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di
有关四谛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分成以下: 1、苦和苦谛、2、苦谛和集谛、3、苦谛和道谛、4、道谛和集谛、5、道和道谛、6、道谛和灭谛、7、集谛和灭谛、8、苦谛和灭谛,9、四谛和五道分别有什么关联。 等9个环节,并结合四宗不同的观点来阐述。假如理清楚了,对于四谛的理解,以及五道和四谛之间的关联那就比较清楚了。要表达的文字会有点多。
1、【关于苦和苦谛的关系】:
有部经部观点认为是3句型,
1)苦一定是苦谛,但苦谛不一定是苦,例如:所有苦都是有漏,有漏和都是苦谛,业和烦恼所生五蕴、不净器世间是苦谛不是苦
2)二者皆是 例如三恶趣众生的苦,既是苦也是苦谛,业和烦恼所生人和非人的身体上出现的苦,既是苦也是苦谛
3)二者皆非 例如灭谛、道谛(但除随经唯识之外,随经唯识认为苦谛和道谛是四句,他们认为有漏的修道也是苦谛)
唯识以上的各宗认为是 4句型,认为苦谛和道谛是四句,他们认为有漏的修道也是苦谛
1)、是苦但不是苦谛,例如、修道心王中有时伴随出现的苦心所,看到众生苦时菩萨大悲心升起时的苦受,资粮道行者心绪中出离心升起时伴随的厌离苦受,是苦不是苦谛(因为是道,而非业和烦恼所生)
2)、是苦谛但不一定是苦 例如业和烦恼所生五蕴、不净器世间 ,
3)、二者皆是 例如三恶趣众生的苦,既是苦也是苦谛;业和烦恼所生人和非人的身体上出现的苦,既是苦也是苦谛 ,
4)、二者皆非 例如灭谛 、道谛(但除随经唯识之外,随经唯识认为苦谛和道谛是四句型,他们认为有漏的修道也是苦谛)
2、【关于苦谛和集谛的关系】:
有部经部认为二者同义,
但随经唯识认为是四句型:
1)、是苦谛但不是集谛,例如不净的器世间
2)、是集谛但不是苦谛,例如有漏的修道,
3)、二者皆是:例如恶业,烦恼
4)、二者皆非:无漏的见道,灭谛(随经唯识认为见道以上的道谛没有苦谛,但是五道每道的补特伽罗身上、乃至大乘无修道身上都有五蕴的苦谛,例如释迦牟尼佛的身体)
随经唯识、中观二派均认为是三句型:
1)、是集谛一定是苦谛,是苦谛不一定是集谛,例如有漏的有情器世间,山河大地 ,
2)、二者皆是: 例如五蕴本身是苦谛,但不是集谛
3)、二者皆非:例如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以下虽然是有漏的,但并非业和烦恼所致,因此非集谛,也非苦谛
3、【有关苦谛和道谛的关系】,四宗只有2个观点,
随经唯识认为是4句型:
1)、是道谛不是苦谛 例如见道以上的行者所获道谛
2)、是苦谛不是道谛(也不是道)山河大地,业烦恼所生五蕴、见道以下凡夫的色身
3)、二者皆是:见道以下的有漏的修道,均是道谛,也是苦谛,
4)、二者皆非:无漏的见道,灭谛
有部经部中观两派均认为苦谛和道谛是相违的关系, 因为道谛是在见道以上的界限,而苦谛是见道以下的, 有部经部更认为道谛是无漏法,苦谛集谛是有漏法,二者相违
4、【有关道谛和集谛的关系】,与道谛和苦谛的关系,四宗观点和以上一样,同样只有2个观点,
随经唯识对于道谛的理解是独特的。随经唯识认为二者是4句型 :
1)、是道谛但不是集谛,例如见道以上的无漏修道,是道谛,不是集谛
2)、是集谛但不是道谛,例如恶业,烦恼
3)、二者皆是:见道以下的有漏的修道是道谛也是集谛
4)、二者皆非:例如 灭谛。
其他宗派(有部经部,随理唯识、中观两派)均认为道谛和集谛是相违的关系:
无漏的道谛,有漏的道谛都是与集谛相违,因为道谛是集谛和苦谛的対治法,道谛是无漏法,集谛是有漏法, 即使是有漏的道谛,也是不是业和烦恼所致,而是修所成。
5、【有关道和道谛的关系】:
四宗观点同样是只有随经唯识是特别的,他们认为五道不光是道,也全部是道谛,这是随经唯识的开山祖师无著菩萨阐述,无论大小乘的五道均为道谛。
其他各宗(随理唯识、有部经部、中观两派)均认为道和道谛是三句型关系,他们认为见道以上才为道谛。1)、道谛一定是道,(闻见道以上、以及不经过小乘的修行而直接进入独觉或大乘的行者,所获得的见道的道以上是道谛,也是道),但道不一定是道谛,例如声闻以及不经过小乘的修行而直接进入独觉或大乘的行者,见道以下的道,
2)二者皆是:见道以上的道,均为道谛,也是道。
3)、二者皆非:例如苦谛,山河大地等不净器世间。
另外须特别注意:先进入声闻或独觉、并且获得见道以上(或阿罗汉)之后再转入独觉或大乘的资粮道和加行道上,但也是获得了道谛,此时的资粮道和加行道都称为小乘的道谛,因为他们还没获得大乘的见道,仅仅只是在声闻或独觉修行阶段时获得的见道以上的果位。
6、【有关灭谛和其他三谛(苦谛,集谛,道谛)的关系】,四宗共许二者为相违的关系,因为灭谛是无为法,而苦谛、集谛、道谛均为有为法。
以上仅为个人整理分享,供大家参阅,如有不妥或错别字都请师兄们帮助指正,祝师兄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