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蒙克《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片段
2020-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白夜书摘
1.他的一生以一系列这样的转变为界标,它们发生在危机的时刻,而维特根斯坦企求转变时抱着这样的信念:危机的根源是他自己。仿佛他的一生是一场与他自己本性进行的战斗。他成就了的事情,通常都带着“不顾他的本性”的意味。就此意味而言,终极的成就是对他自己的彻底克服——一种让哲学本身不再必要的转变。
2.魏宁格写道: ……一个艺术满足于乱涂乱抹、到野兽的运动那里寻求灵感的时代;一个有着肤浅的无政府状态的时代,对正义和政邦(State)毫无感觉;一个共产主义伦理的时代,有着最愚蠢历史观、对历史作唯物解释的时代;一个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一个历史、生活和科学只是政治经济和技术性指导的时代;一个把天才视作一种疯癫形式的时代;一个没有伟大艺术家和伟大哲学家的时代;一个没有创造却对创造有着最愚蠢瘾头的时代。
3.他的性情是艺术家式的,直觉的,喜怒无常的。他说自己每个早晨怀着希望开始工作,每个夜晚结束工作时却伴着绝望——当他不能理解事物时,他生出的正是我生出的那种愤怒。[1912年3月16日]
4.对维特根斯坦来说许多事情都系于这个问题。他为了哲学放弃工程学,难道不是摒弃了本被视作他责任的东西,去追寻某种在他内部灼烧的东西?还有,如我们看到的——也是罗素最初就得知的——这决定需要一种辩护,即这样做不仅仅是心血来潮,而是走上一条他颇有可能作出重要贡献的道路。
5.维特根斯坦觉得自己可以告诉罗素,在罗素的工作中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是什么。他谈到《数学原理》的美,觉得很棒,他说——这大概是他能给出的最高赞美——它就像是音乐。但他很不喜欢那些通俗作品——特别是《一个自由人的崇拜》,和《哲学问题》的最后一章“哲学的价值”。他甚至不喜欢说哲学有价值: ……他说喜欢哲学的人会做它,别的人不会,到此为止了。他的最强烈冲动是哲学。[1912年3月17日]
6.不管在《哲学问题》的最后一章里写过什么,他已失去了对哲学价值的信念: 我确曾认真地想回到哲学上去,但发觉我实在没法认为它很有价值。这部分是由于维特根斯坦,他使我越发是个怀疑论者了;部分是一种变化的结果——我找到你之后这变化一直在进行着。
7.罗素劝他不要非等到解决了所有哲学问题之后才开始写作。罗素告诉他,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这引起了他猛烈的爆发——他有着艺术家的感觉:要么做出完美的东西,要么什么也不做——我向他解释,除非学习写作不完美的东西,否则他拿不到学位,教不了书——这都使他愈来愈狂暴——最后他恳求我,即便他令我失望也不要放弃他。
8.就他们根本上相反的人生态度而言,这是个典型的例子;即便在这个也许最内省的时期,罗素也认为保有灵魂依赖于一个“真心追求的大的目标”——他倾向于在自我之外寻找支撑自己的东西。维特根斯坦则(也是很典型地)坚持认为,保持不堕落的可能性完全依靠自我——依靠在内部觅得的品质。如果一个人的灵魂是纯粹的(对朋友不忠诚是一件令它不纯的事情),那么无论什么事“从外部”发生在他身上——即便是妻子跟别的男人跑了——都不能动他的自我分毫。于是最应该关心的不是外部事务,而是自我。于是,跟任何由于他人的行动落到我们头上的不幸相比,妨碍我们镇静面对世界的Sorge才更是当务之急。