈在和孩子沟通互动的过程中,都会说出类似的话,今天我就挑几句高频语作分享:
(一)“你是哥哥,大的要让让小的!”
有一次,在一家餐厅吃饭,隔壁桌的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大约五六岁。他们俩争一个小汽车就吵了起来。
然后妈妈就和哥哥说:“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出来吃饭不要吵好不好。”
哥哥回答说:“可是,他抢了我的小汽车啊!”
妈妈说:“那你就给他啊!”
这时候这个哥哥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给他?”
妈妈说出了“标准答案”:“因为你比较大,你是哥哥,你要让弟弟!”
哥哥马上反应说:“那我不是完了吗?我什么都要一直让弟弟啊......”
妈妈说:“大的就是要让小的啊!你再不给弟弟,我等会儿把你留在这里!”
“有时被强加身份很痛苦,大人和孩子都一样。”
为什么我们不去深究这个冲突背后的原因?不尝试着真正去解决问题?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内心的感受?而是用一个“标准答案”去遏制孩子内心对待“不公平”的抵抗?
特别是二胎家庭,有些孩子会对爸爸妈妈的态度很敏感。如果“哥哥姐姐”能尝试分享,请用他的名字来代替他的“身份”去表扬他,比如“小明,今天你能主动分享玩具给小天,并且带着小天一起玩,让我很高兴。”
(二)“不许哭!”
开学周,正是入园焦虑期。有个妈妈送孩子入园,孩子大哭抱着妈妈就是不肯松手。妈妈想要挣脱开并把孩子交给老师,可孩子仍旧在哭。于是妈妈说:“我都跟你在家说过多少遍了!不许哭,羞不羞,你都是中班的大姐姐了,还哭,有什么好哭的,我又不是不来接你了。”
还有次路过小区的儿童游乐场,一个小男孩儿不小心栽了个跟头,摔疼了蹲在地上“哇哇”哭,他爸爸走过去时,小男孩望着爸爸哭得更委屈。爸爸站在那儿说:“小小男子汉!摔跤有什么好哭的,把眼泪收回去。”
我们把“男子汉”的形象与“不哭”划上了等号,在医院一堆孩子打预防针,大人们还会特地表扬孩子“恩,你不哭很厉害!”所以,什么时候“哭”就是“软弱”的代名词了?
眼泪,是抒发情绪的一个通道,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这个通道都堵上了,孩子的悲伤、难受、害怕、担心该从何处抒发?
所以,如果还有下一次,请换这几句试试:“很伤心吧。”“很难过吧。”“恩...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
孩子知道你理解他,你在乎他的感受,他的情绪才能得以平缓。
(三)“不行,先把XX做好。”
我朋友的孩子四岁多了,老是和我说他们家孩子特别不听话。每次他要去做什么事情,朋友就说“不行,先把现在做的事情做完才可以去。”比如有次看到他爸爸买回来一把玩具枪,孩子就想要跑去玩,朋友立马说:“不行,你得先把自己地上的玩具整理回柜子。”可孩子吵着就是要马上去玩,任怎么说也不服。
为什么这句话,却在有些时候得不到回应呢?
因为“不行”,这个否定不管谁听了都会产生抵触情绪。销售技巧中有一个“Yes·But”法,就是先肯定对方的想法,等对方觉得你是站在我这边,再说说自己的主张。
所以,下次我们可以换成这句:“好呀!但先完成该做的事吧。”并且和孩子说明“为什么要先完成这件事”。
说话的艺术,不仅仅在职场中需要,与孩子交往的过程更需要这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